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上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李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村處一土窯之西,故命名西疃,後改為西小窯,1940年後定名窯上疃。李姓之後,相繼有修、程、馬姓等遷來。1985年後,縣內到本村落戶者增多,姓氏增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上疃
  • 性質:村鎮
  • 主要姓氏:李
  • 戶數:334
概況,大事記,組織建設,

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李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村處一土窯之西,故命名西疃,後改為西小窯,1940年後定名窯上疃。李姓之後,相繼有修、程、馬姓等遷來。1985年後,縣內到本村落戶者增多,姓氏增加。 窯上疃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之東,地處東經120°09′,北緯36°46′。東與和平村相連,西與涼山後村相望,南與民主村相接,北靠海政路,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0.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公頃,糧田面積4.3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34戶,777人。有李、修、程、趙、馬、孫、張、於、劉、楊、范、岱、邢、遲、姜、高、薛、唐、宋、任、徐、牟、隋、祁、董、陳、王、包、閻、毛、石、魯、呂、項、孟、曲、周、葉、辛、刁、黃、紀、譚等4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者為李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13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4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0.97%、33.85%、65.18%,人均純收入4049元。村集體積累達630萬元。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1月東村劃為一、二、三、四里,本村屬一里。 1946年3月11日東村由里改為村,劃為和平、民主、團結、生產四個行政村,窯上疃時屬和平村。 1960年窯上疃併入民主大隊。 1961年3月窯上疃從民主大隊析出單設。 1963年4月7-17日中共海陽縣委在東村公社東村片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窯上疃為試點的三個大隊之一(另有和平、團結大隊)。 1987年12月23-25日村黨支部書記修吉文,出席全縣帶頭致富經驗交流會議。本村當年人均收入1589元,比全縣人均收入多565元。 1996年12月村投資6萬元,率先安裝上有線電視。 同月黨支部、村委整頓農村經濟秩序,收繳歷年欠款。通過支部、村委成員帶頭,黨員包戶,5天收繳欠款13萬元,徹底改變了本村經濟管理的混亂局面。 1996-2000年本村連續5年無計畫外生育,被評為鎮、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2000年,被省計生委、計生協會評為先進村;黨支部書記李學文,被評為省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 1997年1月黨支部和村委整頓本村建築公司承包契約,當年上交集體16萬元,是前一年的5倍。 1998年11月村投資13萬元,購置上海產桑塔納轎車1輛。 同年規劃村私營經濟園區,當年入園經營者5戶。2000年達到14戶;規劃村養殖區,主要養殖豬、狗、狐狸等。 同年本村被中共海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農村納稅先進村,名列全市第11名;1999年名列第7名;2000年名列第2名,稅額達52萬元,比1999年翻了一番。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3月,李順令經東遲格莊劉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1月,建立黨小組,時有黨員3人。1961年3月重新設立窯上疃行政村起,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李紹青、修吉文、修吉同。1996年12月起,李學文受上級黨委委派,回村掛職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4人。自李學文任職以來,全村的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1月屬東村一里。1946年2月8日起屬和平村。1960年併入民主大隊管理委員會。1961年3月,從民主大隊析出單設,成立窯上疃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61年起,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程元興、李紹同、修吉文、修吉喜、修吉祝、修吉同、修吉祝。1993年起,李喜顯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