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埠河村

黑石埠河村

本村位於海陽市城區西2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5′。西鄰西八里莊,北隔海萊公路與薛家莊相望,南與涼山後村相連,東與和平村接壤。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2002年,全村有230戶,605人。有汪、王、叢、柳、趙、張、陳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汪姓占多數。本村鄰城區,交通方便。改革開放以來,外地又有不少村民遷來居住。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因村東河中有一突出的黑色大石崮,故命名為黑石埠河村。村中最早定居的有冷、刁、馮等三姓,後有汪、王、叢、柳姓等由外地遷來定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石埠河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
  • 人口:605人
  • 總戶數:230戶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2年村解放。 同年11月22日日軍膠東大掃蕩。從小紀竄來一支日軍,在本村東山抓去村民15名,搶走牲口10多頭,其它物資若干。 1946年本村有16名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7年春本村女共產黨員修寶英,被膠東軍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4年建起村國小,教師1名,學生20名。1994年,建起了學區國小,教師11名,學生300多人。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沿街討飯的有3戶。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口糧175公斤。1975年,全村人均口糧250公斤,總收入7.3萬元。1998年,人均收入2300元。2002年,村民有汽車10輛,拖拉機12輛,機車40多輛,彩電150台,冰櫃40台,電話150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屋破爛不堪,村民房子都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在村北規劃新房區,大多數村民住上了新房,並有10多戶蓋起樓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9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2年,村成立了合作醫療站。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投資3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93年以來,村又投資40多萬元,用上了自來水。同年,安裝上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汪希禎成為本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汪希禎、汪希選、汪振勇、汪希壽、王學仁、王桂花、汪桂萍、王桂花、汪希存、汪希濤、汪希平。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青年、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汪希玉、汪希選、汪秀英、王學仁、柳慶元、汪振林、王桂花、王學仁、汪希存、汪希濤、汪希平、汪希濤、汪團雲。1999年5月,汪團雲任首次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