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1彈道飛彈

東風-11彈道飛彈

東風-11彈道飛彈(代號:DF-11,北約代號:CSS-7,外銷名稱:M-11),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近程彈道飛彈SRBM)。

東風-11彈道飛彈是中國第一型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的戰術彈道飛彈,設計攜帶常規彈頭,是一種可以部署在8輪卡車上的小型、快速戰術飛彈,體積、射程等都要比東風-15略小。

東風-11彈道飛彈是一種道路-機動近程彈道飛彈(SRBM),由位於湖北省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CASIC)三江(Sanjiang)空間集團(也即是航空宇宙066基地)研製,發展在1970年後期開始,1992年服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11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DF-11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本型為首型 
  • 次型/級:東風-12彈道飛彈 
  • 服役時間:1992年 
  • 國家:中國 
  • 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 飛彈類型:近程彈道飛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發射方式,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東風-11彈道飛彈採用慣性制導方式,射程280-350千米(基本型)或超過500千米(東風11A),動力裝置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重1100磅,帶常規高爆炸藥,也可攜帶核彈頭。飛彈最初發展用於出口市場,但是稍後在1990年早期被中國軍隊採用被地面部隊當做一種戰術戰區飛彈。東風-11A(CSS-7 Mod-2)是東風-11/M-11的一種改進型具有增加射程和更好的精度。改進的東風-11A(CSS-7 Mod-2)在1990年後期內被引進。飛彈特點是改進了精度和更遠射程。飛彈在1999年進入中國軍隊服役。基本型東風-11在北京舉行的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初次登場。基本型東風-11射程350千米並且攜帶800千克的一枚單一彈頭,飛彈被推銷到國際市場命名為M-11。

建造沿革

1970年後期開始,三江(Sanjiang)空間集團開始進行中國第一種戰術近程彈道飛彈計畫。在1980年早期飛彈被中國軍隊正式地指定為東風-11。三江(Sanjiang)在1987年對中國軍隊示範了飛彈和它的8X8運輸-架設-發射(TEL)車輛,而且飛彈的第一次試射在1990年進行。飛彈被推銷到出口市場,命名為M-11(北約代號:CSS-7)。大約30~40枚M-11飛彈和未知數量的8X8運輸-架設-發射(TEL)車輛,而且飛彈的第一次試射在1990年進行。飛彈被推銷到出口市場,命名為M-11(北約代號:CSS-7)。大約30~40枚M-11飛彈和未知數量的8X8 TEL車輛據傳在1992年銷售給巴基斯坦。另外巴基斯坦和伊朗似乎已經本國自行生產與M-11類似的近程彈道飛彈(SRBM)系統。改進的東風-11A(CSS-7 Mod-2)在1990年後期內被引進。飛彈特點是改進了精度和更遠射程。飛彈在1999年進入中國軍隊服役。因為東風-11/M-11最初設計用於出口市場,它的規格被明確專門符合飛彈技術控制條約(MTCR),那些限制的出口交付系統和有關的技術用於這些系統能夠攜帶超過500千克的負載和在300千米射程內或以上。在1990年早期三江(Sanjiang)為中國軍隊推出了改進型東風-11A。不僅重要的增加射程(超過500千米),飛彈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制導技術具有更高的精度。
1993年,東風-11A的發展在中國軍隊的支持之下開始。第一次試射在1997年10月6日成功進行。然而,在持續幾天之後第二次試射期間,飛彈在起飛之後短路失去控制。引起東風-11A計畫的一個主要挫折,飛彈設計認證被延期到1998年中期。東風-11A在1998/99年可能進入中國軍隊服役。飛彈在1990年早期內發展,而且第一次試射在1997年進行。飛彈在1999年進入服役。
不像東風-15(M-9,CSS-6)近程彈道飛彈(SRBM)系統被中國軍隊第二炮兵部隊(戰略飛彈部隊)在1990年部署,東風-11預計被地面部隊部署當做一種常規遠程武器去填補在火炮火箭系統(50~100千米)和戰略地對地飛彈(超過600千米)之間射程間隙。南京軍區(現已改編為東部戰區)已經至少部署一個東風-11飛彈旅(使用20~30套飛彈發射系統),更多的單位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建立。一個報告估計在2005年總數為500枚東風-11飛彈應該可以被部署,大部分位於台灣海峽附近。
東風-11近程彈道飛彈(SRBM)在演習中。一般相信有200枚左右的東風-11飛彈在1997年之前進入中國軍隊服役;在2003年之前,另一種其它型號的100枚飛彈,包括一些東風-11A進入中國軍隊服役。
改進的東風-11A(CSS-7 Mod-2)在中國軍隊服役中。飛彈被中國軍隊地面部隊部署填補大-口徑多管火箭發射裝置(50~100千米)和類似東風-15(600千米)的戰略飛彈系統之間的射程間隙。

