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風險

校園安全風險

校園安全風險指暴露在安全隱患前導致傷亡或患病的可能性。校園安全風險可以分為物的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社會環境風險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校園安全風險的治理路徑為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測與溝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園安全風險
  • 外文名:Campus security risks
  • 類別:物的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社會環境風險、人的不安全行為
  • 治理路徑: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風險監測與溝通
定義,兩大規律,風險類別,

定義

校園安全風險是指發生在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 在特定時間段內, 學校組織和師生所面臨的、某種不良後果發生的可能性。從校園安全隱患的角度,可以將校園安全風險定義為:暴露在安全隱患前導致傷亡或患病的可能性。

兩大規律

校園安全事件的風險疊加規律
風險疊加主要強調的是若千個風險因素之間的相互疊加、相互作用。當兩個或兩個以上風險同時存在,由於它們之間存在複雜的相關關係,從而導致風險之間產生相互疊加效應,這種相互疊加效應會使得疊加以後的總風險值與各個風險值之和並不一致的風險效果,即為風險疊加。
校園安全風險
校園安全風險疊加示意圖
所謂校園安全風險疊加,主要是學校監管風險、政府監管風險、物的風險、環境風險、人的不安全行為以及應急管理等因素的疊加。即校園安全風險因素疊加的數量越多,疊加的程度越高,校園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且破壞力也越大。例如,2009 年12月7日,湖南省湘鄉育才中學晚自習下課,學生們在下樓梯的過程中,因一人跌倒引發踩踏事件。這起事件導致了該校34名學生受傷,其中8人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26人住院治療。據事件調查組調查,導致這次事件的原因並非僅僅來自於人的不安全行為,而是學校的安全巡查制度不健全、現場管理不到位、政府監管不足、學生安全意識不強、天氣惡劣以及應急演練缺失等多重風險疊加和相互作用的後果。具體來說,導致此次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原因:一是學校的安全管理缺失。如在事件的樓道中,學校僅僅安排- -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巡查與現場管理,難以監控全部下樓梯學生;此外,學校並未針對踩踏事件開展過相應的應急演練。二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監管不足。如政府及相關部門並未對學校的樓梯間安裝應急燈與警示標誌等設施進行安全檢查。事實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學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作為”。三是環境因素也進一步催生了校園踩踏事件的發生,如事件發生當天大雨傾盆,大部分學生不得不湧向與宿舍樓靠近的一號樓梯回宿舍,造成一號樓梯人流量增加。四是學生的不安全行為,這是導致此次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如學生們在下樓梯的過程中,因一人跌倒,後面經過的學生不知前面發生什麼情況繼續向前擁擠。
校園安全事件的風險放大規律
根據卡斯帕森的“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校園安全事件的生成過程就是風險的社會放大過程,即校園安全事件的風險放大過程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校園安全風險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通過個人、社會組織、媒介等相互作用而被多种放大的過程,這也是校園安全事件醞釀和生成的過程;第二部分則是經過社會放大的風險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即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影響,這也是校園安全事件爆發以及次生風險生成的過程。
校園安全風險
校園安全事件的風險放大示意圖
校園安全事件的產生:風險放大的信息機制與社會反應機制
校園安全事件的起因往往源於校園中某一特定的小事件,然而這些小事件在媒體的傳播過程中被越來越多的網民所關注,最終形成社會事件。具體來說,起初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使潛在的安全風險轉化為現實風險,隨後事件信息在個體、社會組織以及媒體等“放大站”的傳播中,不斷地被放大,並引發各利益主體的反應,最終形成校園安全事件,這就是一個風險社會放大的過程。其中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即信息機制和社會反應機制。
(一)風險放大的信息機制
縱觀近年來的校園安全事件典型案例可知:一旦校園安全事件發生,事件往往會迅速引起媒體(特別是以騰訊、新浪、搜狐、新華、人民網等為主體的新媒體)的關注,並經由其廣泛的傳播,進而迅速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情形。據統計,典型案例庫中事件報導的源頭達260家左右的新聞媒體,意味著平均每4例事件被同一家新聞媒體報導。究其原因,一方面,媒體,特別是商業媒體,或多或少受制於市場和消費者,具有眼球經濟的特點,往往容易放大風險。另一方面,媒體也為各利益主體圍繞校園安全事件發生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平台,風險信息在網路傳播過程中往往由於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導致議題的擴散,使得問題指向與校園安全事件本身發生背離。
(二)風險放大的社會反應機制
對信息的理解和反應構成了社會的反應機制。風險在傳播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之後,社會公眾對於放大的風險信息進行認知和把握,並且在此情況下基於自身判斷做出對風險的反應。
校園安全事件的影響:社會風險放大的漣漪效應
事實上,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是風險的社會放大的結果,網路當前已經成為風險集聚、傳播以及放大的平台。也就是說,校園安全事件一經網路進行傳播,其帶來的危害往往遠遠超過事件本身帶來的危害,這種危害如同一粒石子被投入水中所產生的漣漪波紋一樣,由近及遠給各利益主體帶來各種影響。如對於事件受害者及其家人來說,校園安全事件不僅僅會給當事者帶來肉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創傷;對於學校來說,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往往給學校帶來一定程度的“污名化”,如一些家長或者社會公眾甚至一談到某校就“色變”,潛意識裡就認為他們的孩子放在這樣的學校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對於當地的教育部門來說,一旦發生校園安全事件,教育部門如果對應不及時、發布信息緩慢,最終會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形成“塔西佗陷阱”。

