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科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東村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李姓從山西省洪洞縣來此建村。因其遷移地洪洞縣廣濟寺內有棵大槐樹,故命村名望槐莊,以為紀念。後遭水災,僅餘幾間宅框。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重建村於宅框之南,遂改名宅框村,後演變成宅科村。 宅科村位於海陽市城區北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6′。東與北才苑村為鄰,西與初格莊山泊相連,南與南才苑村接壤,北與北倪家村隔才苑水庫相望,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 2002年,全村138戶,378人,有李、張、楊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李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宅科村
  • 別名:望槐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
  • 人口:378人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與才苑、院西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1年本村單設為行政村。 1974年村集體投資6萬元,建成2座揚水站。 1976年栽植蘋果2.7公頃,品種以小國光、大國光為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村投資7萬元,修建起自來水設施。 1997年集體投資12萬元,全村安裝上有線電視。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4年,成立宅科國小。1977年,村國小併入南才苑國小。1-5年級在南才苑國小上學,國中階段在東村第一中學上學,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人。 人民生活1964年,村民人均糧食23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全村收入120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輛,拖拉機6台,機車40多輛,電話100多部,彩電120多台,電冰櫃50多台。 村莊建設解放初期,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2002年,居民住房全是磚瓦房,街道整潔,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為本村民眾防病治病。1976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2年,投資10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起,本村與南才苑、北才苑、院西等村劃為一個行政村,四個村為一個黨支部。1961年分設為行政村後,單獨成立黨支部。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金、李新瑞、李臣祥、李雲亭。1998年起,李新瑞再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2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1年,單設為行政村,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瑞太、楊占勛、李臣祥、李善國、李奎義。1992年起,李奎義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