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戰士

東夷戰士

東夷戰士是QQ華夏遊戲中的職業名稱。《QQ華夏》是2007年推出的一款2.5DMMORPG網路遊戲,由網域計算機網路有限公司開發,騰訊運營。遊戲以《山海經》、《搜神記》等神話傳說為藍本,構造了一個以仙、人、魔、幽冥四界戰爭貫穿始終的新神話網遊,營造了一個中國神話故事為背景的遊戲環境,通過細膩寫實手法結合暢快的操作方式再現遠古戰場的激情與火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夷戰士
  • 簡介:華夏2中的一種職業
  • 歷史:秦戰士 
  • 地理: 秦兵馬俑
  • 體態:騎兵俑身著胡服頭戴小帽
  • 服裝分類:軍官和戰士
名稱簡介,服裝分類,軍官的服裝,士兵的服裝,職業特點,職業背景,簡介,危機,平息眾怒,職業技能,

名稱簡介

戰士 zhàn shì
1.士兵,參加作戰的人。 2.泛指參加正義鬥爭或從事正義事業的人。
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到前206年。秦始皇採納李斯尉繚等的建議,制定統一六國的戰略部署,擁有戰車千輛,騎兵萬匹,步兵百餘萬,一面利用外交攻勢粉碎六國諸侯的“合縱”,一面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以秋風掃落葉的兵勢先取韓國,接著破趙燕、滅魏楚,最後滅齊,十年之間海內為一。又乘勝北卻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兵馬俑坑,位於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1974年發掘後,頓時轟動了全球,被譽為“世界的奇蹟”,“20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俑的出現始於春秋戰國奴隸社會末期。在商周時期,奴隸主生前過著鐘鳴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後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樣的享受,於是就以大批奴隸殉葬,“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_節葬》)。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國相繼建立,殺殉喪葬的殘酷習俗也發生了變化,開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禮記_檀弓》:“為芻靈者善,為俑者不仁。”“芻靈”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屬澆鑄的偶像。漢唐時期的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包括侍從、雜役、樂舞、雜技、兵馬等,不少是現實主義的傑作,秦俑的製作尤其如此。
東夷東夷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號坑,面積11260平方米,埋藏高大的陶俑陶馬6000餘件;二號兵馬俑坑面積6000平方米,埋有大型武士俑900餘件,拉車的陶馬和騎兵的鞍馬470餘匹,木質戰車89乘;三號俑坑面積520平方米,埋有木質戰車1乘,陶馬4匹,武士俑68件。三處俑坑總面積17780平方米,計有陶俑陶馬7000餘件,戰車100餘乘。陶俑高度一般為1.80米左右,高者達2米,最矮者1.75米。古代稱身高八尺(1.81米)為彪形大漢,秦俑多數達到彪形大漢的標準。
陶馬身長2米,通首高1.72米,與真馬大小相當。這批兵馬俑塑造精巧,神情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秦軍為模特兒塑造的秦俑,形象逼真,其服飾、冠履等情況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就像見到秦軍一樣,服裝、鞋帽和髮式刻畫十分細緻真實,而且腰間的佩劍、手提的弓弩、背負的矢服和手持的戈、矛、戟等兵器都是實用的金屬武器,靷(yǐn音引)轡等駕具也是實用器物,這就為研究秦代武士服飾,提供了最具體的形象資料。從這些武士俑的服裝得知,有等級和兵種的區別,不同官階有不同的冠飾和甲衣,軍官戴冠,戰士不戴冠,騎兵和車兵的裝束不同,車兵中御手和戰士的裝束又不同;步兵中前鋒和後衛戰士的裝束亦各異。
在秦俑坑沒有發現盾和盔等防禦性裝具。秦士兵主要來自關中地區秦人及少數巴蜀人和西北少數民族。秦國男子16歲開始服兵役,到56歲免役。
騎兵俑身著胡服,頭戴小帽,一手牽拉馬韁,一手握著弓弩。《六韜》:“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g_u音構)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兵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步兵有隸屬步兵、獨立步兵、弩兵。隸屬步兵身穿鎧甲,手持弓弩或戈、矛。有的排列於車前成為戰車的前拒隊。有的尾隨於車後,成為後續隊。獨立步兵、弩兵,有的是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有的是身著鎧甲的重裝兵,輕裝者多位於前鋒,重裝者位於後陣。弩兵有立姿和跪姿兩種。
一號坑為步兵戰車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前鋒武士俑,輕裝不穿鎧甲,免盔束髮,腿扎行縢(即裹腿),手持弓弩。前鋒之後,是戰車和步兵相間排列的38路縱隊,這些武士俑都身穿鎧甲。脛縛護腿,手持矛戈或弓弩。二號坑呈曲形陣,第一小方陣軍陣前角由174件立式弩兵組成,都不穿鎧甲,陣心由160件蹲式弩兵組成,都穿鎧甲,手控弓弩,為重裝備。第二小方陣由8列戰車組成,每輛車前駕4馬、車上有甲士3人,其中一人為御手。第三小方陣為戰車、步兵、騎兵結合的縱陣,有戰車19輛,每車尾隨步兵8人,分成3路縱隊,一、三路各有戰車6輛,第三路最後一輛戰車上有將軍俑1件,是本車隊的指揮官,二路有戰車7輛,末尾殿軍由騎兵和步兵組成。第四個小方陣由6輛戰車和100多匹馬和騎兵組成長方縱陣。三號俑坑是指揮部,有戰車1輛,武士俑68件,車前駕4馬,車後立武士俑4件,其中1名御手,2名甲士,1名軍吏。北側廂房有武士俑22件,南側走廊8件、過道6件、前廳24件,後室4件、手中執殳(shū音書,護身儀衛的兵器)。

