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東漢會要》
- 作者:【宋】徐天麟
- 類別:國學古籍
- 頁數:624頁
- 定價:1.6元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78年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1092 1/32
東漢會要
《東漢會要》表進於理宗寶慶二年九月(1226年)六月,時天麟任武學博士,成書在《西漢會要》後十五年。亦分十五門,但門類名稱與《西漢會要》不全相同,去學校、運歷,祥異,增文學,歷數,封建。子目共三百八十四。
《東漢會要》四庫本缺三十七、三十八兩卷,三十六、三十九卷也各缺一半。莫友芝《宋元舊本經眼錄》見過寶慶丙戌(1226年)刊本,此四卷不缺。光緒己卯(1879年)嶺南學海堂刊本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影宋本補全,後有謬廷湘跋文為之說明,此書現已不缺。此書有中華書局點校本。
記述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會要體史書。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嶺南學海堂刊本,江蘇書局本,廣雅書局重編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校點本為最佳。徐天麟,字仲祥,南宋臨江(今江西省樟樹市)人,開禧元年(1025)中進士,曾任撫州(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安府(今浙江省臨安縣)教授,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通判,署理英德府(治屬今廣東省英德縣)知府。另有《西漢會要》等著作。本書仿王溥《唐會要》體例,以南朝宋范曄撰、李賢注的《後漢書》所載典章制度為依據,劉珍等《東觀漢紀》、華嶠《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袁宏《後漢紀》、杜佑《通典》及《漢官儀》《漢雜事》《漢舊儀》等所載典章制度為補充,分為帝系、禮、樂、輿服、文學、歷數、封建、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15門,每門之下分為若干子目,如職官分太傅錄尚書事、太尉、司徒、司空等73子目,食貨分田制、租稅等11子目。凡384子目。各條史料均註明出處。有的條目後還附加評論,低兩格排列,冠以“臣天麟按”四字。本書傳本,缺卷37、卷38“方域”,卷36“刑法”下、卷39“蕃夷”上也各缺其半。光緒五年(1879)嶺南學海堂刊本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影宋本補全,今已不缺。本書取材廣泛,內容充實,能比較全面地反映東漢王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及其沿革變遷。它所引證的部分原書已散失,藉此保留了一些內容,更顯示其珍貴之處。(來源: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社會和人文科學)
典志體史書。南宋徐天麟撰。40卷。是書以范曄《後漢書》為本,旁采《東觀漢記》、華嶠《後漢書》、袁宏《後漢紀》以及《漢官儀》、《漢雜事》、《漢舊儀》、《通典》等,於東漢一代典章制度,悉加裒集詮次。體例與《西漢會要》同而分門略異,有帝系、禮、樂、輿服、文學、歷數、封建、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等15門,共384事。其中間附案語,或雜引他人議論,與《西漢會要》“不加論斷”迥異。書成於寶慶二年(1226),行世者皆據宋本傳抄。今本卷三十七、三十八全佚,卷三十六、三十九也各佚其半,清代蔣光煦曾予以校補,編為《斠補隅錄》。通行有武英殿聚珍本、《國學基本叢書》本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標點本。( 來源:宋代文化史大辭典·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