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全文
松江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落實本市相關工作總體要求,紮實推進本區碳達峰工作,根據《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本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明顯最佳化,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與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相適應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研發和推廣套用取得重要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環型社會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市級下達指標。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最佳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相適應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簡約適度的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環型社會水平明顯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按照市級下達指標完成,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二、重點任務
將碳達峰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聚焦重點舉措、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主體,組織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根本途徑,實現供能清潔低碳化和終端用能電氣化。
1.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統籌推進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大力推進光伏開發建設,堅持集中式與分散式並重,兼顧發展質量與發展規模,充分利用農業、園區、市政設施、公共機構、住宅等土地和場址資源,實施一批“光伏+”專項工程,分行業、分領域推進光伏發展。“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9.4萬千瓦,推進實施車墩鎮、泖港鎮、永豐街道、中山街道等整街道(鎮)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到2030年,確保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完成市級下達指標。(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機管局、區交通委、區農業農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綠化市容局)
2.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堅持安全有序、補齊短板,積極最佳化現有天然氣主管網,進一步提升管網輸氣能力和供氣保障能力。持續推進全區老舊鑄鐵管網改造工作,同時利用新管網規劃設計和建設契機,逐步替代老舊管網輸送功能,完善區域管網輸配系統。加快推進浦南地區天然氣管網建設,完成老集鎮區支管網建設,合理布局燃氣管網。加快布局管網氣源接入點和液化天然氣應急儲備站,提高天然氣應急保障和調峰能力。重點推進長三角G60科創之眼及周邊片區天然氣分散式供能系統項目、新浜建華管樁能源站項目,探索在大型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旅遊等綜合商業類園區、數據中心、公共服務類項目等推廣天然氣分散式供能系統。(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
3.加快推進局部電網建設。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滿足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需求,適應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結構堅強、智慧型互動、運行靈活的城市電網。打造世界一流堅強城市智慧型配電網,在九科綠洲區域試點,並逐步向全區推廣“鑽石型”配電網和配電自動化建設,加強配電網互聯互通和智慧型控制,提高配電網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積極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推廣以分散式“新能源+儲能”為主體的微電網和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積極探索在新能源發電側、電網側及用戶側套用新型儲能技術,探索發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長壽命的儲能技術。(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科委、國網上海松江供電公司、區規劃資源局)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落實節約優先方針,聚焦重點用能領域,以能耗“雙控”為關鍵抓手,以節能增效為根本舉措,深挖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促進減排降碳和綠色發展。
1.強化節能管理能力。合理分解並有效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目標。在產業項目發展全過程深入落實能耗雙控目標要求,將單位增加值(產值)能耗水平作為規劃布局、項目引入、土地出讓等環節的重要門檻指標。嚴格執行節能審查制度和落實節能驗收閉環管理,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積極推動高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動重點用能單位改造實現能源計量數據採集聯網,強化工業領域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監測,配合接入市級能源監測系統。完善建築能耗監測平台,做好樓宇能耗監測系統運維,對樓宇分項計量及建築碳監測工作中配備和使用的計量器具進行監管和指導;探索大型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旅遊等綜合商業類園區等能源計量監測。建立較為健全的能源審計、能源利用情況報告、能源崗位備案制度,鼓勵採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業節能管理體系,深挖節能潛力。強化各部門聯動機制,配合做好節能監察工作,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市場監管局、區建設管理委、區規劃資源局、區交通委、區機管局)
2.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結合新城建設,實施建築、交通、照明、通訊等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推進先進低碳、零碳建築技術示範套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探索實施重點園區節能降碳改造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以下簡稱“兩高一低”項目)為重點,推動能源系統最佳化和梯級利用,推進工藝過程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努力打造一批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實施電力、數據中心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對標先進標準,深入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打造各領域、各行業能效“領跑者”。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範套用。(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經開區、區交通委、區建設管理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
