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松鴉北疆亞種是松鴉的一個亞種,雄性成鳥:額、頭頂、頸項、背、肩、腰及翅上小覆羽,概紅棕色,頭頂鮮亮、肩和背沾淡紫、額基羽具黑色羽端;尾上覆羽純白色。初級飛羽黑色,從第2枚始外翈具灰白色羽緣;次級飛羽絨黑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內翈栗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外翈基部,具藍、白、黑相間的斑紋。尾羽黑色,基部具灰、藍、黑相間的橫斑。下嘴基部有一卵形黑色斑塊向後延伸直達頸側。頦、喉、肛周淡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下體餘部紅棕色沾灰;腋羽和翅下覆羽淡紅棕色。
虹膜灰褐色;嘴黑褐色,先端較淡;跗蹠和趾肉色,爪淡褐色。 該亞種頭頂、頭側、後頸紅褐沾紫,具粗著的黑色縱紋,其縱紋寬度在2.8mm以上(僅有極個別標本頭頂條紋為2.5mm),而別於松鴉甘肅亞種(G.g.kansuensis) 、松鴉北京亞種(G.g.pekingensis )頭頂條紋寬度在2.5mm以下;亦與 松鴉西藏亞種(G.g.interstinctus)、松鴉普通亞種(G.g.sinensis) 和松鴉台灣亞種 (G.g.taivanus)頭頂紅棕色不具黑色縱紋以及 松鴉雲南亞種(G.g.leucotis )額白、頭頂至後頸黑色而不同。本亞種肩、背、腰紅褐色沾灰,下體紅棕色沾灰。
體重♂135-175g,♀120-190g;體長♂300-360mm,♀300-350mm;嘴峰♂25-33mm,♀23-33mm;翅♂160-210mm,♀165-192mm;尾♂150-184mm,♀150-175mm;跗蹠♂32-48mm,♀31-49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該亞種分布於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地區及蒙古,朝鮮,日本。中國黑龍江(黑龍江流域、小興安嶺、老爺嶺、哈爾濱、帽兒山),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博克圖),吉林(長白、頭道、二道、奶頭山、白山、汪精、渾春、和龍、敦化、集安、盤吉),新疆阿勒泰(留鳥)。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多見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集成3-5隻的小群四處遊蕩,棲息在樹頂上,多躲藏在樹葉叢中,不時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間或發出粗獷而單調的叫聲,特別是在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時。叫聲似“gar-gar-ar”。當有人或進到村屯附近時一般不鳴叫,冬季鳴叫亦少。
食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繁殖期主要以金龜子、天牛、尺蠖蛾、松毛蟲、象甲、地老虎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鳥卵、雛鳥等其他動物。秋、冬季和早春,則主要以松子、橡子、栗子、漿果、草子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兼食部分昆蟲,有時也到林緣農田盜食玉米等農作物和到柞樹林盜食蠶農飼養的柞蠶。對於吃不完的多餘種子等食物常常貯藏在地上,後常丟棄。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多營巢于山地溪流和河岸附近的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在稠密的闊葉林中營巢。開始築巢時間隨地區及氣候不同而略有變化,在中國東北地區4月末5月初即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高大喬木頂端較為隱蔽的枝權處。巢呈杯狀,主要由枯枝、枯草、細根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細草根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9-27cm,內徑12-15cm,高8-17cm,深4-8cm,巢距地高5-10m。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10枚,通常5-8枚。卵灰藍色、綠色或灰黃色,被有紫褐、灰褐或黃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8.5-33.0mm×22.0-24.5mm。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7±1天。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9-20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