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林業產業化包含了3個方面內涵:(1)森林資源是林業產業化的基礎。森林資源為林業產業化體系中各條
產業鏈提供了加工或生產對象,是林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保障。(2)各條
產業鏈是林業產業化的載體。林業產業化
產業鏈要有足夠的長度,形成規模,且各條產業鏈之間有相當的關聯度,才能建成結構合理、有機構成的多條產業鏈組成的複合產業體系,囊括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低級層次生產到高級層次加工的產品生產。(3)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林業產業化的目的。通過有效建立各
產業鏈的構建,形成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繫和協作、有機構成的產業組織體系,使各產業間利益分配趨於合理,從而使各產業得到
協調發展。
作用
1.林業產業化能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於形成區域聯合經濟優勢和良性經濟結構。林業產業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 促進了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融合, 國家、集體、個體等各種
經濟成分的融合, 以及跨行業、跨地區的融合, 使各種資源在更大範圍內, 按
市場規律進行配置, 擴展了林業及林業經濟舞台和空間, 最佳化了經濟結構, 深化和擴大了資源利用, 有效地提高了林業綜合生產能力、林農收入水平和林業整體經濟實力。
2.林業產業化能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增強林業自我積累、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能力。產業化擴大了林業的物資、技術、資金投入渠道, 提高了林產品的質量和
市場競爭能力; 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林業生產延伸, 與市場接軌,第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與
協調發展, 最大限度地釋放林業所蘊藏的豐富能量等問題。把林產品的價值實現能力和增值能力, 可避免林業因單純出賣原料而造成的利益損失,是提高林業比較
效益和自我積累
發展能力的現實選擇, 也是增加財源、幫助林農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3.林業產業化有利於為山區、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這是因為隨著產業化的推進、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 對各種各樣人才及勞動力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
4.有利於促進生態平衡、改善環境, 使林業更好地擔負起環境和發展的雙重使命。如推進林業產業化, 實施坡改梯等水土保持措施,可增加植被覆蓋, 減緩旱澇等自然災害, 提高環境質量, 減少土地肥力的流失, 形成林農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由於產業化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提高了林農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 從而會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人為消耗, 使森林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5.林業產業化有利於山區、農村科學技術水平和林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整個產業化鏈條中, 最重要一環是市場, 擁有市場關鍵在產品競爭力。因此產品規範生產和技術要求至關重要, 激發了林農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促進了生產技能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6.林業產業化有利於推進林業的兩個根本轉變。林業產品化迅速發展促進了林業生產格局, 山區農村經濟格局改變和
市場意識普遍提高, 提高了林業經營質量和規模效益, 加快了山區、農村市場經濟成長和發育, 林業增長方式開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傳統林業向現代化林業轉變。
特徵
資源依託性
林業產業化經營的物質基礎是森林資源, 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所建立起的各條
產業鏈都離不開森林資源為其提供加工或生產對象, 正是依託森林資源, 林業產業化不同層次的多條產業鏈才得以形成。
生態環保性
林業產業化經營寓產業發展於生態環境建設之中, 林業產業的發展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供了技術和資源的保證, 從而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不斷最佳化, 而生態環境的最佳化又產業的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產業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就業機會和提高了人們收入水平, 良好的環境又為人們創造了豐富的精神產品。這樣, 通過林業產業化經營, 形成了產業、社會發展與環境最佳化之間的良性循環, 使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協同發揮。
經濟性和公益性
以森林資源為經營物質基礎的林業產業化, 其生產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是商品林生產, 另一方面是公益林生產, 兩種生產其產出種類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林的生產主要產出的是經濟產品, 但同時也產出生態環境產品; 公益林的生產主要產出生態環境產品, 但同時也有經濟產品的產出。林業產業化是經濟性和公益性的統一。林業的公益性經營不僅僅屬於林業內部的事業, 它具有較強的社會性, 林業所具有的生態、社會效益, 使它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
