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提取物

桃仁提取物

桃仁提取物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的功效,用於治療經閉、症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等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桃仁提取物
  • 拉丁學名:emen Persicae
  • 別稱:核仁,毛桃,白桃,紅桃,山桃,榹桃,山毛桃,野桃,花桃
  • :植物界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桃仁
  • 功效分類:活血祛瘀藥
  • 英文名:Peach Seed P.E.
  • 藥用部位:種子
名稱考證,性味歸經,用法用量,用藥忌宜,用藥配伍,炮製方法,資源分布,藥材鑑定,顯微鑑定,古籍考證,化學成分,相關信息,

名稱考證

桃核仁(《本經》)。原植物①桃又名:毛桃(《綱目》)、白桃、紅桃。②山桃又名:榹桃(《爾雅》)、山毛桃、野桃、花桃。

性味歸經

苦甘,平。入心、肝、大腸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藥忌宜

孕婦忌服。①《醫學入門》:“血燥虛者慎之。”②《本草經疏》:“凡經閉不通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瘀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而不由於留血結塊;大便不通由於津液不足,而不由於血燥秘結,法並忌之。”

用藥配伍

《綱目》:“香附為之使。”

炮製方法

除去硬殼雜質,置沸水鍋中煮至外皮微皺,撈出,浸入涼水中,搓去種皮,曬乾,簸淨。

資源分布

①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②山桃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藥材主產四川、雲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藥材鑑定

乾燥種子呈扁平長卵形,長 1~1.6厘米,寬O.8~1厘米,外表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皺。先端尖,中間膨大,基部鈍圓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數脈紋,臍點位於上部邊緣上,深褐色,稜線狀微突起。種皮菲薄,質脆;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葉之結合面有空隙。氣微弱,味微苦。以顆粒均勻、飽滿、整齊、不破碎者為佳。

顯微鑑定

①桃 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棕黃色。頂面觀類圓形、圓多角形、類方形或長圓形,大小懸殊,紋孔較細密;側面觀大多呈貝殼形、盔帽形或弓形,一般徑向54~153μm,底部寬(18~)34~180μm,突出於表皮層的部分呈拱形,壁厚約34μm,層紋細密無溝,底部壁厚約12μm,孔溝及紋孔較密。另有紡錘形石細胞,寬約至230μm。②山桃 種皮石細胞淡黃色、橙黃色或橙紅色。頂面觀類圓形、類六角形、長多角莆、類方形或類斜方形,有的一端銳尖,壁厚薄相間,角隅外物厚,層紋明顯而無孔溝,壁薄處孔溝明顯,紋孔較小;側面觀貝殼形、矩圓形、橢圓形或長條形,一般徑向81~198(~ 279)μm,底部寬27~128(~198)μm,突出於表皮層的拱形部分較高,壁厚約34μm,層紋細密,底部壁薄不勻,較薄厚約5μm,層紋少見,孔溝較密,較厚處厚約至17μm。偶見石細胞延伸呈非腺毛狀,長至234μm,直徑23~42μm,壁厚5~10μm。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①《本草圖經》:"桃核仁並花、實等,今處處皆有之,京東、陝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藥中不可用之,當以一生者為佳。七月采核破之,取仁陰乾。今都下市賈多取炒貨之,雲食之亦益人。然亦多雜接實之核,為不堪也。"②《綱目》,"惟山中毛桃,即《爾雅》所謂榹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入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餘也。"

化學成分

桃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約3.6%,揮髮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Emulsin)等。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及苦杏仁酶等。另有報導,其抗凝活性成分為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

相關信息

規格:10:1 20:1
外觀:棕色粉末
提取來源:植物
檢測方法:薄層色譜
包裝:鋁箔袋或紙板桶
保質期:2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