風險類別

校園安全風險可以分為物的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社會環境風險和人的不安全行為。
物的風險因素特指校園安全中各類設施、材料等方面存在危險和有害因素,如建築物質量不合格、實驗設備故障等。
自然環境風險主要是指在校園安全事件中不可抗拒的因素,如地震、洪水等。
社會環境風險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由於學校的自我保護能力相對有限,致使學生長期在校內活動缺乏安全感,如校外人員闖入滋事、盜竊,食物中毒,環境污染等。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在給學生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影響, 如虛假、色情等不良信息。
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是學生或老師在校園內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違反學校相關規章制度,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行為,如上下樓梯推搡、高空扔雜物、在教室里激烈打鬧、打架、玩弄電器以及帶危險玩具到學校玩等。
中國小校園安全風險
就中國小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風險而言,黑天鵝和灰犀牛同時存在。中國小辦學實踐中既有小機率、大危害的黑天鵝事件,也有大機率、大危害的灰犀牛事件。防範中國小安全風險,既要關注和考慮黑天鵝事件,又要關注和考慮忽視灰犀牛事件。
中國小的安全風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安全風險數量眾多、種類繁雜
中國小校園是未成年人集中的場所。學生正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缺乏足夠的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識,非常容易受到安全事故的影響和危害,或者因自己的不當行為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中國小有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每種活動中都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在集體活動中,學生集中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全風險。另外,我國中國小中,大班額、大校額的情況普遍存在,單位面積中學生密度大,無疑又大大增加了安全風險。因此,中國小的安全風險數量眾多、種類繁雜,中國小安全工作必須要特別關注這些風險。
(二)安全風險危害嚴重、影響深遠
如果不加以有效地管控和化解,安全風險就會演變為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必然造成各種危害,損害學校辦學設施設備,破壞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甚至危及學生生命。因此,中國小安全風險危害嚴重、影響深遠,必須要提早、有效地應對和化解。
(三)安全風險防控難度大、工作要求高
中國小中的安全風險存在於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群和不同活動中,可以說是全天候、多空間、多主體、多誘因。從安全形度來講,中國小學生是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是整個社會的“弱勢群體”,這就使得安全風險防控難度大大增加,對學校安全風險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於此,中國小安全風險防控必須做到系統防範,綜合治理。
校園安全風險治理
校園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出現安全事件,事發時的應急回響救援已是儘量減輕損害的無奈之舉。因此,校園安全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重在風險防控,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1)風險識別;(2)風險分析;(3)風險應對;(4)風險監測與溝通;其中三個環節前後相繼,第四個環節風險監測與溝通則是貫穿整個風險管理的全過程。
校園安全風險
校園安全管理四個環節
校園安全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就是發現、辨認、描述風險的過程。校園安全的風險識別就是儘可能地找出危害安全的隱患,可以逐一列出學校正開展和擬進行的活動或項目,確定影響活動或項目的風險因素,表明風險因素的特徵,檢查是否有相應的控制措施。風險識別通常包括檢查設施清單、建築物、消防和實驗室,這些檢查常常需要專業人士來進行。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識別過程
(一)識別方法
在學校風險管理中常用的風險識別方法有:頭腦風暴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列表法、文檔信息法、流程圖法。
(二)識別過程
校園安全風險
