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5彈道飛彈

東風-15彈道飛彈

東風-15彈道飛彈(DF-15,北約代號:CSS-6,出口型稱M-9),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道路機動近程彈道飛彈,是中國第一種正式裝備的戰役戰術地對地彈道飛彈。

東風-15彈道飛彈採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攜帶500公斤的單一彈頭和最大射程600公里,與中國第一代液體推進劑地對地飛彈相比較,更先進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的使用已經極大地減少了維護和開始準備時間。

東風-15彈道飛彈1984年由中國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究院(ARMT,也即是第4航空宇宙研究院)研發,1989年服役,是中國戰術飛彈的主力。東風-15曾出口中東、巴基斯坦等國。飛彈攜帶500公斤的單一彈頭和最大射程600公里。與中國第一代液體推進劑地對地飛彈相比較,更先進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的使用已經重要地減少維護和預先開始準備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15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DF-15 ballistic missile 
  • 研製時間:1985年-1987年 
  • 服役時間:1989年 
  • 國家:中國 
  • 研製單位:中國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究院 
  • 服役情況:在役 
  • 飛彈類型:近程彈道飛彈 
  • 首飛時間:1987年6月
發展沿革,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彈型結構,攻擊能力,發射方式,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建造沿革

1985年,東風-15彈道飛彈開始發展,設計提議在1987年被批准,第一次試射在1987年6月進行。
1987年,東風-15飛彈在北京防務技術展最早出現,以M9的外貿型號對外展出。
1980年後期到1990年早期,一些試射在中國西北部的戈壁沙漠中進行。雖然DF-15已經被提供到出口市場命名為M-9,沒接收到來自國外客戶訂購。這主要地是由於飛彈技術轉移敏感性,尤其飛彈在技術條件上受飛彈技術控制制度(MTCR)約束,禁止射程300公里或以上和負載超過500公斤的飛彈輸出交付系統和相關技術。

服役歷程

1989年,東風-15飛彈正式服役。
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風-15飛彈大量裝備中國第二炮兵的常規飛彈旅,並在1995年和1996年台灣局勢緊張時期,在台灣海峽附近進行了兩次實彈發射,展示出巨大的威懾能力,之後DF-15飛彈已經經常在中國軍隊演習中看到。
東風-15飛彈東風-15飛彈
2000以後,為了提高東風15飛彈的打擊精度,中國發展了改進型的東風15乙型飛彈(DF-15B),飛彈於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
中國在2004年前後徹底掌握了超高速鑽地武器的所有技術,實驗研究的戰鬥部速度從1200米/秒至1700米.秒,採用鎢合金六花瓣厚壁彈體設計,侵徹深度彈體直徑比值在50以上。東風-15B飛彈的彈道末速在6馬赫左右,大約2000米/秒,彈道進入末端後,需要拉起減速和進入末制導,這時飛彈的速度將降低到5馬赫,也就是1700米/秒,以戰鬥部直徑0.5米計算,按照上述單位侵徹深度彈體直徑比值在50以上的研究成果,東風-15B飛彈的最大鑽地深度應該大於25米,也就是能夠侵徹25厚度的鋼筋混凝土,這意味著東風15B飛彈能夠打穿大多數國家的重要防護目標,具有極大的破壞力。
2006至2008年間,東風-15C鑽地飛彈成為一種能夠執行精確打擊,並且在世界上首創使用常規彈道飛彈精確打擊鋼筋混凝土加固目標的技術,其具有一個外形怪異的大長徑比戰鬥部,人們為這枚飛彈起了一個綽號——“釘子”。
東風15的另一個改進型,東風-15丙型(DF-15C)飛彈在2009年被西方國家軍隊正式確認,這種飛彈具有一個高侵徹能力的動能戰鬥部,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鑽地彈”。中國發展鑽地型東風15飛彈的原因,主要預想是對周邊國家的堅固目標實施精確鑽地打擊,其射程可以覆蓋日本沖繩,九州島、印度北部和西北部、越南北部和台海地區。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東風-15彈道飛彈C型是世界上首枚鑽地型常規彈道飛彈,在戰時能夠發揮彈道飛彈反應迅速、突防能力強的優勢,以精確打擊和侵徹能力,摧毀敵加固機堡,永備工事,地下指揮所等堅固目標。可以與中國空軍裝備的KAB-1500,天罡1000等鑽地航空制導炸彈配合作戰。對於東風-15C飛彈的鑽地深度,美國軍方認為東風15B飛彈的打擊能力相當於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BLU-109B或BLU122鑽地戰鬥部。
東風-15飛彈東風-15飛彈

