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鎮(東莞長安鎮)

長安鎮(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

東莞長安鎮一般指本詞條

長安鎮隸屬於廣東東莞市,位於東莞市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港,G107國道、S358省道、廣深高速、虎崗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縱橫貫通全鎮。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區域面積98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常住人口66.2萬,其中戶籍人口4.8萬;旅港同胞3萬多。

截至2015年,長安鎮實現生產總值400.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1%。工業總產值1303.6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進出口總額189.96億美元。

長安鎮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7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安鎮
  • 外文名稱:Changan Town
  • 別名:靖康、淺水灣
  • 行政區類別:市轄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
  • 下轄地區:上沙、長盛、錦廈等13個社區
  • 政府駐地:德政中路218號
  • 電話區號:0769
  • 郵政區碼:523841
  • 地理位置:東莞西南部
  • 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戶籍人口4.8萬(2015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孫中山先祖故居蓮花山郊野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蓮峰賞鷺等
  • 車牌代碼:粵S
  • GDP:400.5億元(2015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城鎮建設,社會管理,交通,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長安鎮起源於東晉,始建於北宋,有千年的歷史。
沙頭社區-----金沙廣場沙頭社區-----金沙廣場
長安,古稱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後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於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並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檔棚》記載,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鹽場併入歸德鹽場,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清末,虎門太平(含長安)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非官方組織),故長安又有"蓮溪"之稱。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採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長安歸虎門行政公署管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莞縣設定區級行政機構,長安與北楊、懷德等地屬東莞縣第一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設聯鄉辦事處。辦事處所在地是霄邊甘素祖祠堂。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全縣分八個區。長安的沙頭、廈崗、烏沙,霄邊等,與懷德、北柵同屬新五區。區府設霄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區編為45保,4506灶戶,約16000人。全區分為北山、長邊兩大鄉。沙頭至北柵為北山鄉,烏沙至霄邊為長邊鄉。
1949年10月7日,東莞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將長安、虎門合編為第六區。區府設太平鎮
1950年,長安從第六區劃出,稱第十區,區府設霄邊。
1955年9月,改數字序稱的區名為地名稱呼,稱長安區。
1957年夏,撤區改為聯鄉。長安劃分為沙崗,沙頭、烏沙、錦廈、霄邊五個聯鄉。五個聯鄉合稱長安大鄉。大鄉府設長安圩。
1958年10月,虎門、北柵、長安三個片共16個聯鄉,82個農業社,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長安從虎門公社劃出,成立長安公社。
1983年4月,改社為區,成立長安區公所。
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全區轄1鎮(鄉)級鎮11鄉。鄉以下仍稱生產隊。
1986年11月,長安區經廣東省正式批准為工業衛星鎮,1987年正式改為鎮,稱長安鎮人民政府。鄉改稱為管理區,全鎮劃分為1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居)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鎮共84個村(居)民小組。
2004年12月,各村民委員會改制為居委會。
2005年1月,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其中街口村改名為新安社區,長安居委會改名為長盛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下轄13個社區,分別是:上角社區廈邊社區廈崗社區上沙社區沙頭社區烏沙社區錦廈社區新民社區涌頭社區鹹西社區長盛社區、宵邊社區、新安社區。政府駐地長安鎮德政中路218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長安鎮位於東莞市最南端,坐標為北緯22°44′—22°50′之間,珠江口東南岸,東連深圳寶安,西接虎門古鎮,地處廣(州)深(圳)經濟走廊中部,距深圳市區55公里 ,廣州市區90公里 ,東莞市區30公里,是廣州東莞深圳交通往來的南大門。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

