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於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案例教學法
  • 起源於:1920年代
  • 倡導方美國哈佛商學院
  • 基礎:案例
起源,範圍,特色,步驟,學員自行準備,小組討論準備,小組集中討論,總結階段,要求,真實可信,客觀生動,案例的多樣化,相關性,典型性,評價,優點,缺點,建議,推廣,特點,作用,

起源

案例教學法起源於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當時是採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於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後,頗具績效。這種案例教學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尤其是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價值,並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1990年代以後之事。

範圍

案例教學方法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即學員能夠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研究與發現來進行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回憶出並套用這些知識與技能。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於開發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力技能。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醫生和其他的專業人員所必需的案例還可使受訓者在個人對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高承擔具有不確定結果風險的能力。為使案例教學更有效。學習環境必須能為受訓者提供案例準備及討論案例分析結果的機會,必須安排受訓者面對面地討論或通過電子通訊設施進行溝通。但是,學習者必須願意並且能夠分析案例,然後進行溝通並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是由於受訓者的參與度對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實施案例教學過程圖實施案例教學過程圖

特色

1、鼓勵學員獨立思考。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員怎么去做,而且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員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而且案例教學的稍後階段。每位學員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發表見解。通過這種經驗的交流.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一兩次技不如人還情有可原,長期落後者,必有奮發向上、超越他人的內動力,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
實施案例實施過程圖實施案例實施過程圖
2、引導學員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管理者都知道知識不等於能力,知識應該轉化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實踐重效益的,學員一味的通過學習書本的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障礙。其所在的企業也不會直接受益。案例教學正是為此而生,為此而發展的。
3、重視雙向交流。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員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後的測試時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在案例教學中,學員拿到案例後,先要進行消化,然後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後,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求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步驟

學員自行準備

一般在正式開始集中討論前一到兩周,就要把案例材料發給學員。讓學員閱讀案例材料,查閱指定的資料和讀物,蒐集必要的信息,並積極地思索,初步形成關於案例中的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培訓者可以在這個階段給學員列出一些思考題,讓學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準備工作。注意這個步驟應該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學員如果準備工作沒有作充分的話,會影響到整個培訓過程的效果。

小組討論準備

培訓者根據學員的年齡、學歷、職位因素、工作經歷等。將學員劃分為由3~6人組成的幾個小組。小組成員要多樣化,這樣他們在準備和討論時,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就多些,學員對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個學習小組的討論地點應該彼此分開。小組應以他們自己有效的方式組織活動,培訓者不應該進行干涉。

小組集中討論

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發表本小組對於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發言時間一般應該控制在30 分鐘以內,發言完畢之後發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訊問並作出解釋,此時本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言人回答問題。小組集中討論的這一過程為學員發揮的過程,此時培訓者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時的發言和討論是用來擴展和深化學員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的。然後培訓者可以提出幾個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組織各個小組對這些問題和處理方式進行重點討論。這樣做就將學員的注意力引導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

總結階段

在小組和小組集中討論完成之後,培訓者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員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這種總結可以是總結規律和經驗.也可以是獲取這種知識和經驗的方式。培訓者還可讓學員以書面的形式作出總結,這樣學員的體會可能更深,對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來各種問題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要求

真實可信

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繫。但它一定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來源於實踐,決不可由教師主觀臆測,虛構而作。尤其面對有實踐經驗的學員,一旦被他們發現是假的,虛擬的,於是便以假對假.把角色扮演變成角色遊戲,那時鍛鍊能力就無從談起了。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實的細節,讓學員猶如進入企業之中,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員才能認真地對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認真地分析各種數據和錯綜複雜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尋知識、啟迪智慧、訓練能力。為此,教師一定要親身經歷,深入實踐,採集真實案例。

客觀生動

真實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數據的羅列。教師要擺脫乏味教科書的編寫方式,盡其可能調動些文學手法。如採用場景描寫、情節敘述、心理刻畫、人物對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議論,邊議邊敘,作用是加重氣氛,提示細節。但這些議論不可暴露案例編寫者的意圖。更不能由議論而產生導引結論的效果。案例可隨帶附屬檔案,諸如該企業的有關規章制度、檔案決議、契約摘要等等,還可以有有關報表、台賬、照片、曲線、資料、圖紙、當事人檔案等一些與案例分析有關的圖文資料。當然這裡所說的生動,是在客觀真實基礎上的,旨在引發學員興趣的描寫。應更多地體現在形象和細節的具體描寫上。這與文學上的生動並非一回事,生動與具體要服從於教學的目的,舍此即為喧賓奪主了。

案例的多樣化

案例應該只有情況沒有結果,有激烈的矛盾衝突,沒有處理辦法和結論。後面未完成的部分,應該由學員去決策、去處理,而且不同的辦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假設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壞兩種結局。這樣的案例就不會引起爭論,學員會失去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的結果越複雜,越多樣性,越有價值。

相關性

注意所選案例要緊扣教學內容,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所選案例必須是針對課程內容的。

典型性

即案例內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實踐中根本不會發生的案例,且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關係比較全面,涵蓋的法律知識較多,有助於學生從各個方面對所學理論加以驗證,從中得出正確結論。

評價

優點

(1)能夠實現教學相長。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師而且也是學員。一方面,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教學進程,引導學員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通過共同研討.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而且從學員那裡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夠調動學員學習主動性。教學中,由於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學員大腦興奮不斷轉移,注意力能夠得到及時調節,有利於學員精神始終維持最佳狀態。(3)生動具體、直觀易學。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真實性.由於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加之採用是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於學習和理解。 (4)能夠集思廣益。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獨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思考,學員在課堂上也不是忙於記筆記,而是共同探討問題。由於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缺點

(1)案例的來源往往不能滿足培訓的需要。研究和編制一個好.的案例,至少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同時,編寫一個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經驗。因此,案例可能不適合現實情況的需要。這是阻礙案例法推廣和普及的一個主要原因。 (2)案例法需要較多的培訓時間,對教師和學員的要求也比較高.

建議

(1)案例討論中儘量摒棄主觀臆想的成分,教師要掌握會場.引導討論方向,要十分注意培養能力,不要走過場,擺花架子。 (2)案例教學耗時較多,因而案例選擇要精當,開始時組織案例教學要適度,辦一次就辦好一次,辦出信譽來,不要一辦就濫。自己砸自己的牌子。(3)學員一般都具有實踐經驗,不必擔心討論不起來,但一定要有理論知識作底襯,即案例教學一定要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

推廣

案例教學法對於師資培育革新具有實用價值,尤其在師資培育職前階段,更可幫助職前教師建立其教學實務知識,惟因這種案例教學,需要事前準備案例教材,以及花費時間較多,都使案例教學法受到一些套用上限制。然而,處在師資培育愈來愈重視教學方法改善的時代,案例教學法是有其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特點

1、明確的目的性。通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素質。
2、客觀真實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實的,不加入編寫者的評論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實性決定了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得出自己的結論。
3、較強的綜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較之一般的舉例內涵豐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決過程也較為複雜。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應具有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之能。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靈活的技巧來處理。
4、深刻的啟發性。案例教學,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5、突出實踐性。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並學習到大量的社會實際問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6、學生主體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進來、深入案例、體驗案例角色。
7、過程動態性。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老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交往,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交往,也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8、結果多元化。

作用

1、案例教學可以發展被培訓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等能力和品質。
2、被培訓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並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性”的知識。
3、可以幫助被培訓教師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4、大大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
5、案例的運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訓教師很好地掌握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