服裝分類

秦軍隊中服裝大體可分軍官和戰士兩大類:

軍官的服裝

軍官分高、中、低三級。將軍是秦昭王時開設,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為五大夫,可為將帥,再升七級為大良造,再升三級可封侯,關內侯為十九爵。二十爵為列侯,即最高爵位。將軍俑,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繫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
中級軍官俑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彩色花邊的前胸甲,腿上裹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腰際佩劍;第二種是身穿高領右衽褶服,外披帶彩色花邊的齊邊甲,腿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下級軍吏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頭戴長冠,腿扎行縢或護腿,足穿淺履,一手按劍,一手持長兵器,另也有少數下級軍吏俑不穿鎧甲,屬於輕裝。

士兵的服裝

輕裝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裝步兵俑服裝有三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腿扎行縢,足穿淺履或短靴,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第二種的服裝與第一種略同,但頭戴赤缽頭,腿縛護腿,足穿淺履;第二種服裝與第三種相同,但在腦後縮板狀扁形髮髻,不戴赤缽頭。戰車上甲士服裝與重裝步兵俑的第二種服裝相同。騎兵戰士身穿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足穿高口平頭履,頭戴弁(圓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牽拉馬韁。戰車上御手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雙肩無披膊(即臂甲)的鎧甲,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第二種的服裝是甲衣的特別製作,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聯,對身體防護極嚴。
秦軍服裝甲衣是依兵種作戰時運動的實用性能而配備的,並用冠飾形式和甲衣色彩區分官兵地位。
將軍魚鱗甲,周緣鑲用矩紋錦製作的寬邊,甲片赭色,甲釘朱紅色,連甲帶紅色,甲衣肩頂部分以米黃色作襯底,周圍繡有花紋。兩朵藍色小花烘托著彩帶扎的花結。官吏戴冠,士兵不戴冠。高級官吏戴鶡冠,穿彩色金屬製作的魚鱗甲,中級官吏戴雙版長冠,穿帶彩色花邊的前胸甲或齊邊甲,低級官吏戴單版長冠,其甲衣不繪彩,甲片較戰士甲衣的甲片小而數量多。一般戰士的甲衣甲片大,數量少。《戰國策_韓策》說秦軍打仗時不戴頭盔,非常驍勇。六國軍隊打仗要披甲戴盔,但不能與秦軍匹敵。
古代鎧甲經過了從單片到多片,從皮革到金屬的發展過程,秦始皇時代還大量使用皮甲,以一排排長方形皮甲片編綴而成,《考工記》:“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s_音寺)甲六屬,合甲五屬。”合甲即用兩種獸皮做成的雙層鎧甲,古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兕甲壽200年,合甲壽300年。”“犀兕鮫,鞈(合)如金石。”秦俑甲均為革甲,有三種類型:一型甲衣,衣長64厘米,由披膊和身甲組成,甲片較大,四周不鑲金屬邊緣,頸下、肩部、腰部的甲片由連甲帶連線,便於抬頭、彎腰、舉臂各動作。甲片赭色,連甲帶朱紅色。二型甲衣長64厘米,胸、背、肩部無甲片,周邊以革帶鑲邊,甲片赭色,連甲帶朱紅色。三型甲衣只在胸、腹有甲片,甲片周圍用革作一寬邊,肩、背無甲片,背後用斜十字帶固定束身,腹部有連甲帶,甲片赭色,連甲帶朱紅色。這些甲衣的前後下襟,形狀有半圓、齊邊、尖圓三種。甲衣上下開合位置,有的在胸前右上角用絛繫結,有的在胸前左、右兩上角用絛繫結,甲片上均有甲丁,多者六枚,少者兩枚。甲片編綴法有縱編橫編,縱編: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則是下片壓上片,以適應軀體彎曲時的動作規律。橫編:自中間向兩邊編排,前片壓後片,臂甲多用此法。
戰國時燕地人們都會制甲,燕國鐵甲製造精良,各國競相仿效,但秦軍帶甲百萬,注重進取,採用急疾捷先的戰術,而革甲重量輕,製造易,消耗體力小,穿著攜帶方便,符合進攻實戰需要,故大量採用革甲而不用鐵甲。同時為了壯觀軍威,秦軍所穿衣甲色彩十分鮮明,秦俑出土時,色彩原很鮮艷,尤以三號秦俑坑陶俑的色彩保持較好,褐色鎧甲,配朱紅絡組和甲扣,下露朱紅、玫紅、粉紅、紫紅或石綠、寶藍等色戰袍袍面、袍里、行縢等。軟領色彩也有石綠、紫紅、朱紅、粉紫、寶藍、玫紅、粉白等,領的色彩大多與袖口的色彩相對應,袖口是用這些顏色的絲絛鑲邊的。這就是“偏諸緣”《後漢書_輿服志》記載,戰國時,各諸侯國競修奇麗之服以相夸上,“秦並天下,攪其輿服,上選以供御,其次以賜百官。”《二儀實錄》說秦始皇制五彩夾纈羅裙以賜官僚百官母妻,秦時只是朝賀和祭祀時穿黑色禮服,祭泰山封禪穿白。所以不能簡單化地把“秦尚黑”理解為什麼服裝都是黑的。