地質地貌

  • 地質
長安鎮的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山體內部以花崗岩為主,且有較多基岩露出,表面為砂頁岩,經風化發育而成赤紅壤。山體風化層較厚,一般都在4米以上。
中部和南部的土質為紅壤,底層(離地表0.5—2米)為白色的細砂。這種細砂顏色很白,似受海水沖刷而成,實際上是花崗岩風化物,距山地越遠,白色的細砂埋藏越深。
  • 地貌
長安鎮地勢北高南低,靠山面海,地貌類型豐富。北部為山地丘陵台地,中南部為沖積平原灘涂、海域。
山脈以海拔519.8米的蓮花山(曾稱三角山)為主峰,起伏和緩,橫亘在長安北部,全長約18公里,東起涌頭村的白石山,西至上角村的銅鼓山,是長安鎮與深圳寶安區、大嶺山鎮、虎門鎮接壤的界山。正南有油柑山和糞箕崗,東南為涌頭大頭山(海拔197米),西南有長蓮山、大墩腳山、石角頭山,其西北為打鼓嶺等。
丘陵分布在上角銅鼓山——沙頭飛鵝山——錦廈古海蝕崖山——涌頭白石山一線以北的地區。丘陵海拔多數為50—150米。侵蝕台地散布在沖積平原之中,常與侵蝕丘陵相鄰,相對高度一般5—30米,海拔高度10—52米。後因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眾多台地被平整為階梯狀,上有建築物和道路,少量被利用於種植果林。丘陵、山地約占全鎮總面積的16.6%。
南部平原分為兩類,一類是沖積平原,由發源於蓮花山和大嶺山林場山地的眾多河流挾帶泥沙向南流動沖積而成。分布於上角村沙埔、廈邊村沙邊、上沙村、沙頭村、烏沙村江貝、街口村壕光山、石角頭丘陵、沙埔頭、錦廈村古海蝕崖丘陵、霄邊村第三工業區(霄邊村最南端)、涌頭村南面工業區(涌頭村最南端)等地以北。另一類是三角洲平原,位於沖積平原以南至海岸線,由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河流動力所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平原海拔一般在0.6—1米。
海堤以南分布著大片灘涂,海拔在0.1—0.6米之間。灘涂分為兩片,近海岸片海拔0.4—0.6米,為種植區;遠岸片海拔0.1—0.3米,為養殖區。

氣候條件

長安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夏、秋、冬無明顯的季節變化,四季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2℃,全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778.7毫米。由於臨海,所以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夏季偏涼,冬季偏暖。但也常受颱風海潮暴雨乾旱寒潮的侵害。
  • 降雨量
長安鎮年平均降雨量達1778.7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少年降雨量亦有972.2毫米(1963年)。各年降雨量變動不大,年降雨量平均相對變率僅16%,多數在1540毫米以上。4—9月為雨季(各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水熱係數大於2(水熱係數一般大於1,表示濕潤;小於1,表示乾燥。)。旱期僅100天左右(大約從11月中旬起,至次年2月下旬);春雨(3—5月)約5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9%,除1月份較低(67%)之外,其他各月相對濕度均在70—85%之間。暴雨強度甚大,年平均降暴雨6次左右,年平均日數達7天,1957年至2002年有12年達到10天。從1957—2002年記錄的資料顯示,最大的一場暴雨是1981年6月30日,降雨量達485.4毫米;最大月降雨量是1981年7月,達830.2 毫米。
  • 氣溫
據1957—2002年的氣溫記錄,年平均氣溫為22.2℃,每年有7個月(4—10月)的平均氣溫高於22℃,最熱月份(7—8月)月平均值為28.4℃,最冷月份(1月)月平均氣溫亦有14.2℃;歷年最高氣溫月平均值32.4℃,歷年最高氣溫記錄38.2℃(1994年7月2日),歷年最低氣溫月平均值8.9℃,歷年最低氣溫記錄零下0 .5℃(1957年1月10日)。若以月平均氣溫在22 .1℃以上的季節作為夏季,10℃以下的季節作為冬季計算,本鎮長夏無冬。
長安鎮(東莞長安鎮)
  • 日照
由於長安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日照充分,年日照百分率達45%,全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以上,年中多數月份的日照百分率在40%以上,月總日照時數均達100—200小時。白晝長短的季節時差不大,夏至晝長約13.5小時,冬至晝長11.5小時。夏至日出為5時15分,日落為18時45分;冬至日出為6時40分,日落為17時20分。

