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後村位於海陽市城區西郊,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5′。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3公頃, 2002年,全村有657戶,163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山後村
- 外文名:Cool ShanHouCun
- 稱為:占山戶
- 張姓:來此定居
概況,大事記,組織建設,
概況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張姓來此定居,稱為占山戶。後有蔣、韓、朱、修姓 等相繼遷來。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趙文秀到此落戶。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 於鳳由溝於家遷來落戶。清康熙末年,李德照由窯上疃遷來落戶,逐漸聚居成村,共 商村名。因村前山名謂涼山,以方位命名為涼山後村。後有榮、叢、王、梅、陳、隋 、張、徐、劉、孫、祁姓等相繼自外地遷入。 涼山後村位於海陽市城區西郊,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5′。東與 東村、邢家村相連,南與後辛治、垛蘭村為鄰,西與嵐前坡村接壤,北與西八里莊、 黑石埠河村相連。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 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桑、蔬菜、蘋果、柿子、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657戶,1636人。有張、趙、於、李、修、榮、叢、王、梅 、陳、隋、徐、劉、孫、祁等15姓,其中人口較多的是趙、於兩姓。
大事記
唐貞觀年間(618-626年)本村設涼山書院,樓台書舍占地6.7公頃。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李見順之曾祖考中舉人,門前懸“登科”匾。 1921年於恩、於得宏分設東、西私塾兩處,學生40人。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中共龍山區黨組織張傑山介紹於明坤、於登祿、於登渥等3人,加入了中 國共產黨,成立了本村第一個黨小組。 同年成立了民兵組織,建立了農救會、婦救會、職工會、青救會等民眾性的抗日 救國組織。 1945年村民載歌載舞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和海陽全境解放。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貧下中農分得了房屋和土地。 1952年3月於明輝成立全村第一個互助組,修雲德、於明坤、修學儉、李建奎相 繼成立了四個互助組。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於明坤任黨支部書記,修學儉任社長,於學善 、趙斌元任副社長。 1960年將坐落在村中的于氏墳墓遷到南山。 1977年11月10日中共海陽縣委做出《向人民公社的好車把式於國香同志學習》的 決定,追認人民公社的好馭手、捨己為公的於國香為中共正式黨員,並在全縣開展向 於國香學習的活動。 1991年建蔬菜大棚58個、中棚40個。12月14日,中共煙臺市委書記陳建國、市長 杜世成來村視察。 同年本村在10公頃土地上建起151個蔬菜大棚,畝產均在1萬公斤以上。僅蔬菜一 項,全村收入即達150萬元,蔬菜種植者戶均1萬元。 1992年2月14日國家農牧漁業部推廣司郝司長、省農業廳鄭廳長、煙臺市農牧局 駱局長來村視察指導大棚生產。 1993年集體投資30萬元,安裝自來水和閉路電視。 1994年投資60萬元,建磚瓦廠;投資100萬元,成立了海陽建築公司第六工程處 。 1995年東村鎮第一初級中學在村東開工建設。1996年8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1997年實行林、果、蠶土地承包租賃制,租賃期為20年。 同年投資60萬元建起大口井,並鋪設地下管道,灌溉面積16.7公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8月1日,中共龍山區委組織委員張傑山,介紹於明坤、 於登祿、於登渥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涼山後村第一批黨員。同日,成立了黨 小組,組長於登祿,組織委員於明坤,宣傳委員於登渥。1946年,成立了黨支部,於 登祿為黨支部書記。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登祿、於殿舉、於學善、趙進德、於明 坤、於學善、趙斌元、趙國元、徐奎文、趙進江、張連生、趙進一。2002年,全村有 黨小組7個,黨員81名。 1960-2002年,村黨支部32次被縣(市)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建立村政府之後,先後有於登渥、於明欽、於登祿、於 明坤、修學儉、劉豐信任村長。1968年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先後有李建奎、劉豐信 、趙國元任主任。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 有於奎生、趙進江、徐奎文、於國君、於慶水任主任。1999年5月,於國君當選為首 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於慶水當選為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