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氣候
柿樹崗鄉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溫-20.6℃,極端最高
氣溫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間。柿樹崗鄉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
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下轄村
柿樹村
| 袁店村
| 新街社區
| 聯圩村
| 李嘴村 | 防虎社區
|
界河社區
| 雙龍社區
| 中洋村
| 廖渡村
| 李塘社區 | 丁崗村
|
合農社區
| 趙店村 | 龍潭村
| 周樓村
| 黃花村 | 長郢村
|
代塘村
| 馬堰村 | 楊橋村 | 宗窪村 | | |
歷史沿革
1972年置柿樹崗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82.5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姑山、解倉房、防虎、李塘、雙龍、趙店、中洋、黃花、郭墩、張崗、丁崗、代塘、合龍、柿樹、陡山、趙崗、譚塘、龍潭、周樓、長郢20個村委會。2005年底,將原袁店鄉整建制併入柿樹崗鄉,鄉政府駐柿樹崗。
鄉鎮概述
柿樹崗鄉,
人傑地靈,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生態環境良好,
田園秀美,
人文景觀豐富。柿樹崗鄉地處江淮分水嶺南側,是中國農村農業
改革的發源地。柿樹崗鄉現有的112名村幹部中,40歲以下的占60%,有一技之長的能人占80%,全鄉1400名農民
黨員大多掌握了一到兩門實用
技術,400名黨員成為種糧大戶、專業戶。 柿樹崗鄉距離合九、
寧西鐵路,合寧、滬蓉高速20公里,到達合肥政務新區、合肥駱崗國際機場僅35分鐘車程,境內山巒
丘陵起伏,湖河崗沖交錯,農田肥沃,水源豐富,四季分明。柿樹崗鄉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交通暢達,
電力充沛,
通訊設施先進,數字程控
電話村村開通,行動電話覆蓋全鄉,供電、供水、
郵政、
金融、
保險、
醫療、
學校等機構完善。柿樹崗鄉在肥西縣率先完成並完善村村通
建設,解決了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成為“合肥市農村道路建設第一鄉”。柿樹崗鄉已建立優質
糧油、
蠶桑、
水產、
林業、養殖等五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全鄉年收入10萬元的農戶有50戶。
歷史文化
柿樹崗鄉
歷史悠久,千年古剎——
龍潭寺、中華“抗日保台”第一將唐定奎故居——唐五房圩、廬西名山——防虎山、唐大房圩、唐三房圩等
淮軍將領圩堡群與鄰近的台灣首任巡撫
劉銘傳故居、三河古鎮交相輝映,
聞名遐邇。 柿樹崗鄉
文物名勝眾多,主要有
商周時期村落台地遺址黃花墩遺址,商朝至
戰國時期村落台地遺址翟家城遺址,
商朝時期村落台地遺址張馬墩遺址。柿樹崗鄉還有龍潭古寺、堰西大墩、葛墩、周家墩、王家崗、孔大墩、許郢小墩等共九處古
遺址。龍潭古寺現藏有龍潭寺功德碑、龍潭寺東方田地碑、龍潭寺碑、龍潭寺第一功德碑、
季姓碑記、許張氏碑記、龍潭寺永垂不朽碑記共7塊古
碑刻。柿樹崗鄉現存的唐五房圩始建於1865年(清
同治四年)。五房圩轉心樓與唐大房圩、唐三房圩、董大圩、董小圩等淮軍將領圩堡群交相輝映,形成一種獨特的、底蘊深厚的圩堡群
文化。
經濟建設
柿樹崗鄉的
農業生產初步形成田園化、水利化、林網化、
機械化,直接受益農戶達8000多戶。柿樹崗鄉2006年農業總產值達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多元。 柿樹崗鄉建成了西大圩萬畝優質糧油基地,廖渡村千畝
黃鱔養殖基地,聯圩等22個村2萬畝意楊林等
林業基地,豐樂河、龍潭河、趙祠等8座小Ⅱ
水庫萬畝水面水產養殖基地,界河等村5000頭豬羊養殖基地。柿樹崗鄉辦起了肥西縣柿樹糧油
貿易公司、老唐醬乾豆製品廠等
企業。肥西縣柿樹糧油貿易公司
投資200萬元,建成優質大米加工廠,日
產量達80噸,年
產值2000萬元,成為柿樹崗鄉糧食加工企業的龍頭;老唐醬乾豆製品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年收入達20萬元,並順利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柿樹崗鄉這兩家企業生產的“小井莊”牌優質大米、“老唐醬乾”豆製品已銷往中國16個省市、
自治區。柿樹崗鄉科學發展
特色農業,生態養殖,2007年,全鄉
財政收入達1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80元。
養殖產業
柿樹崗鄉積極打造“合肥市綜合養殖第一大鄉”。2006年下半年,柿樹崗鄉借肥西縣政府引進