長安鎮風速不大,年平均風速2.1米/秒(2級),1—7月平均風速2.1—2.4米/秒,8—12月平均風速1.6 ¬¬¬—2.0米/秒。歷年最大風速35米/秒(12級)。風向的季節性明顯,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春、秋兩季時吹南風,冬季也偶吹南風,俗稱賀年南;夏長冬短,故以吹偏南風為多。因緊靠南海,終年可受海風調節,冬無嚴寒,夏不酷熱,適宜植物生長和人類作息。
  • 寒潮
長安於每年寒露後至次年驚蟄前,經常有冷空氣入侵,可能使喜溫作物如香蕉、木瓜路等受侵害。早春時期,寒潮強度稍有減弱,但仍是時有寒潮南下,引起低溫陰雨,會造成早播秧苗爛秧。
  • 潮汐
長安每月農曆初一、十五為大潮期,俗稱本起;農曆初八、二十三為小夜間水大漲;春、秋兩季,潮汐日夜平均。長安當地農民根據季節和水起(大潮期)、水縮(小潮期)、漲落潮時間進行農田灌溉和下海打魚。

水文特徵

長安鎮河道水流平緩,主要河流有東部邊界的東寶河,西部邊界的東引河。
東寶河,又稱茅洲河,是長安與深圳市寶安區交界的界河,發源於深圳市羊台山,幹流長30.7公里,流域面積232.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5億立方米。經長安鎮與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邊界,由東北向西南流入伶仃洋交椅灣。長安鎮內河段起源於涌頭與塘下涌交界處,長約14公里,是流經長安鎮最大的河流。流量在500立方米/秒以上,歷史最高洪水位2.83米,正常高潮水位1.8米,低潮水位-1.0米。主要用於航運和農業灌溉。
東引河,為引水工程,起自東莞市橋頭鎮建塘口,引東江水經橋頭、企石、厚街、虎門、長安等鎮,從長安鎮的磨碟水閘入海,全長102公里。該工程始建於1970年,1975年開挖東莞運河與之相接,並進行了擴建。設計引流量33立方米/秒,枯水季節11—1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8.3立方米/秒。東引河引入長安鎮內全長約12公里,河面寬20—25米,至磨碟水閘入海,另一支流從獨墩水閘出東寶河。初時主要用於農業灌溉和飲用水源的補充。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1年,長安鎮土地總面積126000畝,其中北部的山脈、丘陵20916畝,占全鎮總面積的16.6%,南部的平原、灘涂面積105084萬畝。稻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有鹹田3萬畝,淡田1.7萬多畝。此後,長安鎮大力開展圍海造田工程,增加了不少土地面積。據199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資料,本鎮土地總面積132943.7畝。至2002年又增加到146807.7畝,比1991年增加了20807.7畝。由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工業和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建設用地顯著增加,農業用地大量減少。2002年,農業用地55243畝,比1989年的116893.1畝減少了61650.1畝。建設用地68692.8畝,與1989年的14837.9畝相比,共增加了53854.9畝。未利用土地22871.9畝。

水資源

長安鎮的淡水資源總體不太豐富,主要由河流及水庫組成,總量總計0.83億立方米(未包括地下水)。河流主要有東寶河和東引河,水庫共有8座,其中小Ⅰ型水庫4座,小Ⅱ型水庫4座,均位於鎮的北部,總庫容3048.11萬立方米,集雨面積25.38平方公里。1997年11月以後,長安鎮工業和生活用水大部分依靠東莞市自來水公司供水,自供水量22萬噸/天,其他都是依靠市統籌供水。
長安鎮境內水系----東寶河長安鎮境內水系----東寶河

