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2年全村總戶數127戶,總人口390口人,人口民族均為漢族,耕地面積628畝。據廟碑記載,清康熙年間,張姓由西田莊遷此建村,因村址在峪中,村東西兩則各有池塘,故名雙口峪。
雙口峪村共有張、李、段、付、葛、王、五姓,張、段、李、付、為四大戶,王為獨戶。雙口峪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共產黨員付恆學、張其貴帶領全村32名青年為萊蕪戰役支過前,並組織武工隊,開展敵後鬥爭.打擊了敵人,鎮壓了惡霸。
改革開放,土地承包,全村20餘戶,承包了村前、村後的荒山野嶺120餘畝,栽上了桃樹、杏樹、蘋果樹等10000餘棵,形成了村前、村後兩大片果園,年產量10萬餘斤。
雙口峪村是丘嶺地區,土壤屬沙質土,山嶺上只能種花生,產量很低,黨支部帶領村民對丘陵的豬臉地深整,土層加厚。花生產量由原來的畝產150斤增加到350斤。雙口峪村前有條河,彎彎曲曲,是潘田河的上游。麥田只在村東西有30多畝,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村支部帶領村民,改河造地100餘畝,疏直了河道,石砌河堤1000餘米,村莊搬遷造良田50餘畝,大大增加了小麥、玉米的種植面積。雙口峪村原村莊南一半戶房屋占著可耕地,而且土質好,是良好的麥田,村領導決定把占好地的人家搬到丘陵上,來一個舊村搬遷。村里補助一部分,個人出一部分。從1977年到1979年曆經兩年的時間,搬遷50餘戶,建造良田60餘畝,當時每人就增加0.2畝麥田。
雙口峪村堅持農田水利建設,大大加快了農村水利化進程。1966年莊東修建起水庫一座,庫容7500立方米,灌溉面積80餘畝;1975年莊西又修水庫一座,庫容量4500立方米,村西的45畝麥田全都能澆上水;1982年在村南建起水庫一座,容量7500立方米,澆地75畝。五年時間建攔河壩兩處,大口深井三眼;又挖了一條2000餘米的繞山水渠、架設引水渡槽四座,把水引到丘嶺上,能澆果樹、地瓜、花生。全村的耕地面積基本上成了水澆田,旱澇保收。
雙口峪村領導人一心為村民著想,一是發展本村的經濟,二是與富村結對子,取致富經、搞發展,2001年鄰近萊鋼的茶峪村無償支援雙口峪村現金3000元,水泥30噸,兩村共同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
1973年雙口峪村就用上了電燈。1974年村里買上電機、磨麵機,辦起了麵粉廠,村民磨麵不再用石磨了。脫粒機、紙盆廠、粉條廠、麵條廠也全都用上了電,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木工段元文,買上電鋸、電刨等建起了木工廠,規模越來越大。1975年張士誠買來第一台電視機。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陸續買上電視機,截至2002年,家家戶戶有電視機,80%的戶是彩色的,有50%戶還買上影碟機、錄音機、照相機,50%戶安裝了電話;70%的青年配有手機,90%的戶有機車,有的價值上萬元。30%戶有拖拉機、汽車,有的買了收割機、脫粒機、麵粉機,80%的戶使用的是高檔家具、電器。
雙口峪村支部村委,兩個文明一起抓,1998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內設人口學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動室、幼稚園、計生辦等、,院內垂柳依依,牡丹飄香,群蝶飛舞,成為辦公和村民休閒的好去處。去年,被鎮政府評為“文明村”。雙口峪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雙口峪村地處偏遠山村,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所以沒有私塾,有上學的也是跑到外村上。1954年成立了速成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58年建立初級國小,一班學生,一位老師,開天闢地以來有了自己村的學校。隨著經濟的發展,1975年新建學校一處,教室六間,辦公室兩間,院牆、大門都有,達到了當時的國小校舍標準。三個教學班,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三位教師,成了一處標準國小。1994年雙口峪又和北田莊村合辦聯小,校址在北田莊村。新建校舍20間,教室、辦公室、圖書室、儀器室、實驗室等,教具、教學設備齊全。由於村民重視教育,村領導支持,老師以校為家,教學質量年年提高。1965年段元祥考入山東工學院(現在的山東工業大學),同年張士誠考入濟南鐵路專科學校。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有12人考入大學本科,14人考入大學專科,17人考入中專。1992年付興華考入上海理工大學,是雙口峪村第一個女大學生。付興昌、段崇學、段崇慶都是考入國家重點大學的本科生。
歷史沿革