產業關聯性
林業產業化經營具有後向拉動和前向推動的顯著特徵。主要表現在對森林資源產業(包括森林生態環境產業) 以及其他資源生產產業的拉動和對其他前向產業的推動。加工業是增值產業, 是整個林業
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的關鍵, 要突變整個林業產業結構的性質, 就必須首先改變加工業的結構性質。如木材加工業不僅具有帶動營林和木材採運業發展的前項推動作用, 而且還具有促進木材加工產品銷售和
服務業發展的後項拉動作用; 果品加工業不僅具有帶動苗木培育、果樹栽培基地發展的前項推動作用, 而且還具有促進果品儲存、保鮮、銷售和服務業發展的後項拉動作用。
(葉柱均,廖玉蘭.農業經濟學[M].東莞:東莞人民出版社,2000:94)
目標
林業產業化總的目標是在符合國家整體
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 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可持續地提供三種產品(經濟產品、生態產品、精神產品)、三種效益(
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
社會效益),實現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
協調發展。具體地說, 林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穩定高效地為社會提供生態產品和精神產品
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 理應擔負起為社會可持續地提供生態、精神產品這一重任。但是, 過去林業的發展模式單一, 將經濟、社會與環境割裂開來, 只顧謀求自身的、局部的、暫時的經濟性, 為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過量採伐森林資源, 重采輕予, 結果帶來了對他人的、全局的、後代的不經濟性甚至是災難。林業產業化經營, 通過各產業的重構與整合, 使各產業協調發展。同時通過森林資源生產基地的建立, 使森林資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各產業的發展以森林資源和環境產業為基礎, 又為環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 通過林業產業化經營, 能夠建立起結構合理、產業密切聯繫、生態功能穩定的產業體系, 達到高效穩定地為社會提供生態與精神產品的目的。
2.穩定高效地為社會提供多種經濟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林業為社會提供經濟產品的品種不斷增多, 生產能力也有了較大的
提高。通過林業產業化, 以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基礎, 形成多條相互聯繫的
產業鏈, 並通過產業的合理布局, 形成各區域的
主導產業和
支柱產業, 進行規模經營, 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穩定高效地提供更加豐富的經濟產品,滿足社會的多種需求。
3.實現林業產業組織的合理化
長期以來, 我國林業由於管理體制不順等諸多原因, 造成了林業組織的極端不合理。林產工業與營林業相互脫節, 營林、林產工業與市場之間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繫。營林生產只顧成活率、森林覆被率的提高, 卻很少考慮木材加工利用業的要求;林產工業盲目追求投資、上新項目, 搞重複建設,卻很少考慮區域內森林資源的狀況。整個林業產業內部沒有形成有機的
關聯關係, 致使林業整體效益低下。另外, 這種產業組織的不合理還體現在
收益分配與投資分配的不合理性上。林業的積累與投資大多都用在
短線產品生產上,而對於長線產品生產――營林生產投入甚少。林業產業化經營, 就是要改變林業產業組織不合理的狀況, 通過各
產業鏈的構建, 形成產業之間相互聯繫、密切協作、有機構成的產業組織體系。通過有效的利益機制, 使各產業間利益分配趨於合理, 從而使各產業得到協調發展。
4.促進我國林業由傳統林業走向現代林業
現代林業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科技進步為動力,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 實現林業資源、環境和產業
協調發展, 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高度統一的林業。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能;(2)依靠高科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以市場為導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4)以森林資源為基礎, 包融多產業於一體, 形成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的產業體系;(5)社會的廣泛參與。林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通過產業組織模式的重構, 實現我國林業向現代林業過渡的目標。林業產業化經營無論是從多產業鏈的構建, 還是從高科技、現代管理方式等的運用, 都能夠提高林業的綜合素質, 建立起高產優質高效的林業生產體系,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從而促進我國林業由傳統林業走向現代林業。
(黃楚凌,蔡君平,陳銳靈.林業經濟學[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107)
要求
轉變觀念
要破除傳統的林業經營觀念, 根據我國林業新的定位, 遵循現代林業思想和理論, 從實際出發, 推進林業產業化的發展。樹立現代林業觀念, 就要使林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單一木材生產利用向多資源利用轉變; 單一
經濟效益向以生態環境效益為主的多效益發揮轉變; 產業分離向產業間有機聯繫轉變。
科教先導