3.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通過更新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電機、風機、水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制冷機、環保治理設施等重點設備的系統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宣傳指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推廣先進高效的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後低效設備,全面擴大節能高效設備使用規模。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全面落實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市場監管局)
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嚴格落實新型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要求,確保新建數據中心承載重要功能。最佳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推廣採用直流供電、分散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能源供應多樣化,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打造綠色數據中心和數位化基礎設施。提升項目能效準入門檻,新建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於1.3,持續提高效益產出要求,單位增加值能耗原則上優於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平。加快既有數據中心節能升級改造,積極推廣使用液冷技術、高效製冷、先進通風、餘熱利用、智慧型化用能控制等技術,力爭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於1.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推動數據中心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區市場監管局)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加強低碳零碳各類先進適用新技術、新模式套用,發力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打造具有可複製性的零碳工廠、綠色供應鏈,打造綠色新基建,以工業達峰為突破,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實現製造和供應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1.深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圍繞松江“科創之城”建設目標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建設需求,最佳化製造業結構,推進低效土地資源退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動產業體系向低碳化、綠色化、高端化最佳化升級。合理控制能耗量和碳排放量較大的新興產業發展規模,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套用力度,進一步提高能效水平,嚴格控制工藝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將綠色低碳作為產業發展重要方向和新興增長點,加大力度開展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和套用示範,培育壯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循環再生利用、儲能和智慧型電網、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氫能等綠色低碳循環相關製造和服務產業。“十四五”期間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項目350項。(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
2.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著力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以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為代表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最佳化產業結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積體電路、現代裝備、人工智慧等百億級產業集群,依託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促進集群內部聯動與綠色低碳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互通互融的產業生態,更好地發揮松江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發展輻射、帶動、引領作用。(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
3.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採取強有力措施,對“兩高一低”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項目,推動在建項目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嚴格控制新增項目,嚴禁新增行業產能已經飽和的“兩高一低”項目,原則上不得新建、擴建“兩高一低”項目。對確需新增的“兩高一低”項目,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要求,嚴格實施節能、環評審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引導企業套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潛存量項目,督促改造升級,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建立建築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約束機制,規模化推動超低能耗建築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引領,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
1.推進城鄉建設綠色轉型。最佳化調整城鄉空間布局,科學確定建設規模,合理控制城鄉建築面積總量,嚴格管控高耗能建築建設。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全面貫徹至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出讓、方案設計、建設施工等建設全過程,增強城鄉氣候韌性,建設海綿城市。推行綠色施工,推動建築信息模型(BIM)等智慧型化技術套用,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和智慧型建造融合發展,推行全裝修住宅,減少建設過程能源資源消耗。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大力推進建築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嚴格按照建築拆遷管理制度要求實施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杜絕“大拆大建”。(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規劃資源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區發展改革委)