常見風險源及其傷害
了解學校環境因素;查閱學校歷史資料;召開教育教學研討會;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在進行風險識別時,可以按照表上的分類來進行學校常見安全風險描述:火災、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保、環境污染、教學設施、教學活動、食品安全、校車或校內交通。
(三)識別輸出
風險登記是登記風險管理過程結果的記錄,通常包含以下信息:風險名稱、風險事件的描述、已有的風險控制措施、風險的根源。校園安全的風險登記可以採取風險地圖和風險清單兩種方式。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圖示示例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因素排查清單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清單
校園安全風險分析
理解風險特性、確定風險等級的過程就是風險分析。
(一)分析內容
風險分析的主要內容是:分析風險後果;分析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確定風險等級;評價控制措施;
(二)分析輸出
主要輸出:風險的可能性或機率,後果嚴重程度,該項風險的等級。通常以L表示風險事件的可能性(或者以P表示風險事件的機率),以C表示後果嚴重程度,R表示風險等級。
風險等級值R=f(L,C)
或R=f(P,C)
(三)分析方法
在分析風險決定風險等級時有三類方法可以採用,分別是定性方法、半定量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是指管理者根據他們的判斷力、經驗和直覺來決定風險的等級。這些方法可以在風險等級較低時使用,並且不需要進行數據全面分析所需的時間和資源。學校安全風險大多與管理問題密切相關,許多情況下可用的數字數據不足以進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因此校園安全風險分析會較多地用到定性方法。定性方法具體又分為以下幾種: (1) 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是種最普遍運用的方法,當主持人鼓勵小組成員自由發揮時,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更容易激發。在風險分析中,頭腦風暴有助於更好地了解風險的後果。當然,為了達到預期的結果,頭腦風暴小組必須選擇熟悉所討論的主題的參與者,提供相關的文檔,而且小組的主持人要有相關的主持風險問題討論的經驗。(2)德爾菲法。這是一種利用書面函諮詢形式的團體匿名思想交流過程,實質是專家集體判定。這種方法是邀請專家就某一主題,例如學校實驗室風險,達成致意見的一種方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徵得專家的意見之後,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各專家,再次徵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穩定的意見。協調員使用問卷徵求重要項目風險方面的意見。然後將意見結果反饋給每一位專家,以便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這個過程經過幾個回合,就可以在主要的項目風險上達成一致意見。德爾菲法有助於減少數據方面的偏見,並避免了個人因素對結果產生的不適當的影響。(3) 名義小組法。這種方法是指在確定風險等級的決策中,如對風險的性質不完全了解且意見分歧嚴重,可以像召開傳統會議一樣,小組成員都出席會議,但各成員是獨立思考的。使用這種方法,小組成員互不通氣,也不在一起討論這種名義上的小組可以有效地激發個人的創協商,小組只是名義上的。小組成員各自先不通氣,獨立思考,要求每個人儘可能把自己的風險分析意見寫下來,然後再按次序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在此基礎上,由小組成員對提出的全部備選結論進行投票,根據投票結果,贊成人數最多的備選結論即為所要的風險評定結論。當然,管理者最後仍有權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這一結論。
半定量方法。這是指使用層次分類詞,如高、中、低,或更詳細的分類詞,來描述可能性和後果。在校園安全風險分析中,通常將前述的定性方法與半定量方法相結合,獲得具體的風險矩陣。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矩陣
風險矩陣等分析工具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估計風險,在校園安全風險管理中常被用到。引用風險矩陣,需要用可能性和後果標準來定義每個風險的等級配置。風險矩陣可用來根據風險等級對風險、風險來源或風險應對進行排序。作為一種篩查工具,根據風險矩陣我們可以挑選哪些風險此時勿需進一步考慮,應首先處理哪些風險,將它們提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的管理水平。(可能性和結果的典型定義被包含在風險矩陣中)