彈型結構

東風-15彈道飛彈B型具有細長的雙錐外形,彈頭尾部有四片小型穩定翼,結構與美國的潘興II飛彈十分類似。東風-15C飛彈射程為600~700公里,擁有一個細長圓柱體的戰鬥部,彈頭長度為2.5米,直徑為500毫米,戰鬥部重量大於500公斤,材料為厚壁鎢合金,裝填高爆炸藥,命中精度的圓機率偏差(CEP)為15米~30米。

攻擊能力

東風-15彈道飛彈能攜帶一枚單一核彈頭,雖然飛彈被主要用於一個常規戰爭使用設計。它有多種彈頭類型包括高爆燃燒彈和穿甲聚簇彈藥。在發展下的其它彈頭類型包括布雷、電磁衝擊和低當量核深-侵徹,具有6馬赫的末速度,飛彈對任何已存在的飛彈防衛技術上講攔截是困難的。飛彈使用慣性制導,連線到一部高速彈載計算機去提供高精確度,早期型擁有300~600米的圓機率誤差,但是多方面改進制導系統把精度提高到150~500米。進一步改進的東風-15B飛彈射程仍為600公里,戰鬥部重量增加至920公斤,以衛星-基導航和定位系統為基礎,海能夠使用雷達區域相關末制導或紅外圖像末制導,命中精度有了巨大的提高,據推測可達30-50米,是名符其實的精確制導武器,具有點穴打擊能力。
東風-15飛彈東風-15飛彈

發射方式

東風-15彈道飛彈使用一輛8X8越野底盤的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TEL),具有完整的道路和越野機動性。飛彈系統在緊急場合能用鐵路從基地快速運輸到發射位置,之後TEL車輛攜帶飛彈到發射位置使用預先計算好的坐標數據,DF-15能夠從任何發射地點使用僅僅15~30分鐘預先發射準備。做為選擇飛彈能從一個新的無準備的發射位置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去獲得坐標數據。為了要增加在戰鬥中的飛彈生存能力,支援單位能製造煙幕去防止被敵人的空中/天基偵察和監視系統發現。仿真的飛彈和TEL也可能在附近部署用於偽裝。
東風-15飛彈東風-15飛彈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約9.1米
彈徑
約1米
彈重
6200千克
戰鬥部
500千克50-350kT 核或常規
飛彈射程
600千米
命中精度
CEP約150~500 米,在稍後型號上30~50 米
制導方式
慣性 + 全球定位系統
動力裝置
一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
陸基公路機動平台,8X8 越野底盤發射,準備時間: 15~30 分鐘

服役動態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國展開了大規模軍事演習行動,期間至少發射了10枚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
東風-15飛彈東風-15飛彈
1995年7月21日凌晨1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在江西省鉛山基地先後發射了2枚東風-15飛彈,均準確命中目標。
1995年7月22日凌晨0時到2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先後發射了2枚東風-15飛彈,均準確擊中目標。
1995年7月24日凌晨2時到4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先後發射了2枚東風-15飛彈,均準確擊中目標。
1996年3月8日至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在福建永安和南平的飛彈部隊基地進行了“聯合九六”飛彈射擊演習,先後發射4枚東風-15飛彈。
1996年3月8日凌晨0時到1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從永安分別發射了2東風-15飛彈,落在了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里處。不到10分鐘,3月8日1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從福建南平發射了1枚東風-15飛彈,落在了基隆外海29海里處。
1996年3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發射了1枚東風-15飛彈,準確擊中目標。
1999年,中國國慶閱兵式期間展示了DF-15近程彈道飛彈系統。

總體評價

東風-15彈道飛彈是中國最有能力的常規近程彈道飛彈,是局部-戰略飛彈力量。由於中導條約限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戰役戰術飛彈只剩下射程120公里的圓點飛彈和少量老式的液體燃料飛毛腿飛彈,新型伊斯坎德爾飛彈尚未形成規模,所以具有600公里射程的中國東風-15飛彈成為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世界射程最遠,性能最先進,最有威力的短程彈道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