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後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東村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姜姓從峒嶺村(今屬乳山市)遷此定居建村。因村坐落在孤山之後,故命名孤山後村。解放後,簡稱山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後村
  • 人物:姜姓
  • 原名:孤山後村
  • 時間:清乾隆四十四年
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姜姓從峒嶺村(今屬乳山市)遷此定居建村。因村坐落在孤山之後,故命名孤山後村。解放後,簡稱山後村。繼姜姓之後,又有叢姓、祁姓來此居住。 山後村位於東村街道辦事處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8′。東與小叢家村為鄰,西與馬格莊相連,南與魯家村相望,北與大叢家村接壤。距市政府駐地10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60戶,178人,有姜、叢、祁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

大事記

1940年日軍飛機轟炸本村,投炸彈2枚。 1941年7月20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冬中共黨員姜元良被壞人殺害。 1955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0年本村投資10萬元,建起占地3300多平方米的大口井。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8年集體投資4萬元,在村東建起河寶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5年,村成立國小,學生僅10名。1973年,本村學生70餘名。1990年,村國小併入大磊石國小。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1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左右,只能靠野菜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經濟收入4.68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收入20萬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30輛,機車28輛,電話39部,彩電30台,電冰櫃15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住的全是茅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0年,村民均住上了新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集體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村投資2500元,自行發電解決村民的照明問題。1985年,又投資2.6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姜元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了黨支部,姜元芳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土地改革鬥爭,組織了支前隊,10人隨軍參加了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2名。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元芳、姜學喜、姜連水、姜恆興、姜恆學、姜恆文、姜玉寶、姜恆告。1999年起,姜恆告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元興、姜廷恆、姜元水、姜廷水、姜恆堂、姜恆文、姜玉寶、姜恆文、姜恆告、姜恆學。1999年,黨支部書記姜恆告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姜恆學當選為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