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樹

枳樹

枳樹(拉丁學名: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是芸香科枳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通稱“枸橘”,此植物主要用於果園、工廠、池塘、農莊的防盜植物或作庭園綠籬。在安徽、浙江、江西、陝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甘肅、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台灣、河南、雲南等地均可栽培種植。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植物學史,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米,樹冠傘形或圓頭形。枝綠色,嫩枝扁,有縱棱,刺長達4厘米,刺尖乾枯狀,紅褐色,基部扁平。
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很少4-5小葉,或雜交種的則除3小葉外尚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長2-5厘米,寬1-3厘米,對稱或兩側不對稱,葉緣有細鈍裂齒或全緣,嫩葉中脈上有細毛,花單朵或成對腋生,先葉開放,也有先葉後花的,有完全花不完全花,後者雄蕊發育,雌蕊萎縮,花有大、小二型,花徑3.5-8厘米;萼片長5-7毫米;花瓣白色,匙形,長1.5-3厘米;雄蕊通常20枚,花絲不等長。
枳樹
果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通常縱徑3-4.5厘米,橫徑3.5-6厘米,果頂微凹,有環圈,果皮暗黃色,粗糙,也有無環圈,果皮平滑的,油胞小而密,果心充實,瓢囊6-8瓣,汁胞有短柄,果肉含粘腋,微有香櫞氣味,甚酸且苦,帶澀味,有種子20-50粒;種子闊卵形,乳白或乳黃色,有粘液,平滑或間有不明顯的細脈紋,長9-12毫米。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分布範圍

產中國山東(日照、青島等)、河南(伏牛山南坡及河南南部山區)、山西(晉城、陽城等縣)、陝西(西鄉、南鄭、商縣、藍田等縣)、甘肅(文縣至成縣一帶)、安徽(蒙城等縣)、江蘇(泗陽、東海等縣)、浙江、湖北(西北部山區及西南部〕、湖南(西部山區)、江西、廣東(北部栽培)、廣西(北部)、貴州、雲南等省區。

主要價值

枳性溫,味苦,辛,無毒。舒肝止痛,破氣散結,消食化滯,除痰鎮咳。中醫用以治肝、胃氣、疝氣等多種痛症,枳實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治療子宮脫垂和脫肛,有顯著效果。枳殼製劑的靜脈注射對感染性中毒、過敏性及藥物中毒引致的休克都有一定療效。

植物學史

枳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戰國後期約公元前三世紀)“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也見於《山海經》(戰國後期作品,可能比《周禮》稍後)的北山經“北獄之山,多枳棘剛木。”《周禮》與《山海經》所稱的枳,按其地理分布來說就是本志所理解的枳。直至公元九世紀以前,我國古代書冊所載的枳,大抵都指同一植物從蘇頌《圖經本草》(公元1061年)以至明、清兩代各家本草所稱的枳(包括枳實和枳殼),有時還指的是柑橘屬某些種類,例如香橙,甚至是酸橙,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159年)與《四部叢刊》影印金泰和甲子版兩書中的汝州枳殼圖都已公認為本志所理解的枳,至於紹興校定本與甲子版的成州枳實圖二者有些差別,但二者的果都是無毛的。
近幾年來,我國柑橘園藝學者的調查發現了成熟果變為無毛的枳的一個類型,因而就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果無毛的就不是本志所理解的枳。據此,紹興校定本的成州枳實圖以其植株較矮小,枝曲折,刺粗而長,3小葉等特徵不可能是柑橘屬植物,更不可能是香橙。至於甲子版的那幅圖,除了它的葉不大象指狀3出葉之外,也不能排除它不是枳。(當然是屬於柑橘屬植物的可能性較大)。近幾年來的調查還發現了枳的常綠類型,以及具單小葉及2小葉的自然雜交枳類,使我們對於枳的生物學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以前認為“冬不落葉”的,或“葉為單葉”(應該是單小葉)的都不會是枳的考證,值得重新考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