2.加快提升建築能效水平。深入開展綠色建築行動,推進松江區新建民用建築全部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按照綠色建築二星級以上標準建設。大力推進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十四五”期間,松江新城累計落實超低能耗建築示範項目不少於20萬平方米,且至少建設一個超低能耗建築集中示範區。“十五五”期間,新建居住建築執行超低能耗建築標準的比例達到50%,規模化推進新建公共建築執行超低能耗建築標準。加快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持續推進既有公共建築能效水平提升。到2025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面積100萬平方米,其中平均節能率15%及以上的建築面積不少於10萬平方米;到2030年,累計完成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面積不少於250萬平方米,其中平均節能率15%及以上的建築面積不少於25萬平方米。深入開展公共建築能效對標達標和能源審計,支持大型公共建築採取高效製冷設備行動,更新淘汰低效設備,運用智慧型管控等技術實施改造升級。(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機管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3.加快最佳化建築用能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築規模化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項目的建設管理,推進太陽能光熱、光伏與建築裝配一體化套用。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和工業廠房至少使用一種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15%。推進適宜的新建建築安裝光伏,2022年起新建政府機關、學校、工業廠房等建築屋頂安裝光伏面積比例不低於50%,其他類型公共建築屋頂安裝光伏面積比例不低於30%。推動既有建築安裝光伏,到2025年,公共機構、工業廠房建築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到2030年,實現應裝盡裝。推廣太陽能光熱、光伏與建築裝配一體化。提高建築終端能效水平,引導建築供暖、生活熱水等向電氣化發展,推動新建公共建築電氣化水平。推動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為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築。探索建築設備智慧型群控和電力需求側回響,合理調配用電負荷,推動電力少增容、不增容。(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科委、區機管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4.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營造自然緊湊的鄉村格局,保護村莊鄉土氣息,營造良好的自然景觀和鄉村生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民集中居住工作,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建造水平,探索新建農房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加快既有農房節能改造,鼓勵建設低碳、零碳農房。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使用高效照明、電動農用車、節能環保灶具、農機等設施設備。推進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套用,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等安裝光伏。加快農村電網建設,提升農村用能的電氣化水平。(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農業農村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發展改革委)
(五)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行動
以提升裝備能效水平為基礎,以最佳化用能結構、提高效率為關鍵,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加快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讓交通更環保、出行更低碳。
1.構建綠色高效的“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深入推進“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形成以高速鐵路網、軌道交通網、中運量交通網和地面公交網等四大交通系統為核心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綜合交通系統。以推進滬蘇湖鐵路(松江段)和松江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松江樞紐功能,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完善全區高快速路匝道布設,最佳化內部路網系統與高快速路聯繫。提升區內航道服務能力,發揮水路運輸綠色經濟的優勢,推動貨運“公轉水”。進一步推動有軌電車規劃建設,織密線網,最佳化地面公交線網布置,倡導公交優先,提高地面公交服務品質。建立完善城市綠色物流體系,加強快遞公共末端設施建設,推廣集中配送、共同配送。(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
2.推動運輸工具裝備的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交通工具向電氣化、低碳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電力、天然氣、氫能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的套用。加快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積極鼓勵社會乘用車領域電動化發展,持續推進液化天然氣、氫燃料重型貨運車輛示範試點及推廣套用。加大傳統燃料油車輛低碳替代力度,公車、巡遊車、計程車新增或更新車輛原則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環衛、郵政等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車輛原則上全部使用純電動車或燃料電池汽車。到2035年,小客車純電動車輛占比超過40%。(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綠化市容局、區機管局)
3.加快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於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新建大型交通樞紐設施按照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建設,實現光伏應裝盡裝,實施既有樞紐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快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和充電等配套節能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住宅小區配建充電樁按行業要求執行,既有小區以“一樁多車”共享為原則。到2025年,大於20個停車泊位的正式公交場站實現專用充電設施全覆蓋。新建公共停車場(庫)及建築配套停車場(庫)按區域類型配建充電車位不少於總停車位的10%-15%,其中快充車位不少於總充電車位的30%。新建停車換乘P+R停車場,充電車位不少於總車位的20%,快充車位不少於總車位的10%。至2025年,新增專用、公共充電樁3500個。(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國網上海松江供電公司)
4.積極引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提升城市公共運輸和慢行系統的出行環境和服務水平。持續最佳化地面公交線網,在骨幹線路基礎上,結合有軌電車運營情況及居民出行需求最佳化地面公交線網和布局,積極推進配套交通設施建設,完善集約化交通服務,保障地區公共運輸出行便利性,同時提升有軌電車與地面公交換乘銜接服務水平,完善換乘站點設定、線路服務及配套運營,構建銜接緊密、高效便捷的公共運輸網路系統,提升公共運輸整體吸引率。到2025年,有軌電車運營里程力爭達到45公里。依託“15分鐘生活圈”建設,最佳化腳踏車專用道和行人步行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改善腳踏車、步行出行條件,滿足公眾交通出行與休閒健身需要,積極引導“軌道(局域線)公交+慢行交通”的一體化出行方式。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進一步推進智慧型公交建設,建設到站預報系統,結合電子顯示屏、手機APP等方式提供公交信息查詢,多措並舉引導市民出行更加綠色低碳。(責任單位:區交通委、區發展改革委、區公安分局)
(六)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循環經濟為重要路徑,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協同作用,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92%左右,努力實現全區固體廢棄物近零填埋。