礦產資源

2015年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據已收集、掌握的資料,長安鎮內已知礦產只有斑狀花崗岩,曾開採過的礦床點3處,分別位於廈崗村的馬山、錦廈村的長連山和涌頭村的大頭山。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常住人口66.2萬,其中戶籍人口4.8萬多人。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長安鎮(東莞長安鎮)
2013年,長安鎮實現生產總值309.5億元,同比2012年(下同)增長13.2%;工業總產值990.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9%;稅收總額64.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6%;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18.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0%;各項存款餘額565.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1%。
2014年,長安鎮實現生產總值363.7億元,比2013年增長7.8%;工業總產值1166.5億元,比2013年增長17.8%;出口總額90.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5.7%;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5.4%;實際利用內資19.8億元,比2013年增長14.8%;稅收總額75.2億元,比2013年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5億元,比2013年增長8.8%。鎮、社區、小組三級集體總資產239.3億元。鎮屬集體企業廣東長安集團擁有下屬企業150多家,總資產達46億多元。
2015年,長安鎮鎮實現生產總值400.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1%,增速全市排名第一,總量全市排名第二;工業總產值1303.6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進出口總額189.96億美元,全市排名第一,比2014年增長7.6%,高出全市4.4%,其中出口90.82億美元,全市排名第二,比2014年增長1.0%,稅收總額84.5億元,比2014年增長12.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5.7億元,其中增長12.3%,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23.6億元,比2014年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8億元,比2014年增長10.8%;銀行存款679.0億元,比2014年增長16.5%

第一產業

長安的主要經濟用物有水草、甘蔗、香蕉、柑、橙、桔、黃麻、花生、荔枝及各種蔬菜。水草是長安傳統的出口商品。
截至2008年,長安鎮共投入8000多萬元,疏通河涌、加固了海堤和各大小水庫。設立了生態公益林保護區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山地全面實現綠化達標,鎮建城區綠化覆蓋率42.43%。全鎮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鹹淡水養殖,2002年水產養殖面積15075畝 ,全年水產品總產量6698噸;水果種植面積2226畝,總產量930 噸;蔬菜總產量14981噸;生豬上市量9.52萬頭;三鳥上市量17.21萬隻,全鎮農業生產總值達2.20億元。
長安鎮在馬尾水庫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並在涌頭社區建立都市1300畝都市農業生態園,於2016年建成。

第二產業

2015年,長安鎮工業總產值1303.6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其中,長安鎮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家,比2014年增加2家;專利申請73037件,授權量2570件,均居全市第一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家,總數達到49家,排全市鎮街第二位;擁有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2個;全鎮“機器換人”申報項目101個,占全市的12.1%,全鎮規上高技術製造業產值859.4億元增長15.2%。
2015年,長安鎮規上電子信息產值達到924.2億元,比2014年增長15.5%;規上機械五金模具產值175.1億元,比2014年增長6.6%。

第三產業

2015年,長安鎮鎮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89.96億美元,全市排名第一,比2014年增長7.6%。其中,出口總值90.82億美元,全市排名第二,比2014年增長1%。全年契約利用外資金額(新口徑)達1.3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新口徑)達3.33億美元。全鎮外資企業內銷金額(國稅口徑)達1024.29億元人民幣,實現翻番,比2014年增長123.4%,占企業內外銷比例突破六成。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長安是全國文明村鎮,榮獲龍獅、粵劇、幼兒基本體操、攝影、書法五個全國之鄉的稱號,成為東莞首個文化建設標兵鎮和首個圖書館之鎮,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文化建設達標社區全覆蓋,建有圖書館、長安公園、體育公園等大型文化設施;廣東省書法藝術最高獎"南雅獎"比賽永久落戶長安。2013年,成功創建成為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鎮;建成饒宗頤美術館展覽廳;長安文化學堂、道德講堂、驕子計畫、文化藝術節、全鎮運動會、文化志願大篷車進三區等文化品牌不斷提升,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參與。舞蹈《學軍》獲全國"群星獎",《小小冠軍夢》獲CCTV全國電視舞蹈大賽少兒組冠軍。
長安廣場-噴水池長安廣場-噴水池

