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秧歌,又叫“花鼓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林秧歌
- 別名:花鼓子
柳林秧歌,又叫“花鼓子”。
柳林秧歌,又叫“花鼓子”。流傳於冠縣。柳林鎮一帶的一種大型廣場歌舞形式,幾大秧歌之一。表演分文鼓、武鼓兩種,文以唱為主,有打擊樂和弦樂伴奏。武以跑場為主,無樂器伴奏,以演員舞具為伴奏,角色分內角和外角兩種,內角有傘、鼓、...
柳林鼓子秧歌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保護單位是柳林縣黃河文化開發中心。基本概況 該非物質遺產屬於傳統音樂,保護級別省級。傳承保護 2023年7月18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通知(晉文旅發〔2023〕24號)》,...
水船秧歌是流行於山西省柳林縣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類似於“跑旱船”。水船秧歌是該縣四大秧歌流派中最為特色鮮明的。它角色眾多、舞姿優美、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富有生活氣息,是水船秧歌的精華所在。2009年柳林水船秧歌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水船秧歌是流行於山西省柳林縣的一種民俗文化,類似於“...
柳林花鼓是“鼓子秧歌”的一種,其最初表演形式為“地秧歌”,後逐漸發展演變成“走街秧歌”。柳林花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它原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表現梁山好漢一路載歌載舞、化裝進城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現他們劫法場營救盧俊義的戰鬥場面,後來只有第一部分保留下來。 柳林花鼓由舞蹈和武術融合而成,具有...
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山西省臨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民間歌舞,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的迎神賽會和民間儺舞,主要在晉西呂梁山區的臨縣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離石的西山、柳林的北山、方山的西北部及與臨縣隔河相望的陝北佳縣、吳堡一帶流傳。傘頭秧歌有三十多種舞蹈場圖、...
傘頭秧歌產生、流行於臨縣,是一種規模大,有氣勢且極富特色的民眾性節日歌舞活動形式。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陝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
2011年末,柳林鎮東傍京九鐵路,南鄰309國道,259省道和堠碼公路在境內交叉穿過,地理位置優勢,交通便利。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柳林鎮因鎮政府駐柳林村而得名。非物質文化 柳林鎮“柳林花鼓”“降獅舞”入選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藝術 聊城柳林花鼓(又稱柳林秧歌),流傳於柳林鎮各村。柳林花鼓源於明...
壺關秧歌有大、小傳統劇目近二百出,以《琵琶調》《打磨坊》《觀花園》《白馬廟》《清官斷》《白綾記》(連十本)、《柳林記》(連三本)、《合家樂》《罵街》《賣豆腐》《借皮箱》《堂斷回府》《打砂鍋》等戲為其代表劇目。這些劇目多是藝人根據民間傳說傳奇故事、唱本自編自演的。主要表現家庭與婚姻愛情等...
延安寶塔大秧歌協會 延安寶塔大秧歌協會是2021年7月30日成立的社會團體。業務範圍 秧歌文化藝術的發掘、傳承及保護活動;秧歌人才培養;秧歌藝術交流、學習、研究及展演活動 註冊地址 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秋樹塔 村59號
《秧歌傳奇》是只喜歡女人創作的網路小說。內容簡介 臨縣秧歌是流行在山西呂梁市臨縣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所以又稱“臨縣傘頭秧歌”。“傘頭秧歌”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陝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黃土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綏德縣...
秧歌(汾陽地秧歌),山西省汾陽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汾陽地秧歌是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的一種民間藝術,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地秧歌以演唱為主,武場地秧歌以舞蹈為主。汾陽地秧歌起源於唐朝宮廷藝術,後隨汾陽王郭子儀後裔傳往其屬地汾陽栗家莊,逐漸發展而來,汾陽武場地秧歌演員造型奇特,...
柳林盤子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於明末清初形成規模,它是古代“祭盤”的一種傳承,活動時間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而以元宵節為高潮。其間各街巷分段輪值,張燈結彩,高搭彩盤,遍點社火,或配以秧歌、彈唱,或佐以轉九曲、斗活龍,人們匯聚在一起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2008年6月7...
“鳳秧歌”是流行在原平的一種集體表演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時男女各半,男的頭戴一頂草帽形的小帽,帽頂戴有一條既薄又窄,約長丈余,盤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頂端置一鮮艷的紅色絨球,形似鳳凰頭頂的紅翎,故當地民眾稱其為“鳳秧歌”表演時,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鑼,邊敲邊舞。隨著舞步...
愛唱歌的任玉明,在黑夜的林中,在空曠的田上,在烈日炎炎下,以一種特有的、內在的激情隨口即興唱歌,唱出了他發自生命深處的歌聲,“貴姐捎書”、“下柳林”、“三十里舖”、“走西口”這些是他曾經唱過的名歌,到現在提起仍然令他記憶猶新、無法忘懷。1993年,他加入石樓文化館,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他說書...
圍繞盤子的活動也很多,有旺火、賞燈、扭秧歌、轉九曲、彈唱等,柳林盤子的活動持續時間很長,一般從農曆正月十二、三開始,十七、八暫停,二十五再鬧,有的要過了二月二。麵塑 麵塑實際上是經過造型藝術加工後美化了的民間蒸麵食品,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間節日中饋贈、祭祖、喜慶、裝飾的信物和標誌,久之,積澱成...