雙口峪村清康熙年間隸屬萊蕪東鄉;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制,全縣劃為10個區,286個鄉(區),雙口峪村屬四區,牛山鄉管轄;1941年春,四區分為4個小區,雙口峪村屬棋山區;1945年10月4個區合併為顏莊區;1950年改為第七區;1953年10月改為顏莊區;1958年3月分為顏莊鄉和鄭王莊鄉,雙口峪村屬鄭王莊鄉;同年10月改為顏莊人民公社、鄭王莊人民公社,雙口峪村屬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併為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革農村管理體制,撤公社建辦事處,雙口峪村屬顏莊辦事處,鄭王莊鄉;1985年11月17日撤處並鄉,雙口峪村屬里辛鄉;1992年11月萊蕪升為地級市,建萊城區、鋼城區兩個區,雙口峪村屬於鋼城區里辛鄉;1995年11月13日裡辛鄉改為里辛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人物事件
歷任村支書
1950年-1967年2月 (與東田莊一個支部)傅恆學
1967年3月-l972年2月段倫梓
1972年3月-1980年8月傅恆學
1980年9月-1985年1月段倫梓
1985年2月-1985年5月段元祉
1985年5月-1999年2月張士東
1999年2月- 李學勤
歷任村主任
1939年-1943年 李傳祥
1943年-1947年 傅恆敬
1948年-1950年 張其聖
1950年-1969年11月 張其貴
1969年12月-1974年10月段倫梓
1974年11月-1995年3月傅希孔
1995年4月- 段崇貞
雙口峪柳編
清康熙年間,李氏家族到蒙陰學柳編。經李家幾代人的再加工、創新,編出的農用家具不但外形美觀,而且結實耐用。以後逐年發展到段家、張家。集體所有制時,村領導集合編織人員,辦起了雙口峪村的柳編廠,編出的各種農用家具,運到各個集市上,被搶購一空。顏莊供銷社、鄭王莊供銷社編織各種柳編箱子,柳編大提包等,銷往祖國各地,現在全村50%的戶利用空閒時間搞柳編,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路子。
古槐傳說
雙口峪村南嶺上有一棵古槐,誰也說不上有多少年了,建村時就有,現在92歲的段倫桂聽他爺爺說,來此處建村的時候,古槐已是一棵大樹,不知是何年何月栽植,由於歷史久遠,樹幹遭受雷擊,已被燒焦,只有大半圈兒樹皮頂著上面的繁枝綠葉。
提起這棵古槐,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距老槐樹十幾里的地方住著一家財主。這個貪婪的老財主有三個女婿,大女婿和二女婿家裡都很富有,只有三女婿家境貧寒,老財主和兩個女婿都看不起他,找茬兒刁難他。有一年冬天裡的一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老財主對三個女婿說:“天這么冷,我年紀大了,你們三個每人給我買件棉衣,五天后送來。”五天后,大女婿送來了裘皮大衣,二女婿送來了貂皮大衣,老財主高高興興收下了。三女婿家裡窮,東拼西湊做了一件單衣給老財主送來,老財主氣得七竅生煙,接過單衣扔在了門外,三女婿感到很難堪。
晚上,財主把大女婿和二女婿安排在暖烘烘的屋裡,讓三女婿住進了四面透風的牛棚里,想把他凍死。那天夜裡,北風呼呼地刮著,寒氣襲人。老財主把兩個大點的女婿叫來詭秘地說:“我想這么冷的天老三一定凍得差不多了,你們倆偷偷去看看,他死了沒有。”兩個女婿來到牛棚里偷偷一瞧,三女婿正汗流浹背坐在碌碡上搖扇呢。原來三女婿凍得支持不住,走到院子裡扛著碌碡跑了十幾圈,現在正大汗淋漓地休息呢。老財主和兩個女婿都很納悶,這么冷的天,這傢伙怎么還滿頭大汗呢;他們連忙找三女婿問個究竟,三女婿說:“你們不知道,我穿的這件單衣就是岳父大人扔出門外的那一件,名叫‘火龍單’,天越冷,穿著就越暖和。夜裡我正睡著覺,身上熱得厲害,就醒了坐碌碡上涼快。”
第二天,老財主備好宴席,把三女婿讓到高位上,想要他那件“火龍單”。三女婿心想:哼!老傢伙,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於是假裝難為情似地說:“這衣服送給你也行,不過恐怕您老不會用。”老財主連忙向三女婿求教。三女婿說:“我這‘火龍單’有個特點,天越冷就越暖和,走得越快越暖和。您可以騎著馬跑一圈看,您要是感到太熱了可千萬要記住,要立刻鑽進水裡去。”
老財主穿著三女婿的“火龍單”,騎上馬沿著槐樹嶺急馳。本來天就夠冷的了,他又騎在馬上,自然冷得要命。老財主出去十幾里,凍得渾身發抖,見前面有棵老槐樹,樹幹空空的,便鑽進去避風寒。他鑽進樹里,就再也沒出來——他凍死了。老財主的家人見他騎著馬出去好久了還沒回來,就沿槐樹嶺一路去找。在古槐的樹幹里,他們找到了老財主的屍體。老財主的妻子看了看燒焦的樹幹,哭著埋怨老財主說:“裘皮大衣你不穿,偏去穿那‘火龍單’,千年古槐燒糊了,你還不往水裡鑽。”
民營企業
段元生的塑膠編織廠 1996年村民段元生投資10萬餘元,建起一座規模較大的廠房,購進兩台塑膠編織機,自己任經理,安排剩餘勞力10餘人,年創產值6萬餘元。隨著生產規模擴大,2002年自己購買汽車一輛,自己開車把成品銷往萊鋼等地。
傅興軍的富豪大酒店 復員軍人傅興軍經濟意識強,眼光遠,與妻子出村到萊鋼投資。先開羊湯館,由於受萊蕪馬家羊湯真傳,味道鮮美,經濟收入不斷增加。2000年投資百萬餘元在萊鋼蓋二層樓,共20餘間,建起富豪大酒店,經營羊湯、棋山雞、各種炒菜、海鮮、狗肉等。安排村里剩餘勞力20餘人。2002年又購買汽車一輛,自己開車跑業務,妻子在家任經理,管理整個酒店,年盈利10多萬元。是村里旨屈一指的富戶。
傅希義的養雞場在萊蕪招商引資的帶動下,2001年傅希義承包村南荒嶺50餘百,建起養雞場,到2002年8月養雞五鋪,盈利3萬餘元。2002年又承包雞場邊水庫,養魚萬尾,用雞糞餵魚,綜合利用。自己又購買汽車一輛搞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