栆是中國漢字,讀作zǎo,同“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栆
- 拼音:zǎo
- 部首:木
- 倉頡:KLY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9
- 五筆86&98:GKHU
- 筆順編號:125123444
- 四角號碼:50303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806
- 注音:ㄗㄠˇ
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 同“棗”,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有刺,葉卵形,開小黃花,核果稱“棗子”或“棗兒”,橢圓形,熟時紅色,可食:~紅。~泥。囫圇吞~(喻讀書等不加分析辨別地籠統接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棗·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又《儀禮·士昏禮》婦摯舅用棗栗。《疏》以早自謹飭為義。棗,早也。栗,肅也。《聘禮》夫人勞,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簠兼執之以進。《注》右手執棗,左手執栗。《疏》棗美,故用右手也。
又酸棗,地名。《前漢·地理志》屬陳留郡。
又姓,出潁川棘子成後,避仇改為棗。◎按棗、棘字,《說文》別立朿部,今倂入。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