阿斯基亞王陵

阿斯基亞王陵

阿斯基亞王陵是桑海帝國阿斯基亞王朝開創者穆罕默德·杜爾將加奧作為首都之後,為自己所修的陵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斯基亞王陵
  • 外文名:Tombof Askia
基本信息,簡介,文明文化,桑海文明,建立邦國,獨立王國,建立小王國,阿斯基亞王,穆罕默德·杜爾,改革,宗教,歷史評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阿斯基亞王陵
阿斯基亞王陵阿斯基亞王陵
英文名稱:Tomb of Askia
國家:馬里
所屬洲:非洲
入選時間:2004年
遴選標準
200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簡介

阿斯基亞王陵包括了金字塔形墳墓、兩個平頂清真寺建築、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集會場地。這些都是在阿斯基亞穆罕默德從麥加回來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並將加奧作為首都後建造的。給人印象深刻的17米高的金字塔形的建築阿斯基亞王陵,是由桑海帝國的國王阿斯基亞·穆罕默德於1495年建於首都加奧。由這個王陵可以看出在15至16世紀這個帝國的強大、富裕和繁榮。當時,桑海帝國控制了橫跨撒哈拉的貿易,特別是鹽和黃金

文明文化

桑海文明

非洲古典文明中,桑海文明僅次於埃及文明——學者杜波伊斯對
桑海文明的評價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黑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或稱中南非洲)起步不晚,但由於地理的阻隔等諸多原因,直到中古時期,多數地區還未擺脫原始狀態。但從5到16世紀,中南非洲也發展出一系列王國和帝國,這些國家具有以下特徵:廣泛的與北非的跨撒哈拉貿易、龐大的常備軍和有效的徵稅系統。
阿斯基亞王陵阿斯基亞王陵

建立邦國

早在公元七世紀,桑海人就在尼日河北岸的登迪建立邦國,因此,桑海作為一個王國的出現,與加納王國同樣古老。桑海王國最初的國都為庫吉亞,地處當代馬利共和國和尼日共和國的交界處。十一世紀初葉,桑海統治者將都城遷至商業城市加奧。日益強大的桑海越過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與遙遠的北非和地中海發展起了相當廣泛的貿易關係,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從西班牙運來的。當加納和馬里相繼稱霸西蘇丹地區時,桑海曾先後成為他們的藩屬。

獨立王國

然而,桑海民族具有長期獨立王國的傳統,他們不甘於被外人統治的地位。當馬里帝國由於內亂而遭到削弱時,桑海於十四世紀下半葉脫離馬里帝國,並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開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灣以西地區擴張。15世紀中攻占廷巴克圖,正式統一西非洲。
桑海國王鼓勵商業發展,商業大擴展使城市文明在整個西蘇丹薩赫勒地區得到了發展,廷巴克圖傑內加奧是桑海帝國最大和最重要的三座城市。廷巴克圖是帝國的經濟重鎮和文化中心,也是整個蘇丹地區的聖城,在當時的伊斯蘭教世界中享有盛譽。據文獻記載,十六世紀中葉,廷巴克圖有一百八十多所教授《古蘭經》的學校,極像一座大學城。傑內在經濟和宗教方面與廷巴克圖有密切聯繫,是蘇丹內地最重要的黑人聚居地,那裡高聳著威嚴的清真寺,可稱為蘇丹藝術的明珠,也是南方的大市場。加奧則是政治首都,比其他城市更古老。

建立小王國

7世紀時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國,後遷至加奧,先後臣屬於加納帝國和馬里帝國,逐漸皈依伊斯蘭教。15世紀後期,桑尼·阿里即位後沿尼日河大力擴張,占領馬里帝國中心城市廷巴克圖,正式建立桑海帝國。桑海最盛時期領土西至大西洋,東至豪薩人區域,北至摩洛哥南境。穆罕默德·杜爾死後國家陷入內亂,1590年,摩洛哥軍隊入侵,占領加奧廷巴克圖等地,桑海帝國瓦解。
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桑海人不僅取代馬里帝國的霸主的地位,並進而成為西蘇丹歷史上版圖最大、國力最強的大帝國。桑海文明的世紀代表著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輝煌的顛峰,使桑海帝國在伊斯蘭世界享有盛譽。十五世紀起,桑海逐漸形成一個強盛的帝國,取代了馬里帝國在西蘇丹的霸主地位。最終發展成為非洲歷史上最大的文明古國,面積幾與歐洲相等;之後的西蘇丹地區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一直未曾出現能與之相比的龐大帝國。不僅如此,桑海帝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備、文化學術的繁榮,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可以說,桑海帝國代表著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後的輝煌。

阿斯基亞王

穆罕默德·杜爾

15世紀興盛起來的桑海帝國是西非古代國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爾則是這個帝國最強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系列改革留給了後人許多遺產,影響直至當代。正因為如此,穆罕默德·杜爾在本排行榜中黑非洲的帝王中,位列第一。
阿斯基亞王陵阿斯基亞王陵
穆罕默德·杜爾是桑海帝國阿斯基亞王朝的建立者。他的舅父索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是索尼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經過不斷的征戰,滅掉了曾經的宗主國馬里帝國。穆罕默德·杜爾在舅父的朝廷中擔任高級將領,也立下了一系列戰功。索尼·阿里死後,由其子巴羅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樹大根深的穆罕默德·杜爾篡奪了帝位,結束了索尼王朝的統治。其時,杜爾已年屆50,可謂大器晚成了。

