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院西村位於海陽城區,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6′。東鄰城北村,南連窯上疃,北望南倪家村,西、西南與南、北才苑村接壤。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0戶,348人,有修、徐、鄒、胡、李、支、孫、王、於、葉等10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修姓。 1954年,人均糧食121公斤,現金收入58元。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現金收入100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87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56%、44%,人均純收入4310元。
大事記
1939年日軍轟炸東村、埠南、中村、院西村。本村家家戶戶到野外挖防空洞,躲避敵機轟炸掃射。 1942年8月5日本村解放。 同年本村村民為防水災,在村西河岸修築長300米、高2.5米、底寬6米的長堤。 1961年與南北才苑村、宅科村分開,單設行政村。 1983年春本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7年本村農業人口全部轉為非農業人口。 1991年自籌資金建造院西綜合大樓,總面積3000平方米,供工廠(皮鞋廠)及村“兩委”辦公室使用。 1992年東村鎮人民政府認定本村收入達到小康水平。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量2.2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量10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0公斤,比1978年增產260公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國家占用土地增多,村土地大量減少。1987年,全村農業人口均轉為非農業人口,成為海陽縣第一個“農轉非”村。1993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果樹,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國光等,另有桃子、杏子、李子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0.57公頃,產量6噸,收入2萬元。 第二產業1986年,成立建築公司。2001年,建築從業人員300餘人,收入500萬元,利稅40多萬元。2002年,固定資產總值100餘萬元。本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0人,收入180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700萬元,建築業收入100萬元。 第三產業1987年投資18萬元,成立院西運輸隊。1989年投資40多萬元,興建城西賓館。2000年投資50萬元,成立院西開發服務公司。本年,第三產業總收入180餘萬元,利稅30萬元。 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90人,收入138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220萬元,服務業收入767萬元,商飲業收入4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由於村子小,人民生活貧窮,全村既沒有私塾又無國小。1989年前,村適齡兒童到南才苑村上學。1989年起,到縣直實驗國小就讀。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7年,人均糧食400公斤,現金收入1046元,全村收入100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1000多萬元,人均存款4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100多輛,電話200部,彩電150台,電冰櫃100台,洗衣機9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8平方米。1991年,村統一規劃了街道及房屋建設。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7-2000年,村集體為村民交納各種集資款59萬元,農業稅、特產稅36萬元,安裝自來水費10萬元,閉路電視費3萬元,發給民眾項目補助費24萬元。自1987年起,凡年滿60歲的老人,每人每年領取養老金400元。村民病故後,村委一次性付給殯葬費500元。2000年始,年滿60周歲的,每人每年補貼1000元。
組織建設
1945年5月,修芹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修芹泰任院西村黨小組組長。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1人。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徐永信、李純、修叢文、修勝泰。自修勝泰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冬,院西村同南、北才苑和宅科等四個村聯合成立一個行政村。村長李明科,委員李瑞先,糧秣、優救委員鄒和松,調解委員李西江,治安委員修田泰,文書李喜奎。1961年四個村分開。曾任本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修樂泰、徐永信、修國民、李作全、修國柱、修光軍。2000年1月,修光軍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本年,本村村委被東村鎮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