林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科教為先導, 以先進的資源培育技術推動資源業的發展, 以先進的木材科學技術、木材深加工技術、非木質產品加工技術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同時, 林科教密切結合, 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基地, 不斷研究適宜的技術, 並套用於林業產業化經營實踐, 培訓人員提高其素質, 全面推進林業產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實行現代化管理
林業產業化經營是建立在
技術進步與創新基礎上, 同時需要現代的管理與之相適應。要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對各項
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管理,對各產業、各環節進行有效協調和控制。同時,也要突破過去的那種部門管理的體制, 實行全行業的管理, 保證各產業間的協調運轉。
社會化經營
林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它不僅涉及到林業的各產業, 也與區域內的其他行業相互影響, 需要與其他行業相互協調, 共同發展。同時也為社會提供生態環境產品和精神產品。正是由於林業產業化經營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能, 需要有全社會的支持, 社會力量參與共同經營。
產品開發與資源利用
林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要充分發揮多資源的優勢( 尤其是非林非木資源) , 進行多種產品的開發, 尤其是一些市場需求量大、競爭力強的加工產品、綠色產品, 更要進行合理布局, 形成規模。這樣, 既滿足了社會的多種需求, 又使多種資源得到綜合利用, 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進行各種產品開發過程中, 要儘量延長產業鏈, 進行產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並且各產品、產業之間要有較高的關聯度, 產品生產適應市場的能力增強。
注意處理好幾個關係
進行林業產業化經營面臨著諸多矛盾, 諸如: 市場多種需求與
產業結構趨同的矛盾、三大效益綜合發揮與企業增收的矛盾、巨大的
投資需求與投資不足的矛盾、多資源利用與技術落後的矛盾等。要解決這些矛盾, 促進林業產業化的發展, 就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是兩大產品間的關係。不論是商品林還是公益林都能產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 商品林在未採伐之前, 也能產出生態環境效益, 因此對各類森林效益的評價都應該是綜合的。二是兩大市場之間的關係。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性質不同, 必須納入有形市場、無形市場兩大不同市場進行循環, 實現其價值。三是三大效益之間的關係。三大效益的核心是生態環境效益, 林業產業化經營必須立足於使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 經濟開發利用各種資源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限, 進行產品的精深加工,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使企業的
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何江,黎旭光,吳冠華.
農業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92)
標誌
目前, 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入了一個誤區, 認為一體化、聯合化就是實現了林業產業化。林業產業化必須實現一體化經營, 但一體化經營並不一定真正實現林業產業化。林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體現以下幾個標誌。
產業體系完整化
林業產業化必須是依託於森林資源, 服從於生態體系建設, 從資源的培育、採集、加工到銷售、服務, 各產業齊全的產業體系。就加工業而言, 也必須是既有精深產品加工, 又有初級產品的加工, 而且之間要密切銜接。
產業關聯高度化
產業關聯是指以各種
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線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繫。各種
投入品和產出品可以是各種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 也可以是實物形態或價值形態。林業產業化經營, 首先必須是林業產業內部各條
產業鏈內各生產環節之間高度關聯, 這其間又有龍頭企業對上游和
下游產業起到巨大的拉動和推動作用。其次是林業各產業與區域內的其他產業的高度關聯, 相互之間起到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作用, 從而使區域內的各產業協調發展。
產業組織科學化
林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是各組成產業高度的專業化和協作化、產加銷一條龍、貿工林一體化經營, 各產業按
規模經濟要求, 走集團化和聯合化之路, 形成合理規模, 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各產業、企業在充分考慮
市場需求情況以及和其他產業、企業的關係基礎上, 決策其生產組織行為。資源在產業內企業間的配置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導和干預市場結構和企業市場行為的
產業組織政策而進行的。
產業布局區域化
林業產業化經營的
產業群的多少必須是由區域內的資源條件決定;所形成的各產業必須適應
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 林業各產業的發展必須融於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 形成統一、協調發展的格局。
產業的開放化
林業產業的發展必須是為整個林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 必須是為整個社會環境的改善服務的。同時林業產業化的經營又必須有廣大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