1.打造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綠色設計,深入推進清潔生產,推廣套用一批先進適用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推動設施共享共建、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打造綠色園區和低碳園區,推行園區綜合能源資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推進園區分散式光伏發電、集中供熱、污染集中處理等項目建設,推動園區完善固廢中轉、儲運體系,布局利用處置設施,提高區域內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到2025年,重點園區率先實現固廢不出園。持續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多元化回收體系,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深度資源化利用。實施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等循環經濟項目高質量發展。推進松江區“無廢城市”建設。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
2.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持續鞏固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和轉運設施建設,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常態長效管理機制。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加強塑膠污染治理,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推廣套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在快遞、電子商務、外賣等重點領域加快推行綠色包裝,減少二次包裝,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包裝物。繼續推進淨菜上市,促進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農貿市場蔬菜廢棄物產生量。完善提升“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融合,規範可回收物服務點、中轉站、集散場的運行管理,落實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專項收運體系,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級回收利用企業和項目,建成管理高效、分類精細、資源化利用渠道通暢的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完善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布局,推進濕垃圾處理設施擴建工程建設,力爭2023年底建成。到2025年,全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以上。(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經委、區農業農村委)
3.推進建設領域循環發展。推動節約型工地建設和裝修垃圾減量,大力推進工程渣土等廢棄物源頭減量,探索實施建築工程廢棄物排放限額管理。鼓勵採用模組化部件、組合式設計、易回收和重複利用材料進行建築內裝。穩定最佳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進一步拓寬工程渣土利用消納途徑。暢通建築垃圾資源化產品利用渠道,加大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推廣力度,促進再生建材高水平利用。推進污泥資源化利用,以垃圾焚燒廠和熱電廠摻燒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置,全面實現污水廠污泥零填埋,加快建成一批通溝污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開展疏浚底泥全過程全覆蓋跟蹤監管,加強檢測分析和分類處置。(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綠化市容局、區水務局)
4.建立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行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河蟹“松江模式”養殖等綠色生產方式。進一步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回收率保持在100%。推進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蔬菜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規模化蔬菜園藝場蔬菜廢棄物堆肥自用基本全覆蓋。建立以鎮為單位的農膜和黃板管理工作協調機制,基本實現廢舊農膜和黃板全量回收。鼓勵農用棚膜資源化利用,推進全生物降解地膜,將地膜納入生活垃圾回收處置體系。到2025年,完成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和多種離田利用,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強化糞污還田利用過程監管,提升畜禽糞污處理和利用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規模化畜禽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100%。(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綠化市容局、區發展改革委)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聚焦松江區“一高地、三生態”發展定位,狠抓能源、電力、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1.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聚焦國家綠色低碳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圍繞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重要套用價值的原創成果。主動參與儲能和新型電力系統、超高效光伏電池、碳捕集和封存、人工光合作用等國家和本市實施的重大工程,加強部、市、區三級聯動,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套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建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國際領先的技術集群,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國產化,提升綠色低碳產業核心競爭力。(責任單位:區科委、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
2.加大區域協同創新研究布局。依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平台優勢,強化創新策源功能。結合本區能源產業低碳轉型需求,瞄準化石能源低碳化、二氧化碳資源化等低碳零碳負碳重點領域,開展長三角跨區域合作,聯合九城市深化綠色低碳技術套用基礎研究,共同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前沿科技項目,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和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現低碳創新要素國際化。(責任單位:區科創發展辦、區經委、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
3.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大力推進微型風力發電、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節能降碳技術創新,支持綠色低碳基礎材料創新研發。支持企業承擔國家、本市和本區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建立“產學研金介”深度融合新機制、新模式,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統籌推進工業、建築業、三產服務業領域節能技術改造,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引進更多低碳技術領域合作院士和專家,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與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挖掘潛在合作項目,推進低碳技術聯合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推動低碳前沿技術創新研發、示範套用和產業化。(責任單位:區科委、區經委、區文化旅遊局、區發展改革委)