改革

穆罕默德·杜爾上台之後,便著手實行改革。首先是改革軍制。索尼王朝時代,實行近似於義務兵役制的“全民皆兵”制度,表面上兵力眾多,但戰鬥力低下,且嚴重妨礙農業生產。杜爾實行了軍隊的職業化、精簡化,並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騎兵、水兵的設定。接著,杜爾繼續了索尼王朝的征服戰爭,經過十年征戰,建立了一個“東到阿加德茲,南抵尼日河河曲,西至塞內加爾河上游,北部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龐大帝國。其統治領域囊括了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區,超過了馬里帝國的全盛時期。穆罕默德·杜爾也因此被尊稱為“阿斯基亞大帝”。
穆罕默德·杜爾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設立了直屬皇帝的各部大臣,劃分行省,行省總督由杜爾任命他的親信擔任。他重視興修水利,開鑿了尼日河上游的運河,開發礦藏,統一帝國的度量衡,保護商路的暢通和商旅的安全。在他的時代,桑海帝國的經濟也達到全盛。但必須指出的是,桑海帝國是一個奴隸制十分發達的國家,帝國的繁榮是建立在奴隸的血汗上的。

宗教

穆罕默德·杜爾是真主安拉虔誠的信徒,先知穆罕默德忠實的追隨者。索尼王朝時代,在宗教方面延續西非土著的崇拜精靈、相信萬物有靈(有點類似於“泛神論”),因此引起了穆斯林商人的不滿,而穆斯林在桑海帝國的跨沙漠貿易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對帝國經濟有很大影響。穆罕默德·杜爾登基之後,確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厚待伊斯蘭學者和商人,他在1497年到1498年,在一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騎兵的護衛下,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到聖城麥加朝拜,並施捨了30萬金幣的經歷,在伊斯蘭教世界中成為美談,他也因此被伊斯蘭教世界承認為西非地區的哈里發。
對伊斯蘭教的提倡,使桑海帝國更好地接受了來自北方的先進文化。在他的時代,桑海帝國的文化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特別是在1492年西班牙的最後一個伊斯蘭瑪巴德壘格瑞那達陷落後,大批的伊斯蘭教學者南逃,被穆罕默德·杜爾收留厚待,更促進了西非文化事業的發展。廷巴克圖城,成為西非文化的中心,桑戈爾大學,則成為學術的中心。但像歷史上不少歷盡輝煌,卻晚景淒涼的帝王一樣,杜爾晚年也因為皇位繼承問題上的優柔寡斷而遭受劫難。在年事已高的杜爾雙目失明後,主持大政的是權臣福隆,在福隆的支持下,杜爾準備立他所喜愛的幼子巴拉為嗣,結果長子穆薩首先發難,流放了福隆,廢黜並放逐了杜爾,自立為帝,但不久就在兄弟們的激烈爭奪中垮台。1537年,杜爾另一個兒子伊斯邁爾奪得帝位,迎回了94歲高齡的杜爾,杜爾終於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得以再享太平。

歷史評價

公元一五一五年桑海的屬地豪薩獨立,帝國出現危機。一五一九年,杜爾的弟弟,多年盡心竭力輔佐王兄的奧瑪爾孔迪亞加去世,更使他喪失了控制王朝的能力。一五二八年八月,杜爾被其長子穆薩廢黜。桑海帝國政治制度弱點之一是沒有明確的王位繼承制度,此時這一弱點尤顯突出。穆薩登基後殘酷迫害反對他稱王的弟弟,激烈的權力鬥爭發展成內戰和屠殺。多年的繼位危機和叛亂之後,由杜爾的另一個兒子伊斯邁爾登位。
清真寺清真寺
傳至達烏德皇帝(Dawud,一五四九一五八二在位)時,桑海帝國一度中興,達烏德統治桑海三十三年。他重組軍隊,平定邊界地區的一些叛亂,收復了內亂時期失去的地盤,重振杜爾統治時期的國威。達烏德篤信伊斯蘭教,他給穆斯林學者大量土地、奴隸、穀物、牛和布匹;重修了清真寺,使廷巴克圖的繁榮達到了頂點。
達烏德皇帝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又展開王位之爭。桑海帝國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一五八八年西部各省在混亂中分離。一五九○至九一年,摩洛哥國王乘桑海內亂,派遣四千人的遠征軍跨越撒哈拉沙漠入侵(湯迪比戰役)。由於控制撒哈拉商道之爭,摩洛哥視桑海帝國為夙敵。強盛時期的桑海,將勢力和影響擴展到摩洛哥的食鹽來源地塔加扎和塔奧迭尼,幾乎接近摩洛哥的邊境,打破了橫貫撒哈拉貿易的商業均勢。對此摩洛哥人懷恨已久,桑海內亂為摩洛哥王國復仇提供了良機。此時桑海帝國的騎兵和弓箭手數倍於敵手,但是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無力禦敵。摩洛哥軍隊大敗桑海軍隊,先後進占廷巴克圖加奧傑內等城市,桑海帝國就此解體。從桑尼阿里於一四**年登位算起,到一五九一年摩洛哥興兵入侵為止,桑海帝國共歷時一百二十七年。
儘管桑海帝國覆滅了,但桑海人的國家仍然存在。他們此後退回到南方的尼日河沿岸的原居住區登迪地區,延續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直到當代,尼日河沿岸的狹長地帶從廷巴克圖一直延伸到奈及利亞西北部邊境,依然居住著近百萬曾建立歷史上大帝國的桑海人的後裔,他們大都是農民或漁民。先祖的光榮和昔日帝國的輝煌依然在他們之間傳誦,激勵著他們為生存競爭而勤奮勞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