產業的高效能化
產業化經營必須具有很高的效能, 這一效能是綜合性的。林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以顯著的經濟效益支撐
生態效益和
社會效益的產出, 使三大效益協調發揮。
(吳偉進,梁懂平,梁爽等.農業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01)
模式
通過我們對我國的林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行研究和歸納, 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發展模式:
合作經濟組織+林農
合作經濟組織+林農就是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 建立一系列跨社區、跨村、跨鄉鎮的農村合作經濟織。這些合作組織主要通過系列服務或
支柱產業為紐帶連線農戶, 形成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利益共同體。合作經濟組織+ 林農的模式是在分散經營主體獨立經營的基礎上, 能夠利用某種較為合適的聯結方式組成聯合體, 以聯合體為龍頭帶動各經營主體的一體化經營。這種模式優點包括投資低、收益高、適用性廣。
企業+林戶
企業+林戶模式是基於市場和社會的需求, 以加工企業或企業集團為主, 企業通過契約契約關係與廣大農戶結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經濟實體, 形成龍頭聯基地、基地連農戶的一體化經營組織。龍頭企業外連國際國內市場, 內連農戶
生產經營, 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其主要優點包括由公司強化林業資源產出並使其增值, 然後開拓市場, 組織銷售, 林戶只負責生產。它適合在
市場風險大, 技術水平高, 分工細, 專業化程度高以及資金密集的
生產領域發展。
專業批發市場+林農
專業批發市場+林農模式通過發展林產品市場, 帶動區域化生產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專業批發市場首先要做好林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包括提供市場信息、提供優良樹種和林業生產資料、做好生產技術服務, 按照
市場需求調整林業產業結構, 及時提供質量合格、品種齊全、數量足夠的林產品。通過市場引導所在地林戶以及市場輻射作用所能覆蓋地區的林戶從事林產品生產經營。這種形式的特點是: 林戶投資小,市場輻射面廣, 組織鬆散聯合。經濟發展水平低, 林戶較為貧困的地區可選用該形式。
專業技術協會+林農
組織林業專業技術協會, 對林戶提供科技信息、生產資料, 管理技術直到運輸銷售的全過程、全方位服務, 引導林戶穩步進入市場。該形式的特點是: 專業性強、技術水平高、信息廣, 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的優勢。適用於技術要求比較高的林產品生產。
中介組織+林農
中介組織+林農模式就是以中介組織為依託在某一林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上實行跨區域聯合經營, 逐步建設以占領國際市場為目標, 企業
競爭能力強, 經營規模大, 生產要素跨度組合, 生產、加工、銷售相聯接的一體化企業集團。目前這一類型中出現的中介組織主要是行業協會、銷售協會等。
(梁兆基,馮子恩,葉柱均等.農林經濟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266)
制約因素
資源因素
我國用占世界5. 0%的森林資源, 卻要滿足占世界22%的人口的生產生活、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環境生態需求, 森林資源顯然不足。目前, 林木資源短缺也已成為我國林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分析造成森林資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個方面: (1)森林資源培育與森林資源利用脫節; (2)樹種單一, 生態脆弱; (3)造林地規模小。
林業管理的體制因素
我國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實行的是“國家所有, 地方管理, 企業和林場經營”的體制,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所有權不清晰, 權、責、利主體不明確; 政企不分, 企業社會負擔沉重; 企業無償經營國家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浪費嚴重。正是基於這些制度方面的問題的存在, 不能有效地發揮制度的功能, 其瓶頸作用越來越影響了產業化發展。
經營主體的素質因素
我國林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主體是林業企業。從我國目前林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看, 真正意義上的、發育程度較高、功能比較完善的林業產業化組織並不多, 而且整體素質不高, 是制約林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發育的“瓶頸”因素。
林業科技因素
科技技術作為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支撐, 為林業生產專業化水平和產業組織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也是推動林業產業化進步的基本保障, 林業產業化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目前我國林業的科學技術整體水平落後, 已構成了對林業產業化的嚴重製, 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1)林業產業科技含量低, 影響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2)
科技成果轉化緩慢, 影響了產品生產成本;(3)技術改造步伐遲緩;(4)林業高新技術人才匾乏; (5)對科技在林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等認識不足。
全球經濟發展因素