4.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快推動陝煤創新研究院、低碳技術創新功能型平台落戶。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集群,圍繞先進基礎材料、太陽能光伏、風電、智慧型電網等領域,吸引國際化、國家級、區域性實體型研發功能平台集聚。深化產教融合,引導企業、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共建一批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建設一批綠色低碳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環境。圍繞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引進集聚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層次科技人才,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促進“政產學研用”結合,推動低碳技術成果產業化。(責任單位:區科委、區教育局、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經委、區委組織部、區發展改革委)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以“生態松江”目標為引領,強化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加強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園城相嵌、林城相擁、水城相融”的生態網路體系,提高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全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1.強化公園城市宜居示範。完善由郊野公園(區域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鄉村公園)、微型(口袋)公園為主體的城鄉公園體系。至2025年,各類公園新建26個、改造16個,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基本全覆蓋。打造6條“四化”示範特色道路,推行城市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分級分類構建全區綠脈串聯綠道體系,新增綠道建設長度87.90公里,建成後全區綠道總長度達160公里,其中全區骨幹綠道總長度達100公里,松江新城範圍內15分鐘綠道服務覆蓋率達到75%。(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委、區發展改革委)
2.鞏固提升森林碳匯能力。以“兩橫三縱”生態廊道為松江生態骨架,聚焦黃浦江生態廊道、青松生態廊道、近郊綠環等結構性生態空間實施造林,高質量推進不少於2.5千畝生態公益林建設;新增和改造松江新城範圍內綠地,構建松江特色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19.5%。結合新城周邊優質片林資源,打造洞涇百花港南側及石湖盪鎮金匯村2處市級開放休閒林地;結合各涉林街鎮(園區)優質公益林地資源,打造區級、鎮級開放休閒林地,初步實現“一街鎮一休閒林地”(涉林街鎮)的總體建設目標。結合水源涵養林、生態片林、項目造林等開展保育型林地撫育項目,林地撫育面積不少於2萬畝。(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各街鎮、區發展改革委)
3.增強濕地系統固碳能力。建立區內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因地制宜地推進黃浦江沿岸自然小微濕地保護修復,積極擴大受保護濕地面積,提高濕地保護率。最佳化提高濕地生態質量,結合生態公園和重點生態廊道建設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增強濕地儲碳能力。推進葉榭獐棲息地、泖港濕地、新浜片林等野生動物棲息地日常維護監管,實施生態濕地修復項目。全區濕地保有量和保護率保持穩定。(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區發展改革委)
4.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依託上海市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松江區森林、濕地等碳匯監測工作,摸清本區碳匯總量,定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鼓勵引導生豬養殖、污水處理等重點排放企業積極關注碳匯項目,參與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通過探索林業碳匯平衡的方式,增加綠化面積和蓄積量,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責任單位: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委、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
5.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大力發展農業領域可再生能源,結合農業設施、農用地、未利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項目,大力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研發套用增匯型農業技術。全面推行“一茬一養”生態耕作制度,實施秸稈全面還田、深翻綠肥修養模式,降低耕地使用強度,提升耕地質量。通過推廣商品有機肥、配方肥和緩釋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綠色防控技術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增強全民節約意識、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參與綠色低碳建設的良好局面。
1.加強全民低碳宣傳教育。開展多種形式資源環境國情、市情、區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發揮“上海科技影都”品牌優勢,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入影視文藝作品、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運用區級及街鎮兩級融媒體中心,整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創新宣傳方式。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 持續深入開展市民低碳行動、節能減排小組活動、減塑限塑和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等專項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節能減排意識。創新綠色低碳教育宣傳渠道。(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文化旅遊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教育局、區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交通委、區市場監管局、區婦聯、團區委、區機管局)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圍繞“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為,引導市民全面深入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全面推行光碟行動, 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用能,開展低碳示範創建,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評選宣傳一批優秀示範典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引導激勵市民積極參與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可回收物分類等綠色低碳行動。鼓勵發展二手交易市場, 推進電子產品、家電、書籍等二手商品重複使用。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產品,支持有條件商場、超市、旅遊商品專賣店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推行再生產品和材料認證, 建立健全推廣使用制度, 建立區級綠色產品培育庫,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採購中的比例。(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交通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機管局)