廣東溫氏集團之際,爭取到了溫氏到柿樹崗落戶,實現了溫氏集團的豬苗批量上市。柿樹崗鄉與溫氏合作養雞的農戶發展到200多戶,年產成雞800萬隻,占肥西縣養殖量五分之一。 柿樹崗鄉新街村的
龍蝦捕撈、界河村的5000頭豬羊養殖,聯圩、雙龍村的50萬隻雞鴨鵝養殖、廖渡村的500畝黃鱔養殖,已成為柿樹崗鄉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
途徑。廖渡村民眾利用圩區閒置水面,搞起4000套網箱黃鱔養殖,組建起鱔魚養殖合作社,打造出一個年產量30多萬公斤的養殖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黃鱔養殖專業村。廖渡村先後被評為“安徽省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先進村”、“合肥市生態示範村”。
2007年,廖渡牌黃鱔獲農業部綠色無公害
產品認證,廖渡綜合養殖合作社被評為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廖渡牌
商標被評為肥西縣十大知名商標。柿樹崗鄉廖家渡人工網箱養殖達18000箱,年產120多萬斤,銷往
上海、
浙江、合肥等地,產值3000多萬元。廖渡村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鱔村”。
生態建設
柿樹崗鄉
規劃林業生態建設宏偉藍圖,
科學實施植樹造林,推進成片造林工作。以道路
綠化、農田林網為中心,實施綠色長廊工程;大力開展四旁綠化,加快鄉村綠化進度,提高綠化水平。柿樹崗鄉共完成成片造林7萬多畝,
森林覆蓋率達40%,生態
環境優美的柿樹崗鄉成為百鳥翔集的快樂家園。 柿樹崗鄉大膽
創新林木種、養、管、護制度。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挖坑、統一定乾、統一栽植、統一澆水、統一技術指導的“六統一”服務,層層落實保栽植、保成活、保完成的“三包”
責任狀;明晰林地所有權、放活使用權、搞活
經營管理權。柿樹崗鄉對農田林網、經濟林通過
拍賣、
租賃、
招標承包、股份經營等形式轉換集體
產權,以地定權,人定心,促樹定根;同時建立林管隊伍,嚴管、重獎、狠罰,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業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促林業資源持續穩定增長,林業生態環境日益完善優良。
鄉鎮建設
柿樹崗鄉共投入3000多萬元,修通了70公里的通村
水泥路,並對水泥路路肩全部硬化,鋪通全鄉360公里的組組通砂石路,實現了柿樹崗鄉的22個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或
柏油路,99%村民組通砂石路,全鄉通車裡程達450km;路網密度3.3km/km2,基本形成了“三縱三橫”為骨架、內外循環相連線的道路交通網路,實現了縣鄉村道連通。柿樹崗鄉投入近500萬元加強農村基礎水利建設,共興修過路橋涵21處、硬化渠道650米,使全鄉水利設施大為改觀,提高了農業綜合
生產能力,解決了農業
發展後勁不足問題。柿樹崗鄉完善了雙龍村市級
示範點的配套工程,建設了
自來水工程,讓民眾吃上安全衛生的
飲用水;啟動了防虎、界河兩個
社區建設。
柿樹崗鄉在界河
開闢出一條長500米新街;投資300多萬元興建了
溝通肥西和舒城的界河大橋。按照山鄉
特色小集鎮建設思路,在防虎開闢出一條新街道;綜合整治柿樹街道環境,鋪設了人行道板,架設了路燈,清除了垃圾,規範了車輛停靠,大大地提升了柿樹崗集鎮的
品位。
社會事業
柿樹崗鄉的各項
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柿樹崗鄉省級新農村建設改造示範點——周橋新村已成為宜居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典範。 柿樹崗鄉利用上級
扶貧和以工代賑等各項資金2000萬元,自籌和民眾
集資700萬元,修通了柿樹崗至袁店水泥道路6.3公里,袁店至山南柏油道路11公里,通往各行政村砂石路110公里,興建橋樑20多座,水庫8座,庫容面積近3000畝。
旅遊景點
唐五坊圩 位於柿樹崗鄉,是淮軍愛國將領唐定奎
家族的故居。五房圩現存轉心樓一座、平瓦房兩幢。轉心樓位於五房圩中心,為兩層中西合璧式
建築,呈方形,房子四面合圍,每面上下8間,共32間。正門朝東,門上有一石刻匾額,文曰:“紫氣東來”,相傳為
李鴻章所題,經大門向右拐往裡走,可進入園內,也可向右走有紅木樓梯通向二樓。相傳二樓懸掛紅
燈籠,
蠟燭點亮,有“馬”走動,所以又稱走馬轉心樓。轉心樓分別在南邊、北邊有小門通外,據說當年為五房圩小姐所住,轉心樓是目前淮軍圩堡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 柿樹崗鄉的唐五坊圩轉心樓為安徽省省級
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肥西縣投資了約50萬元對轉心樓進行了重新翻修,已完工對外開放,面貌煥然一新,遊人絡繹不絕。
地圖信息
地址:合肥市肥西縣三一五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