教育事業

2002年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全市第一個廣東省教育強鎮。長安鎮每年投入教育的經費都超過1億元。
截至2015年12月,全鎮共有公民辦中國小及幼稚園85所,其中12所公辦中國小全部被評為省市一級學校,10所公辦幼稚園全部被評為省市一級幼稚園。實驗中學中考成績和辦學質量多年保持全市鎮街國中第一,每萬名戶籍人口升入大學比例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2013年,長安創建成為市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鎮,並順利通過省社區教育實驗區複評,實驗國小即將竣工;建成五金模具培訓學院,通過政校企合作,培養高級模具人才;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投資300萬元扶持發展民辦教育。

醫療衛生

長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長安鎮政府主辦的財政全額撥款的非營利性公益性事業單位和市社保局確定的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設有1箇中心門診部、2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網路覆蓋長安鎮13個社區,為全鎮66.92萬常住居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殘疾人康復指導、計畫生育指導等“六位一體”的綜合服務。截至2013年,長安鎮擁有醫療設施齊備先進的醫院5家。
截至2011年2月,長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全鎮的47萬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及約33萬非參保人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全年累計門診醫療達到12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58%,總醫療費用7169萬元,比2010年增長55%,兩項數據位居全市第一。
截至2011年2月,長安鎮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已全面搭建,2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全鎮81平方公里,13個社區,80萬人口,平均每個社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半徑約1公里,即民眾步行10到15分鐘就可以獲得社區衛生服務。

城鎮建設

截至2013年,長安鎮已建成城市中心區19平方公里,擁有一個36洞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3家五星級酒店,鎮內道路、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0多平方公里;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以上水泥、瀝青道路200多公里,13條公共汽車線路貫通鎮、村、組及各工業區;大型農貿、綜合市場16個;22萬伏變電站2座、11萬伏變電站4座,年供電量、供水量分別超過25億千瓦時和9700萬噸,電話普及率超過160%。全鎮有三星至五星級標準的酒店8家,裝置有空調設備的影劇院7家,以及文化中心、圖書館、體育中心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以蓮花山郊野公園、長安公園、長安廣場等為主體的40多個休閒景區、景點遍布鎮中心區及各村,青草、綠樹、花園處處可見--全鎮綠化覆蓋率40.2%,道路綠化率100%。
長安廣場夜景長安廣場夜景

社會管理

長安鎮推進平安長安建設,保持對各類違法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改革警務運行機制,推進治安管理格線化,不斷建設和完善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抓好各種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解決勞資糾紛、工傷賠償等信訪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積極開展出租屋、"三小"場所等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籌建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擴大社保覆蓋面,參保單位達1.4萬多家。抓好新莞人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建立了6個新莞人培訓基地。組建公共事業服務公司,對交通、飲用水、食品、燃氣等的管理。開展公交公益化改革,投入8000多萬元購置190輛LNG公汽,改善公交環境,方便民眾出行。

交通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有107國道、S358省道、廣深高速、虎崗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縱橫貫通全鎮,水路緊臨東莞市虎門港。
廣深高速公路長安出口廣深高速公路長安出口