即墨秧歌 朱京利 張秀娟 張聖中 萊西秧歌 孫會明 左四海 高密秧歌 程大江 馬希龍 柳林秧歌 朱保全 趙彥吉 郭占元 小趟子 張金堂 蹦鼓 王正成 魏登奎 陳景溫 荷花秧歌 張寶經 花籃秧歌 李中齡 羅漢秧歌 劉樹奎 李玉堂 漁燈秧歌 張守忠 柳泉義 劉學厚 花鼓傘 王振明 謝明連 陳鳳泉 蓮花落 劉克誠 踩寸子 劉本...
柳林秧歌 梆鼓秧歌 寶山秧歌 即墨秧歌 高密秧歌 德州高蹺 踩寸子 章丘芯子 龍燈舞 龍燈·扛閣 手龍繡球舞 車子燈 百鳥朝鳳 九獅圖 鬧海 月宮圖 傘棒舞 火獅子 雙旱船 撲蝴蝶 花鼓鑼子 磁村花鼓 短穗花鼓 花鞭鼓舞 福山雷鼓 夏津架鼓 臨清駕鼓 蹦鼓舞 商羊舞 蹉地舞 加古通 抬花槓 五鬼鬧判 編後記 ...
本卷所編入的是那些屬於民歌體的秧歌。其中有的雖然也正逐漸向戲曲方面發展,或已形成一種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地方小戲,但其唱腔卻仍然保持著民歌特點並以民歌的面貌在民眾中繼續傳唱。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原平鳳秧歌、臨縣傘頭秧歌、柳林傘頭秧歌,其中最為突出,影響也最大的是祁太袂歌...
一說來自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一說來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說來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現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寧的潮汕先民們後續的一些武裝起義事件中加入武術套路形成,而後傳到潮陽、惠來各縣。現今英歌舞流行於潮汕南部的普寧、潮陽、惠來等地,其為民間廣場最具代表性情緒舞蹈...
第二屆、三屆、四屆秧歌大賽的桂冠非他莫屬,鋼木家俱杯、電化杯、塑膠杯等一系列傘頭比賽的金牌盡收囊中,並從“傘頭大王”杜雲峰手中接過了主持人的“尚方寶劍”。在多次比賽中連連奪魁,並在離石、柳林、方山等縣多次表演,享有極高的聲譽。1993年呂梁地區首屆傘頭秧歌擂台賽上,他以優異的成績榮獲“最佳...
臨縣三弦書是一種山西省的傳統說唱藝術。相傳在清代鹹豐年間由柳林傳入臨縣,所以也稱柳林調。臨縣三弦書,流行於呂梁山區諸縣。後來,當地藝人吸收了一些民間小調,經過長期的說唱實踐,創造了平調、四平調、上川調。臨縣三弦書的唱腔屬於板腔結構。演唱時,藝人懷抱大三弦,左腿綁楷子響板,自彈自唱。歷史發展 臨縣...
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二人台是流傳於神木、府谷一帶的一種民歌形式,顧名思義,是一種以角色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於兩個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為秧歌中的裝扮,在秧歌活動中演唱,與晉西北、內榮古一帶流行的...
臨縣,山西省呂梁市轄縣,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東屏呂梁山連線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區、柳林縣。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472個行政村32個社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縣常住人口394713人。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
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是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陝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佳縣、榆林、米脂、子洲、青澗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
在過去的一年裡,中文系傳播學專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於2014年3月30日赴陽穀張秋鎮,對運河文化及古戲台的歷史與現代傳播進行了學術調研;於2014年4月22日赴冠縣柳林鎮,對現存的柳林秧歌及新發掘出的古碑進行了學術考察。在考查過程中,他們樹立了傳播學中採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信息的基本理念,堅定了紮實做學問...
Ⅱ-16 柳林彈唱 民間舞蹈 Folk dance Ⅲ-1 天塔獅舞 Ⅲ-2 走獸高蹺 Ⅲ-3 翼城花鼓 Ⅲ-4 臨縣傘頭秧歌 Ⅲ-5 稷山高台花鼓 Ⅲ-6 踢鼓秧歌 Ⅲ-7 平定武迓鼓 Ⅲ-8 壽陽愛社 Ⅲ-9 汾陽地秧歌 Ⅲ-10 州喜樂 Ⅲ-11 背鐵棍 (清徐背鐵棍、祁縣背鐵棍、萬榮抬閣、代縣峨口撓閣)Ⅲ-12 原平鳳秧歌 Ⅲ-13...
五、柳林彈唱 165 六、臨縣傘頭秧歌 167 七、長治西火秧歌 170 八、晉南小調 172 九、從民歌到戲劇 175 神仙擋不住人愛人(代後記) 張石山 179 作者簡介 張石山,作家、編劇、文化學者。山西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曾任《山西文學》主編。短篇小說兩次全國獲獎。出版小說、詩歌、散文、劇本、文化專著等近...
離石縣民歌手在為民眾演唱《下柳林》河曲縣曲峪村民歌手王掌良,在演唱二人台 30年代河曲城全貌 臨猗民歌手李維仙在演唱《罵媒婆》黎城黃崖洞外景 雁北青年民歌手劉紅梅在演唱《繡荷包》柳林縣青年農民在演唱《打櫻桃》“娘子關”在山西、河北交界處圖為“娘子關”瀑布 “過一道溝來翻一架山,騎上騾子回家轉。”...
嗩吶,俗稱“喇叭”。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