從全球國際經濟發展方面看, 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面臨林業經濟國際化和林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外部環境。上述因素是影響林業產業化順利發展的主要因素, 通過分析, 有些是林業的特殊性及其社會性所決定的, 而有些是由於整體和個體的主觀因素造成的, 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林業產業化的發展, 因此, 在推進實行林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加以消除。
發展對策
林業產業化是林業向
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轉移過渡過程,林業產業的經營活動都是圍繞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而展開的,市場的取向決定林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林產品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
市場供應,林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的目標也是為了提高林產品質量而適應市場的需求。市場既是林產品生產的啟動器,也是林產品生產的必然歸宿,是檢驗林業產業化經營績效的最有效有段,離開市場這個導向,林業
商品生產和林產品加工業發展就無從談起。抓市場建設主要抓兩條:一是抓市場體系的建設,二是抓流通組織體系的建設。
2.加快制度創新,培育林業產業化的市場主體
沒有主體的市場僅僅是形式上的市場,科學的
市場體系,必須有市場主體的參與。從生產角度看,
市場主體包括林業產品和經營者兩部分。林業產品是客觀的
市場主體,而經營者則是主觀上的主體,主觀影響著客觀。因此,要培育效益林業的
市場主體,一應促進經營制度創新,因地制宜的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經營規模,使林場、林業企業、林農和購銷組織成為林業產業化的市場主體。二應推進林業經濟制度創新,是林業龍頭企業成為效益林業的又一
市場主體,龍頭企業不僅能帶動和促進林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納入產業化經營軌道,還能有效提高林農組織化程度和林業社會化水平。三是推進林農組織形式創新,積極扶持和發展林業
合作經濟組織,使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發展林業產業化的有效載體。
3.制定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
科學有效的
產業政策能夠在巨觀方面發揮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防止“
市場失靈”的有效手段,因此科學的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運行模式,必須有科學有效的產業政策作保障。同時,政策調控是以
市場調控為基礎的,必須政策調控和市場需求有機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林業產業化的發展。
4.突出重點,確定林業產業化主導產業
選準選好
主導產業,是實施林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各地區應從各自的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來確定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
主導產業。逐步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產品檔次,搞好產品升級,儘快形成區域性的
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通過主導產業的優
先發展來帶動和促進林區其他產業和林業產業化各
產業鏈的發展。
5.辦好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搞好服務的綜合功能,在實行林業產業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林業產業化的市場主體之一。發展龍頭企業,第一要加強企業的管理,完善責任制,並在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第二要抓好現有骨幹企業的建設,集中力量提高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加工增值、向農民提供服務的能力,擴大龍頭企業的覆蓋範圍和輻射範圍,使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第三是要處理好龍頭企業與林農之間的利益關係。第四是提高龍頭企業的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第五是企業本身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規模。
6.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
發展林業科技,推進林業產業化是我國林業實現規
跨越式發展、徹底改變林業發展滯後狀況的根本途徑。認清
科技創新在林業產業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只有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來推進林業產業化發展,才能增加林業產業效益,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林業科技工作。
7.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產業化進程
處理好林業產業化經營與社會化服務,建立和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第一,要加強服務隊伍建設,特別是中介服務組織的職業素質,豐富服務的內容,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第二,認真搞好對林農的技術服務,全面開展從林種培育、生產、儲運、加工到交售等一系列環節的技術服務。第三,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規範及投入力度。第四,強化林業信息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