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犬羚

柯氏犬羚

柯氏犬羚(學名:Madoqua kirkii):是偶蹄目、牛科、犬羚屬動物。體長52-67厘米,尾長3-6厘米,肩高30-40厘米。最大的特徵是它們的嘴巴和鼻子很長。背部毛色為黃灰色或紅褐色,腹部為灰白色。僅雄性有角。膽子較小。由於在柯氏犬羚的頭上有濃密的毛,所以柯氏犬羚的角很難被發現。尾巴和蹄子也很小。

棲息於各種乾旱的生境中,從密集的刺灌木叢到稀疏灌木叢和開闊的林地。柯氏犬羚並不需要太多水,習慣生活於充滿可食用的草及灌木的地方,而樹木要較矮不會阻礙其視線。需要易於消化且纖維含量低的植被,80%的食物來自樹木和灌木的葉子,17%來自草皮; 其餘的則來自草葉和莎草。分布於索馬里南部,肯亞中南部,坦尚尼亞中北部,安哥拉西南部和納米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氏犬羚
  • 拉丁學名:Madoqua kirki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牛科
  • 犬羚屬
  • :柯氏犬羚
  • 亞種:4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ünther, 1880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 外文名:英文:Kirk's Dik-dik
    法文:Dik-dik de Kirk
    德文:Kirk-Dikdik
  • 同義學名1:Neotragus kirkii Günther, 1880
  • 同義學名2:Rhynchotragus thomasi Neumann, 1905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領地,活動,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柯式犬羚體長52-67厘米,尾長3-6厘米,肩高30-40厘米。頭部與其細小的身體彷佛不成比例。有淺色眼環。背部毛色為黃灰色或紅褐色,腹部包括腳部及側面呈黃褐色至灰白色。僅雄性有角,角很小,約7.5厘米,向後傾斜。由於柯氏犬羚的頭上有濃密豎起的毛,所以它們的短角有時會被掩蓋而不易發現。尾巴很明顯,蹄子也很小。該物種最大的特徵是嘴巴和鼻子很長,這個長鼻有冷卻降溫的作用,允許靜脈血液在正常呼吸過程中或在因鼻氣喘吁而承受極大的熱應激時通過從黏膜蒸發進入鼻腔而冷卻。

棲息環境

棲息於各種乾旱的生境中,從密集的刺灌木叢到稀疏灌木叢和開闊的林地,生活在肯亞和坦尚尼亞的熱帶稀樹草原棲息地、河岸林地和濕潤地區的石質丘陵區。它們需要茂密的灌木叢才能躲藏和覓食,但不需要太多的水。

生活習性

領地

柯氏犬羚在穿越自己的領地時使用明確的路線。所有的家庭都通過一個叫做“排便儀式”的過程來標記自己的領地。這個儀式從雌性在某個地方排便開始,雄性站在雌性的正後方。然後它聞了聞雌性的糞便和尿液,捲起上唇,露出牙齒,使用前腿刮雌性的糞便,把尿液和糞便排在上面,在這個過程中轉了好幾圈。然後雄性用眼眶前腺體的分泌物在植物莖上做標記。雄性仍然是領地的捍衛者;雌性則不能獨自維持領地。
領域間的衝突很少發生。當衝突發生時,雙邊的雄性會沖向對方,在短暫的停峙後,劇烈的擺頭並轉身。它們會重複這些動作,並逐漸增加距離,直到其中一方放棄為止。雄性利用糞堆標示領域,會覆蓋其他雌性的糞堆。領地鄰群之間的衝突並不頻繁,但偶爾也會發生。各領地的雄性互相衝撞,停下來,使勁點頭,轉身。每一次,它們都會回到離彼此更遠的距離,一次又一次地鼓足力氣戰鬥,直到有一方放棄為止。

活動

柯氏犬羚是白天活動的動物。生性害羞難以捉摸,大部分時間都躲在灌木叢里。然而,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以一系列的之字形跳躍起跳,稱為“徑直起跳”。習慣生活於充滿可食用的草及灌木的地方,而樹木要較矮不會阻礙其視線。它們與其他草食性動物,如長頸鹿及羚羊等生活在開放的草原。它們亦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如森林或平原上,但它們必須要有好的屏障及不太高的草或植物。若草長得過高阻礙其視線,它們會撤離這些地方。