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增強生態環保責任意識, 提升資源利用和綠色創新水平。鼓勵區內國有企業率先執行企業綠色採購指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支持區內重點用能單位結合能源利用狀況和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制定專項節能減碳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引導相關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行業協會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國資委、區經委、區生態環境局)
4.強化領導幹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幹部教育培訓重要內容,加強綠色發展理念實踐,推行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發揮黨政機關表率作用。松江區黨校(行政學院)應分層次、分階段組織各級領導幹部學習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理論知識,定期開展政策研究,增強領導幹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認識。從事綠色低碳相關工作領導幹部須加強自身建設,關注國內外低碳相關產業最新政策、減碳技術及市場行情,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增強綠色低碳發展本領。(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行政學院)、區發展改革委)
(十)綠色低碳區域行動
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 深入推進各街鎮、園區碳達峰工作,鼓勵支持重點區域和企業積極開展碳達峰試點示範。
1.積極推進松江新城綠色低碳示範建設。面向松江新城,圍繞區域碳達峰目標,強化規劃引領、統籌協調,選擇能源、工業、新基建、城鄉建設、交通、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碳匯等特色領域實施減排增匯行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打造體現區域特色的碳達峰碳中和新高地。以開展上海科技影都(華陽湖地區中心城區)綠色生態城區、綠色低碳試點區創建為契機,提高松江新城規劃建設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進更多綠色低碳場景落地;以松江樞紐“站城一體”示範樣板區建設為示範引領,推廣綠色技術在區域建設過程中的全環節運用,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以油墩河谷、銀河濱水景觀提升、新城綠環等項目為重要抓手,加強新城內部藍綠骨幹網路與周邊山水、河湖、林地、耕地等融合滲透,以河道為骨架,系統性預控兩側公共空間,構建藍綠交織、開放貫通的大生態格局。(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交通委、區綠化市容局、區規劃資源局、區發展改革委)
2.因地制宜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各街鎮、園區要結合自身環境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階段等,嚴格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導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一批循環利用、生態發展生產基地,形成松江特色生態街鎮和生態基地示範群。產城融合示範片區以松江區獲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為契機,以工業領域碳達峰為重點,有序推動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文旅融合示範區要發揮綠色生態資源優勢,最佳化布局體系,提高生態質量, 打造開放共享、多彩可及高品質生態空間,持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城鄉融合發展實踐區要以生態功能為特色,強化區域生態調蓄能力,以農業低碳轉型為重點,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心,創新綠色鄉村發展模式,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各街鎮、園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農業農村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
3.組織開展綠色低碳示範項目試點建設。支持有條件、有意願的綜合性區域、產業園區、居民社區、建築樓宇以及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各類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和先行示範,探索形成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發展模式,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加強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交流合作,推動小崑山鎮“雙碳產業交流培訓中心和產業園”項目建設;推進臨港松江科技城低碳發展實踐區創建、中山街道郭家婁和方松街道泰晤士小鎮低碳社區創建,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低碳發展示範樣本。鼓勵有條件的街鎮、園區探索城市綠色更新、新能源開發利用、低碳交通和海綿城市等領域重點示範項目建設,相關部門將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試點項目給予支持。(責任單位:區建設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臨港松江科技城、各有關街鎮、園區、區經委、區交通委、區規劃資源局、區財政局、區國資委)
三、區域合作
(一)探索建立“長三角G60綠色低碳聯盟”
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目標,圍繞綠色低碳產業,積極參與城市間合作交流對話,探索建立“長三角G60綠色低碳聯盟”。聯合更多城市共同探尋長三角綠色低碳發展有效路徑,參與低碳聯盟建設,協同開展
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綠色服務等方面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本區低碳裝備和綠色產品走出去。為長三角產業鏈低碳、環保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綜合解決方案,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再上新台階。(責任單位:區科創發展辦、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
(二)積極開展綠色經貿合作
最佳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落實國家有關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政策要求, 支持節能低碳產品進口。依託G60科創走廊產業平台與資源,充分發揮松江區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全力支持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出口型先進制造業企業總部和綠色低碳貿易型企業總部,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展空間,不斷催生優勢疊加與整合效應,努力打造成為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虹橋自貿城等平台,擴大綠色低碳產品、技術和服務等進出口貿易。(責任單位:區經委、經開區、九亭鎮、區發展改革委)
(三)加強區域交流合作
充分發揮松江G60科創走廊策源地作用,依託本區產業優勢,持續深化與安徽省六安市等長三角區域、西藏日喀則市等東西部協作地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昭通市等對口合作地區及其他區域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產業協同、綠電交易、碳排放權交易、資金、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動開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二氧化碳資源利用等領域合作和交流。積極參與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加強技術交流、產品展示與成果宣傳。(責任單位:區政府辦(合作交流辦)、區經委、區政務服務辦、區發展改革委、區市場監管局、區生態環境局)
