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4年,本村創辦萃欣國小。1942年,建立文山後國小。1958年,辦起了幼稚園。1968年,國小附設國中班。1963年,村集體投資4800元,建起校舍24間。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自恢復高考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8人,其中獲高級職稱者2人,中級職稱10人。 1942年起,本村秧歌隊年年春節參加上級政府組織的匯演,活躍了本村及鄰村民眾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其時有要飯者13人,當長工的60多人。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45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463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2200元。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宅都是破舊草房,村內街道高低不平,通往外村路是羊腸小道。1991年,投資5萬元,修築了東到孫家夼村、西到趙疃的村級公路,村內街道平坦,並修築了環村路,方便了交通。2002年,村民都住上了紅瓦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合作化後,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福利也逐年提高。1962年建立衛生室。1975年實行合作醫療,為民眾身體健康提供了保障,實現了小病不出村。1979年,村集體投資3600元,購置發電機自行發電,用上電燈,結束了煤油照明的日子。1981年,集體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2年,集體投資1萬元購買了電影機,自放電影,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6年,投資18.6萬元,安裝了自來水設備,戶戶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投資6萬元,安裝上有線電視。2002年,有154戶安裝上電話。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3年,趙芳楠、於清溪在香山國小教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1年,趙錫德、於清彥入黨,同年成立了黨小組,趙錫德任組長。1942年成立了黨支部,於清彥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同年發動民眾,組織民兵參加抗日戰爭,對日軍開展地雷戰、麻雀戰,成為全國聞名的“雷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本村民兵共埋地雷1000餘枚,配合人民軍隊作戰360多次,消滅日偽軍600餘人,炸毀敵汽車2輛,炸死敵人戰馬3匹,破壞敵用公路20公里,炸毀敵用電桿96根,繳獲各類槍枝6支、子彈1000餘發、手榴彈690枚、刺刀5把、指揮刀2把、鋼盔2個、電線850公斤,奪回敵人搶去的糧食3.1萬公斤。1945年,膠東軍區授予本村特等模範爆炸村光榮稱號,湧現出膠東區至全國各級民兵英模16名。黨支部先後組建了幾批子弟兵團隨軍作戰,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嶗山消滅還鄉團戰鬥、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及解放蘇州、杭州、上海等戰鬥。自黨支部成立以來,曾有於清彥、於敬寬、于化虎、於敬勝、於春會、於進江、於敬本、於永朴、於丕壽、趙培仁、於永紅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6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到2002年,曾有於敬寬、趙芳連、於敬堯、趙丕芝、於敬本、於敬區、李桂芳、於永朴、邢世根、趙華東、邢東軍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