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黃崗柳編)

柳編(黃崗柳編)

柳編(黃崗柳編),流傳於安徽省阜南縣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文獻所載,黃淮兩岸有灘涂濕地,自然生長著大片喜濕之柳。據明正德《潁州志》記載:“淮蒙盛產水荊(註:當時把杞柳稱為水荊),採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黃崗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典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黃崗柳編的傳統工藝原始獨特,如傳統技法有經編、立編、擰編、平編、花編等。

2011年,柳編(黃崗柳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編(黃崗柳編)
  • 批准時間:2011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安徽省阜南縣
  • 遺產編號:Ⅶ-5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藝,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黃崗柳編是阜南縣的漢族傳統柳編工藝品,因主產於阜南縣黃崗鎮而得名。阜南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上游北岸黃淮平原南端,聞名於世的千里淮河第一閘一王家壩閘就在境內,東靠潁上縣,西與臨泉縣接壤,北與阜陽市毗鄰,南臨淮河,隔河與河南省固始縣、淮濱縣相望。地處暖溫帶南緣,縣內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區域內的淮河沿岸、蓄洪庫和分洪道內多灘涂窪地,特別適應耐濕不耐旱的杞柳生長。據文獻所載,黃淮兩岸有灘涂濕地,自然生長著大片喜濕之柳。據明正德《潁州志》記載:“淮蒙盛產水荊(註:當時把杞柳稱為水荊),採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黃崗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典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
以黃崗為中心,沿淮民間很早就有以杞柳編筐、打簍維持生活的傳統,流傳著“編筐打簍,養家餬口的民謠。這裡古代一些居民以“柳”為生,以“柳”為姓,流傳下來。黃崗集鎮陶子河以西現有“柳大”“柳新”兩個村,總人口8000多人,柳氏族姓占50%多,族人以柳條編織為生。據《辭源》記載:“春秋時展禽,受封於柳下遂改為柳姓”。陶子河附近仍有展家台為證。這說明展家曾在這封邑,以柳為姓,代代相傳。
1949年前,黃崗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舉辦廟會,廟會上柳編原材料和產品的交易繁榮,是遠近聞名的柳編產品集散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每年都要召開“黃崗柳編物資交流會”,促進了柳編工藝的發展。

文化特徵

黃崗柳編的傳統工藝原始獨特,如傳統技法有經編、立編、擰編、平編、花編等。經編就是以繩為經、以杞柳為緯的編織技法,如笆斗、笸籮、提箱等。立編就是用杞柳作經、杞柳作緯的編織方法,多用於編織筐籃等器物。這些工藝純手工操作,工具簡單、原始,大部分都是“手工造”,如模具、梁棍等。

製作工藝

黃崗柳編製作流程:
首先,每一根木籘都有一定弧度的彎曲,木籘經過專業機器設備高溫彎曲定型;
再進行手工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其次,在地上或者圖紙上量好輪廓,將每一根框架用刻度尺準確定位拼接;
再用打釘,表面不能看出接口,製作出主架和副架。再次,在框架上用杞柳和細藤條編織成型;
最後,將編制好的座椅裝載上吊籃,噴漆上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黃崗柳編製品廣泛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潔白無瑕的光條編,又有色彩絢麗的色編,做工精細,結構嚴密,形體圓潤,結實耐用。
傳承人物
王文忠,男,1962年4月出生,漢族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柳編(黃崗柳編)。
保護措施
2011年開始,阜陽科技工程學校把黃崗柳編、剪紙等非遺項目引進學生課堂,聘請非遺傳承人等授課,並通過社團活動對非遺文化進行普及和傳承人才的培養,將非遺文化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阜南縣柳編工藝品協會獲得“柳編(黃崗柳編)”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柳編(黃崗柳編)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阜南柳編工藝品協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6年,張平軍在安徽剪紙藝術節暨阜陽文博會現場展示柳編(黃崗柳編)。
經濟影響
柳編文化產業園已有25家企業入駐,總投資1.95億元。各家企業積極走出去,通過各種產品展銷會向國際市場推介自身,政府幫助更多企業申報自營出口權。黃崗鎮已有19家柳編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占全鎮柳編企業總數的近一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