四、政策保障
(一)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
推動完善節能低碳標準體系建設,支持相關機構和重點企業積極參與和推動節能、可再生能源、氫能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結合松江區實際情況,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區級碳排放統計核算報告制度,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以目標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碳排放統計、監測、評估與考核工作,並逐步擴展到工業、農業、林業和廢棄物領域,建立完整的溫室氣體基礎數據收集和核算體系。完善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和二氧化碳減排考核體系,建立責任制和問責制,加大激勵力度,調動基層政府和企業積極性,持續完善碳排放評估、第三方檢測、監督制度體系。(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統計局、區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綠化市容局、區市場監管局)
(二)完善經濟政策
按照《松江區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大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對碳達峰重大行為、重大示範、重大工程的支撐。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 探索構建與碳達峰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和激勵機制。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套用綠色技術裝備、購買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稅收優惠政策。貫徹執行政府綠色採購要求, 推動國有企業率先實行綠色採購, 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採購力度。落實好針對落後產能和低效企業實行的綠色電價政策,配合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和分時電價調整機制。(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稅務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建設管理委、區交通委、區國資委)
(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依託長三角G60五龍湖產融生態圈建設,充分發揮要素市場和金融機構集聚優勢,探索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提高高碳項目融資門檻,嚴控對不符合要求的“ 兩高一低”項目提供金融支持。建立綠色項目庫,鼓勵銀行業積極開展綠色貸款業務, 開闢綠色貸款業務快速審批通道,將綠色貸款占比納入業績評價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債券, 支持符合條件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創新試點松江農業綠肥碳匯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圍繞安全降碳需要,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助力低碳技術推廣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經委、區農業農村委)
(四)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
積極開展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重點企業配額分配、碳排放核查等工作。參與碳交易試點和拓展、最佳化碳交易市場,加強對納入碳排放管理企業、第三方核查機構等規範管理,鼓勵節能降碳企業積極利用國家自願減排管理平台,開發碳資產、參與碳交易,積極培育碳交易諮詢、碳資產管理、碳金融服務等碳交易服務機構。按照全市要求廣泛參與碳普惠機制建設。積極推行契約能源管理,發展節能服務行業,培育大型綜合性節能服務企業,推廣節能諮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託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 區發展改革委、區經委、區市場監管局)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設立松江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區碳達峰相關工作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國家、本市和本區有關要求,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紮實推進相關工作。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街鎮、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有關部門、各街鎮、園區)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有關部門、各街鎮、園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複雜性,切實扛起責任,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關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要對照國家、本市和本區相關要求,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有關部門和單位、各街鎮、園區)
(三)嚴格監督考核
完善能耗雙控和碳排放控制考核機制,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實行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將碳達峰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將碳達峰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各街鎮、園區年度目標責任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對工作突出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部門依規依法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各街鎮、園區及各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年度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委組織部、各有關部門、各街鎮、園區)
附屬檔案2
松江區碳達峰數據指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成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面積100萬平方米/250萬平方米,其中平均節能率15%及以上的建築面積 不少於10萬平方米/25萬平方米 | | |
| | | |
| 公共機構、工業廠房建築屋頂光伏 覆蓋率達到50%以上/實現應裝盡裝 | | |
| 大於20個停車泊位的正式公交場站 實現專用充電設施全覆蓋 | | |
| 新建公共停車場(庫)及建築配套停車場(庫)按區域類型配建充電車位不少於總停車位的10%-15%,其中快充車位不少於總充電車位的30% | | |
| 新建停車換乘P+R停車場,充電車位不少於總車位的20%,快充車位不少於總車位的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建各類公園26個、改造16個,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基本全覆蓋 | | |
| 新增綠道建設長度87.90公里,建成後全區綠道總長度達160公里,其中全區骨幹綠道總長度達100公里 | | |
| | | |
| 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19.5%(高質量推進不少於2.5千畝生態公益林建設,林地撫育面積不少於2萬畝) | | |
附屬檔案3
松江區碳達峰重點項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低碳發展實踐區(臨港松江科技城)和低碳社區創建(中山、方松) | | |
| 上海科技影都(華陽湖地區中心城區)綠色生態城區、綠色低碳試點區創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