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遲格莊

東遲格莊

東遲格莊位於東鳳路最北部,地處東經121°15′,北緯36°45′。四周有帽子山、嵩山、垛山、東大嶺環抱,地處東村、留格莊、鳳城三鎮交匯處,村北是乳即一級公路,東鄰新安村,西靠西遲格莊,北連步鶴村,南接邵興莊,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距市政府駐地14公里,距街道辦事處駐地5.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遲格莊
  • 別名:東遲格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遼寧
  • 面積:5.2平方公里
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洪武初年,安徽風土術士姚姓偕同牟、楊、高等三姓,尋金掘寶至此,發現此地地下藏金,即在此安營紮寨,掘土淘金。傳說曾在其東溝挖到金鴿一對。現部分村民還保存著舊時淘金所用器具。明洪武十年(1377年),“小雲南”劉姓遷居此地建村,並在村西河中淘金,故命村名為出金莊。後因村處出金溝之東,遂改村名為東出金莊,幾經演變為東遲格莊。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公頃,山嵐5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芋頭、蔬菜、梨、桃、蘋果、桑、銀杏、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457戶,1239人,人口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有劉、趙、王、孫、張、董、高、李、於、欒、姜、鞠、楊、傅、徐、謝、林、隋、沙等19姓,皆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39年4月王鑑溪、王亞在本村和西遲格莊建立中共聯合黨支部,此為全鎮第一個黨支部。 1941年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部,駐城裡期間,多次騷擾本村。 1942年10月日軍炸死村民4人,炸傷2人。 本年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國民黨第五十四師盤踞鳳城期間,民眾疏散轉移,黨員和民兵英勇抗敵支前,民眾房屋、莊稼受損慘重。 1953年春本村始建農業互助組。 1954年春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2年村集體投資16萬元,建起蓄水4000立方米的大口井;投資13萬元,建起磚瓦場。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於東大嶺建起革命烈士紀念碑。 2000年春村民自發開展募捐活動,捐助因車禍住院的劉國財的妻子,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設嵩陽書館,劉尚賓執教。1942年9月解放後,設初級國小,教師2人,學生100人左右。1958年,國小擴建成完全國小,教師7人,在校學生達180餘人。1968年,建起村辦國中,教師14人,在校學生340人。1970-1976年,村先後投資2萬餘元,新建校舍38間,配套課桌凳120套,增加教學設備、體育設施,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黨支部、村委重視人才培養,制訂了一系列鼓勵政策。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先後有50餘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村重視科技興農,先後派出3人到萊農、菸農進行農果專業知識培訓,多次聘請農業專家到村現場指導,現場教學,推廣農、果技術。2002年,本村有3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1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4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達230公斤,全村收入18萬元。2000年,人均糧食500公斤,全村經濟總收入2030萬元,人均存款3000元以上。2002年,全村有三輪車、汽車及各種農用、運輸拖拉機150餘輛,機車200餘輛,電話280部,電冰櫃80台,洗衣機60台,彩電300餘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大多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74年以來,村投資14萬元,經過三次大修整,將村中縱貫南北的溝底路填高2米多,修建地下涵洞長達250米,使村中十字路達到二級沙路標準。所有山路每年均進行維修,各種車輛通行自如。新規劃的東西兩處房區街道平整。村中十字路,建成了集貿市場。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6-1982年,村先後投資30餘萬元,建起柳樹溝水庫和蓄水4000立方米的大口井,解決80公頃糧田的灌溉問題。1979年,村投資12萬餘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部。1989年,投資13.3萬元,建起自來水供水系統,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1990年,投資1.5萬元,建起村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劉憲在濟南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9年4月,成立東、西遲格莊聯合黨支部,劉憲任黨支部書記。同年10月,本村成立第一個黨支部,劉赤生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革命勢力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相繼成立了兒童團、婦救會、青抗先、農救會、自衛團等抗日組織,在支前、抗戰、反霸鬥爭中做出重大貢獻。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2名。到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44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赤生、劉兆清、劉秉君、劉作生、劉作申、劉兆東、劉兆奎、欒作中、高忠友、于海、趙恩才、劉兆祿、王文清、欒華剛、張兆仁、趙孟生。自欒華剛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海陽市(縣)、鎮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秋成立村公所,後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8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慶、劉作義、趙恩才、王文清、於德、楊清仙、張兆仁、欒華剛、趙孟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