風景名勝

長安公園
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2015年12月顯示,長安公園採用中國園林“因地制宜”的傳統造園手法,以“山色”、“湖光”為主題,分兩大景區: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第一景區有大門樓、山頂閣樓、圓亭、雙亭、組合牆亭、惜陰亭、花卉館等主要景點。
長安公園長安公園
第二景區有水榭、曲橋、碼頭等景點,臨湖而築。山頂閣樓共5層高36.5米,採用滿洲窗、天花彩繪,與大門樓風格統一。其他建築或依水而築,或掩映在山林之間。南面以大型岩石疊築成懸崖峭壁,構成瀑布流水;北面為30多畝的湖泊,以水榭、曲橋點綴其間,湖中放養數萬條錦鯉,並建有大型遊樂中心,有小遊艇等20多種水陸活動項目。園內種有200多種觀賞植物。園內還設有桌球台及鞦韆等各種健身遊樂設施。
長安廣場
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2015年12月顯示,長安廣場是一座集西方建築風格和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於一體、具有集會、演出、休閒等功能的大型文化建築。從北入口處踏上台階,一片寬闊、平展、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的空地,廣場東西兩側屹立著兩排10米高的大王椰樹及兩排細葉榕。正對面是52平方米的大螢幕電視,用於播放長安新聞等電視節目。往南走,是一座可容納兩千五百觀眾的露天劇場,劇場的外牆是一幅百多米長的浮雕。
長安廣場長安廣場
廣場四周,有春華園、夏景園、秋月園、冬靜園等四個休閒景點,亭台樓閣,小徑曲幽,紅花綠草。中心區建有音樂噴池,池中設有號稱中國第一大的巨型“風水球”,與四個小“風水球”組成“風水球”陣。夜間,五顏六色的燈光,把音樂噴泉襯托得色彩斑斕,整個廣場瀰漫著一種典雅、浪漫、和諧的氣氛。
長安鎮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大都在這裡舉行。每周六的文藝匯演,每周一到周五的舞會沙龍,以及每天晨運的人群、夜晚成群結隊的廣場舞伴,構成了風格獨特的廣場文化。
蓮花山風景區
蓮花山風景遊覽區蓮花山風景遊覽區
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2015年12月顯示,蓮花山風景遊覽區綿延18公里,占地面積3300畝。主峰海拔519.4米,是東莞內最高峰之一。山上樹木蒼翠,鳥語花香,植被天然良好,蔚為壯觀。主峰上分東、西、北三個山峰,三個山峰自然組合形成蓮花狀。
體育公園
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2015年12月顯示,體育公園,是集體育競技、健身休閒和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體育運動基地。整個公園為歐式建築風格,園林式搭配、全開放式的設計,占地面積約為18.8萬平方米。室內場館是一個可容納7000多個觀眾席的多功能體育館。由一個主館和多個附館組成。主館主要是籃球館,附館有籃球熱身館、桌球館、武術館、射擊館、新聞媒體轉播室等。室外運動場所有:10個籃球場,4個網球場、一個400米跑道11人制標準的田徑足球場、游泳中心、兒童遊樂場、健身路徑、室內檯球館和射擊館等。
體育公園體育公園
長青路帶狀公園
據長安鎮人民政府官網2015年12月顯示,長青路帶狀公園是具有觀光、購物、休閒為特色的景觀公園。總長3000米,寬23米,從S358省道至長安蓮花山腳下,接四環路口,是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富有藝術品味的綠色大道。

著名人物

李用南宋理學大師。
陳良弼:沙頭人,明代永樂舉人,曾任山東膠州科官。
陳時:沙頭人,明代進士。
李振宇:烏沙李屋人,清代進士。
文超靈:字挺和、號誠齋、涌頭人。清康熙二年 (1663年)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江南宜興知縣,為官清康 曾幕修清史館《大一統全書》。
李楊升:字春台、烏沙李屋人。18歲投效營伍,後因軍功官封顯武將軍,後署廣東陸路提督。
李月寒:號清華,錦度人。清光緒廣州提督。
梁鴻:字楚三,沙頭謹頭村人。青年時期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成功後,歷任東莞縣長,廣東省咨議員等職。
麥定唐:廈崗人。大革命時期任廈崗農會會長。畢業於廣州燕堂軍校。日軍侵華時,曾參加十九路軍抗日,1944年率部下起義,任東江縱隊新生大隊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民主聯縱隊東江第一隊第三團副團長,團長等職,解放後任廣東省政協委員。
蔡文俠:又名蔡金亮,霄邊人。青年時代參加"青年抗日大同盟",宣傳抗日活動,組織民運工作,建國後歷任新會縣副縣長,工業部長,政協副主席等職。
孫泰亨:上沙人。任香港警察高級督察時,曾為孫中山革命籌集捐款,購運軍火,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周年時,國家曾給他頒發金章,以表彰其對國民革命的貢獻。
陳萬雄:沙頭人,任香港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曾擔任《紫禁城宮殿》、《國寶》、《中國服式五千年》、《清代宮庭生活》等獲多個國際獎項畫冊的責任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