食性

由於柯氏犬羚很小,因此它們每千克的新陳代謝需求很高,並且每千克體重要比較大的有蹄類哺乳動物消耗更多的食物。 它們與扭角林羚(主要取食距地面一米範圍內的灌木葉)和斑馬(一種保持取草在低位狀態的物種)共享同一個棲息地。這使食物來源能夠以理想的水平大量增加,以增加柯氏犬羚的取食水平。柯氏犬羚需要易於消化且纖維含量低的植被,80%的食物來自樹木和灌木的葉子,17%來自草皮; 其餘的則來自草葉和莎草。柯氏犬羚主要在黎明到中午和下午中旬直到天黑之前進食。一次消耗幾個月的唯一水分是植被上的露水和植被中很少的水分。
草食性的,主要食物為樹葉、莖、果實及漿果。它們只會消耗體內的水分作為水化合物,以減少飲水的次數。和其它的偶蹄目動物一樣,它們利用胃中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並在初次消化後進行反芻。柯氏犬羚頭部的特別設計令它們可以很容易的在金合歡的樹枝間吃取樹葉,且能讓它們在進食間監察捕獵者的行動。

分布範圍

柯氏犬羚分布在兩個不同的地區:西非,從索馬里南部到中部;坦尚尼亞和納米比亞北部的南部非洲,以及安哥拉西南部的毗鄰地區。
柯氏犬羚分布圖柯氏犬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柯氏犬羚的婚配是一夫一妻,這種方式有可能是為了逃避獵食者的演化結果,為了求偶而暴露在獵食者的視線下是很危險的。伴侶花費64%的時間陪伴彼此,但雄性(而非雌性)在有機會時會試圖向另一位雌性尋求交配。
雌性柯氏犬羚在6個月大時性成熟,雄性則在12個月時準備繁殖。交配成對的雌雄,永久占據5-30公頃的任何區域。雄性在雌性的後面跑動,頭部和頸部伸直,口吻朝前,從而吸引了雌性。交配開始於雄性站立在雌性後面的後腿上,並在空中向後傾斜一個與自己身體成銳角的前肢。
孕期169-174天,雌性每胎產一仔, 一年繁殖兩次。 出生高峰是每年的10-12月以及從4-5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與大多數反芻動物不同的是,柯氏犬羚的前腿向後躺在身體上,而不是向前伸展。雌性出生時體重約為560-680克,而雄性則為725-795克。
母親哺乳6周,每次餵奶不超過幾分鐘。幼崽在出生後會隱藏一段時間,但在7個月大時會迅速成長到完全發育。幼羚的存活率是50%。年輕的柯氏犬羚在大約7個月大時被迫離開領地;雌性把女兒趕走,雄性把兒子趕出領地。頭幾次雄性試圖阻止兒子靠近雌性,父親衝過去,兒子摔倒在地,露出脖子以示順從。隨後,他被允許在該地區多待一段時間,但很快就會被迫離開。

亞種分化

柯氏犬羚4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
柯氏犬羚卡文迪什亞種
Madoqua kirkii cavendishi
Thomas, 1898
2
柯氏犬羚達馬拉亞種
Madoqua kirkii damarensis
Günther, 1880
3
柯氏犬羚享氏亞種
Madoqua kirkii hindei
Thomas, 1902
4
柯氏犬羚指名亞種
Madoqua kirkii kirkii
Günther, 1880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2013年對分布區域的柯氏犬羚的數量密度估計進行了評估。估計種群總數為971,000隻,表明其總數可能在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之間。物種數量趨勢在該範圍的大部分區域是穩定的,但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區卻在下降。報告的密度範圍從塞倫蓋蒂的每平方千米有24隻至東察沃的每平方千米109隻。
儘管柯氏犬羚受到了農業定居點的擴大和某些地區過度狩獵的影響,但沒有明顯的主要威脅。 然而,它們存在於灌木叢和過度放牧的地區的能力使它們的種群能夠抵抗伴隨人口增長的植被變化,甚至可能在短期內對它們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