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朝初年,沭河岸邊有個勤勞善良青年姓柳,以 打魚為生。一次撒下網打了一條金魚,往上拽怎么也拽不上來,魚帶著網往水裡游, 小伙子抓著網韁不放。忽然, 金魚不見了,只見一座清幽素雅的花園。小伙子進去一看, 香燭繚繞, 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對著他含情脈脈地相望。他便和這姑娘成了親。新婚三日, 夫妻恩愛, 情意相融。第四天, 僕人用船把他送上岸,從此和妻斷了音信。年輕人思念嬌妻, 卻不見妻子派人來接他。他多次去河邊尋找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的花園。轉眼到了三月三日, 河岸綠柳垂絛,春草碧色,清水綠波,無不撥動著他思妻的情弦。他在河邊坐著,
突然看到嬌妻乘
一葉扁舟漂流而來。夫妻團圓後,生了個可愛的女兒,小兩口十分喜歡。只是這孩子生下來,不分晝夜的啼哭,常攪得兩口兒心煩意亂。一天,夫妻倆哄著女兒在河邊散步解悶,柳葉兒不時拂在臉旁,這時,只見小女舞著雙手,似乎要拿那隨風飄動的柳絮 .妻子靈機一動,轉身回家拿了把剪刀,剪下一大捆細長的柳條,然後又一根一根地剝去綠皮變成白條。連夜編織了一個圓圓的花 筐。她讓丈夫把孩子放進花筐里,說也奇怪,孩子一下子停 止了啼哭,還拍著小手挺歡氣。姓柳小伙子哈哈大笑起來,連說 : 你真是柳編巧女啊 ! 還管妻子編的花筐叫“潑兒筐”。
從此,夫妻倆就開始采柳條,編柳筐。誰家的姑娘出嫁,就編一對銀盆似的,圓筐送去作嫁妝,祝賀他們夫妻團圓,和睦相處,白頭借老,也寓意生的
孩子潑潑辣辣、結結實實。有時候,小兩口還走村串戶,把柳編手藝教給那些受苦受難 的窮人。後來人們得知,這位巧女是東海龍王的小龍女,姓 柳的小伙子叫柳毅,都不是凡人。
又是三月三日,為了紀念柳編女夫妻河中相會獻藝傳技,人們
自願募捐建起一座“柳毅廟”, 在這一天逢起 “柳會”, 農民把剛割下來的鮮芽柳,編織成樣品,爭相到會上展銷,供遠方來的客人照樣定購 “新柳貨”。 “人亦柳姓,村亦柳名”, 柳莊村以此而得名,“柳編女”在沭河兩岸有口皆碑,柳編手藝
代代相傳。如今,臨沭一帶新柳編女比比皆是,人人都敢把十指夸。她們編織的柳製品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出口國外,其編織技術大多還是取自“柳編女”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