服役歷程

在1992年美國衛星提供了圖像,顯示在巴基斯坦拉合爾(Lahore)附近的薩果達(Sargodha)空軍基地M-11飛彈貨櫃交貨。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被提供,柯林頓政府得出結論中國可能已經轉移M-11飛彈系統和它的技術到巴基斯坦。在1993年8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制裁,在MTCR條約禁止之下反對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售飛彈零件。由於這一個制裁結果,美國製造的敏感高科技設備和零件被禁止賣到中國,而且中國航天工業禁止為國外客戶發射美國製造的商業衛星。這一個制裁在1994年被解除。
巴基斯坦以M-11設計為基礎發展了Shaheen-1和Shaheen-2飛彈系統,但是具有一個更遠的延長射程(600~700千米)。更進一步的30枚到50枚飛彈和TEL車輛可能已經在1995年交付到伊朗,目的是建立一個最後裝配和也許甚至完全生產能力,但是這一個報告不能夠被確認。很可能地,伊朗可能獲得了來自其它來源的一些M-11飛彈技術發展它自己的固體燃料機動飛彈系統。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東風-11彈道飛彈是一種道路-機動單級、固體推進劑、近程彈道飛彈。基本型東風-11射程280~350千米並且遞送500千克的一枚單一彈頭,改進的東風-11A增加射程超過500~700千米。基本型東風-11的特點在飛彈的彈體底部有四個較大的穩定翼,但是它們在東風-11A上被移除。採用常規的高爆(HE)彈頭,飛彈可能也能夠攜帶非常規彈頭,像是燃料-空氣彈藥(FAE),子母彈和化學彈頭。它可能也能夠攜帶2~20kT當量戰術核彈頭。基本型東風-11採用一種慣性制導+終點雷達制導,具有500~600米的一個圓機率誤差(CEP)。改進型東風-11A採用慣性/全球定位制導系統和光學相關導向目標,由此獲得更好的精度和小於200米圓機率誤差(CEP)。

發射方式

東風-11彈道飛彈從一輛8X8 WA2400運輸-架設-發射(TEL)車輛上發射,提供完整的道路和越野機動性。車輛由三江(Sanjiang)下屬公司萬山(Wanshan)特種車輛製造廠發展,在1980年早期基於俄國MAZ543 TEL車輛。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7.5米(東風-11)
8.5米(東風-11A)
彈徑
0.8米
彈重
4200千克
戰鬥部
500千克
飛彈射程
280~350千米(東風-11)
>500千米(東風-11A)
命中精度
CEP約500~600米(東風-11)
<200米(東風-11A)
制導方式
慣性(東風-11)
慣性+全球定位系統(東風-11A)
動力裝置
單級固體燃料發動機
發射方式
陸基道路機動發射,15~30分鐘

總體評價

東風-11彈道飛彈可攜帶的彈頭戰鬥部據說有六種以上:除常規EY-115型破片/高爆戰鬥部外,還有帶有反坦克和破片子彈藥的集束型及核彈頭戰鬥部;侵徹戰鬥部,可摧毀加固目標;在平流層引爆的電磁脈衝戰鬥部,低當量核彈頭戰鬥部等在內的多種攻擊彈藥,可有效攻擊敵方機場,港口,洞庫電子設備和其它地面重要設施。
該飛彈發射車採用8x8兩棲越野車為基礎,可水陸兩棲行駛, 飛彈發射車安裝有新型車載式自動射向校準儀和連續發射換接器可不經測量,使該車在任何時候,地點都知道所處發射陣地的位置,該車還應該安裝有差分式GPS(外貿型)和自用型(北斗雙星定位系統)導航系統,由於有了這個系統,該發射車可以全速行駛,在停下來後2分鐘,降下支撐裝置,將數據輸入發射車電腦系統中,系統自動進行飛彈自測,接下來發射手按下接鈕,一個自動程式將按照發射順序執行,打開艙蓋,嚮導彈載入發射數據,2分半到3分鐘預熱飛彈系統和環型雷射陀螺,在發射前15秒,飛彈從發射艙中抬起到80.67度位置,數秒後飛彈被發射出去。從該車停下來到發射出飛彈,整個發射過程只用了約5分鐘。飛彈發射後,飛彈艙排氣(時間很短,大約只需15秒)。之後,支架收起, 飛彈艙蓋關閉,發射車快速從危險發射陣地撤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