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形聲。從木,從予,予亦聲。“予”本義為“擊刺中的矛”,引申義為“向前投送”。“木”與“予”聯合起來表示“木製的向兩頭投送緯線的織布工具”。本義:織布機的梭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杼
- 拼音:zhù shù
- 部首:木
- 漢字首尾分解:木予
杼,形聲。從木,從予,予亦聲。“予”本義為“擊刺中的矛”,引申義為“向前投送”。“木”與“予”聯合起來表示“木製的向兩頭投送緯線的織布工具”。本義:織布機的梭子。
杼,形聲。從木,從予,予亦聲。“予”本義為“擊刺中的矛”,引申義為“向前投送”。“木”與“予”聯合起來表示“木製的向兩頭投送緯線的織布工具”。本義:...
成語資料【成語】投杼之疑【拼音】tóu zhù zhī yí【釋義】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用法】作賓語;指謠言。【結構】偏...
楊杼(姬杼),(前1085--前999),壽年85歲,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之弟。又名平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亦尊其為...
別出機杼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ié chū jī zhù,意思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獨到,指詩文創作另闢途徑,不落俗套。 [1] 中文名 別出機杼 外文名 bie zhu j...
杼柚空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zhù zhóu kōng xū,意思是形容生產廢弛,貧無所有。出自 《詩·小雅·大東》。...
(1).織機。 晉 郭泰機 《答傅鹹》詩:“寒女雖巧妙,不得秉杼機。”唐 孟郊 《贈韓郎中愈》詩:“朝吟枯桑柘,暮泣穿杼機。”明 魏禧 《秋蟲五章》詩...
投杼之惑是漢語辭彙,拼音tóu zhù zhī huò,意思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疑慮。...
杼柚,漢語辭彙。拼音:zhù zhóu釋義:是織布機上的兩個部件,即用來持緯(橫線)的梭子和用來承經(直線)的筘,亦代指織機。...
上杼,經穴別名。出《循經考穴編》。即大椎,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姒杼,姒姓,名杼,亦作予、寧,夏朝第七任王,在位17年。姒杼曾參加父親姒少康領導的恢復夏朝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部落,取得了...
杼柚其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 zhù zhóu qí kōng,形容生產廢弛,貧無所有。出自 《詩·小雅·大東》。...
解釋 機杼:本指織布機上的筘,織布時每條經線都要從筘齒間穿過,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寫文章、古詩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獨創新意。...
指織機。杼,織梭。 《淮南子·氾論訓》:“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 唐 李白 《贈範金鄉》詩之二:“百里雞犬靜,千廬機杼鳴。”...
刀杼是紡織術語,指裝在打緯木刀上的紆子。...... 後來索性把紆子裝在打緯木刀上,構成一體的“刀杼”。這樣,打緯時已自然地將緯紗送過了半個織口,大大提高了...
《詩·唐風·鴇羽》“集於苞栩” 三國 吳 陸璣 疏:“栩,今柞櫟也, 徐州 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皁。今 京洛 及 ...
杼栗,拼音 zhù lì,出自《管子·輕重丁》,櫟屬的子實。...... 杼栗,拼音 zhù lì,出自《管子·輕重丁》,櫟屬的子實。中文名 杼栗 注音 ㄓㄨˋㄌㄧˋ ...
杼思,猶構思。出自宋 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拼音zhù sī,注音 ㄓㄨˋㄙㄧ...... 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承教俾作 魏國 令公真贊,屢日杼思,不勝...
《隨心杼》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小說,作者是雲若煙。...... 圖集 隨心杼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
【釋義】晉 郭泰機 《答傅鹹》詩:“寒女雖巧妙,不得秉杼機。”明《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爾夫鴻冥遁跡,能偕隱以灌園;迨其...
杼梭,織機的梭子。指織造。 宋 梅堯臣 《送周仲章通判湖州》詩:“應莫勸蠶織,生計非杼梭。”...
軸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óu zhù,是指軸和杼,紡織機上的兩個部件。指代紡織機。...
杼秋,古縣名,位於蕭縣西七十五里。漢置縣,屬梁國,晉廢。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南直十一》:杼秋城在縣西七十五里。漢縣,屬梁國。光武封劉般為侯...
鴛杼是一個漢語辭彙,織布梭子的美稱。...... 圖集 鴛杼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5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精挑細選abc...
●杼zhù ㄓㄨˋ◎ 織布機上的筘,古代亦指梭:機杼(a.指織布機,如“不聞杼杼聲,惟聞女嘆息”;b.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如“自出杼杼”)。...
孟母斷機這個典故流傳很廣,《三字經》中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記載,它與“孟母三遷”齊名,可見孟母教育藝術之高超,這我國著名的兒童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