定量方法。運用統計方法對收集來的風險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風險的數值並得出風險等級的方法。在校園安全風險分析中,在確定總體風險的等級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以數值來表達單個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後果的嚴重性,再根據公式R=P×C,得出單個風險事件的風險值,進而將總體風險中的所有單個風險事件的風險值求和再除以風險事件個數,得出各個風險事件的權重,最後計算出系統總體風險等級的數值。定量方法可以精確描述系統的總體風險,特別是在某個區域的若干單位進行風險評估比較時,可以通過精確的數值比較來區分不同單位之間的風險水平。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評價登記表
一旦對風險進行了分析, 就可以將其與先前記錄的和經安全權威邵風批准的可容忍標準進行比較。當使用風險矩陣時,這個可容忍的風險通常被記錄在風險矩陣中。
校園安全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即對風險的處理做出合理與有效的選擇。風險應對的方式主要有:避免風險,減少(減輕)風險,轉移(分擔)風險,保留(接受)風險。
校園安全風險
風險應對方式
避免風險——不進行可能引發風險的活動。例如,在雷電頻發的季節不組織學生進行室外體育活動。對校車司機進行嚴格篩選和考核,避免因為司機的原因發生車禍。
減少風險——控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者控制風險後果的影響。這一風險處理策略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是否會降低;如何減輕事件的後果程度。例如,可以通過預防性維護、質量保證和管理、業務系統和流程的變更,來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儘量減少對風險源的接觸、加強對風險活動的管控,以及重新布置和調整位置,或者是應急計畫的搶救措施,來減輕事件的後果程度。
完全或部分地轉移風險——這一策略可以通過將責任轉移到另一方或通過契約、保險或合作夥伴分擔風險來實現。學校是群體活動的場所,難免發生意外,如果所有在學校發生的損害事件都要由學校自已來承擔,那么學校因為賠償不斷很有可能會辦不下去,保險能夠使學校通過責任分擔來減少自己因風險事件帶來的損失。採用合作夥伴分擔風險這一方式時我們應該意識到,風險轉移的一方可能無法充分管理風險,這將帶來新的風險。例如採取第三方承包學校食堂,承包者可能因自身管理不嚴格而導致發生食物中毒的風險。中毒事件旦發生, 學校也逃不了責任。
保留風險——這一策略是指自己承擔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對於學校來說,這種處理風險的方式常常用於必須進行的活動但風險損失不大的情形,風險損失的大小在自己的承受能力範圍內。保留風險需要確定當前控制措施所導致的風險目標水平。風險應對的目的是降低預期的不可接受的風險水平。使用風險矩陣可以確定風險的結果和可能性,並確定預期的目標風險水平。例如體育課和運動會是學校不可或缺的活動,通過加強場地設施安全,並且體育和運動會活動項目不超出學生身心承受範圍,防止不可接受的風險事件,即便偶爾會發生不嚴重的小傷害,配好校醫即可解決。
校園安全風險監測與溝通
(一)校園安全風險監控
校園安全風險監控的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由於學校所處的社會環境處在不斷變化中,例如外部是否有新建的具有風險的建築,內部新購置的學生桌椅是否有異味等,監控風險實際是監測校園周邊環境的變化,以及學校項目的進展;第二,檢查既定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實際效果,這項工作需要根據學校情況定期進行;第三,對監控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改善和最佳化風險管理計畫。
風險監控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1) 努力及早識別風險; (2)努力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 (3) 積極消除風險事件的消極後果; (4) 充分吸取.風險管理中的經驗與教訓。風險監控應當滲透在整個風險管理過程中,包括風險環境的確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
(二)校園安全風險溝通
1、溝通對象
清晰的溝通對於風險管理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即明確溝通目標、風險管理過程及其要素,以及結果和所要求的結果。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既可能是安全風險的受損對象,也可能是安全風險的責任者,因此都是校園安全風險的利益相關者,都屬於校園安全風險的溝通對象。此外還包括學生的家長、學校的上級管理方、學校所處的社區。
2、溝通手段
溝通手段可以採取會議、通告、手冊、宣傳欄、網路公眾號等方式。
3、溝通內容
風險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風險溝通的過程,風險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應當留下記錄,這些記錄就是溝通的內容。溝通也包括建立校園安全制度,建議學校分類制定安全指南,讓師生員工都知道自己的職責和應該遵守的安全行為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