職業特點

在多年的狩獵生活中,東夷族對武器的使用技巧益發嫻熟,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強健體魄,東夷族擁有了整個有情世間最為強大的戰鬥力。
東夷戰士熟悉各種近戰武器的使用,並配備了最為堅固的鎧甲、盾牌。同時,經年的戰鬥還讓他們掌握了靈活的戰術技巧,一個敏銳的東夷戰士可以在戰鬥中不斷的切換防禦、攻擊姿態,以達到自己盾與矛的角色轉換。
戰士,戰場永遠的主宰;戰鬥永遠的核心。

職業背景

簡介

東夷族,源自古夷族,主要分布在大陸的東部。他們逐水而居,以漁獵為生,常年下來練就了強健的體魄。他們遵奉自然神力和祖先神靈,族內擁有最高權威的是“巫老”,由巫老主持儀式與自然和祖先神靈交流,並通過特定的卜卦和儀式,來確認族長的歸屬,但是他卻不能幹預除了祭祀以外的具體事宜。
 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了三千年後,一次異變使古夷族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天清晨,人們驚奇地發現天空中居然出現了十個太陽……其時的巫老莫離祭祀天地祖先後告訴族長后羿,上天命令后羿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對莫離深信不疑的后羿用特地打造出的射天弓、落日箭,花費了九年的時間,從東到西踏遍整個大陸,追逐中將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了下來。
東夷戰士東夷戰士

危機

后羿射日,在為古夷族贏得了短暫的聲望後,便讓他們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天帝的授意下,太陽再也沒有升起過,大地從酷熱中一下子掉進了嚴寒,雪山居然也出現在了中原。包括華夏族和神農族在內的眾多部族,對古夷族的不滿乃至怨恨日漸強烈。更有甚者,一個自稱祝融的異族之人,居然跑到古夷族來鬧事。聲稱后羿射日之時,一根金烏的羽毛掉落下來,把他們部族的領地砸成了一個深坑,變成了一片火海,族人也死傷殆盡。祝融的種種無理舉動終於激怒后羿,盛怒之下后羿打跑了祝融,但村子也被祝融的烈火燒的七零八落……

平息眾怒

為平息眾怒,后羿離開了大陸,而祭司莫離則舉火自焚,后羿與莫離的舉動終於換回了太陽的重新升起,可是古夷族仍然被其他部族所歧視。為了不再受歧視排斥,部分古夷族人遠離中原,定居在蠻荒之地。剩下的古夷族人在繼任的族長夷陽,和巫老百暮的帶領下,頑強地生活下來。
可是好景不長,華夏族因為原來的居所已無法生存,而被迫向東遷徙,與古夷族不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兩族生活方式的不同,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宿怨,終於爆發了戰爭。古夷族戰敗,夷陽為了不至於遭受滅族之禍,不得已帶領族人離開中原,一直走到了東北的濟東半島才安定下來。自此,古夷族被稱為東夷族。

職業技能

名稱
等級
描述
寒光斬
天生
舉刀狂砍,帶起一片寒光
破碎訣
4
刀鋒掠過,予敵重創
地裂斬
11
攻敵下盤,令其舉步維艱
虎嘯龍吟
17
怒吼聲中,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至
羞辱
34
對敵百般羞辱,使其暴怒
狂掃八方
38
手執利刃橫掃千軍,擋者披靡
雷霆震擊
100
發出雷霆一擊,振盪八方
分身斬
100
幻化出多個分身,將群敵斬殺
疾風斬
24
瞬間爆發出驚人的速度,近身肉搏
奔雷
46
氣勢如虹宛如奔雷,足以震懾敵膽
決滅斬
54
據說是東夷族高深武技,能致敵於死地
驚天一擊
62
一旦使出,擋無可擋避無可避,可謂驚天動地
戰意滔天
70
胸中湧起無窮戰意,捨命相搏以攻對攻
盾壁如山
30
將盾牌運用的出神入化,堅如磐石
叫陣
42
以一己之力向敵人叫陣而面不改色
金鐘御體
50
據說是東夷族的保命絕學,可使人逢凶化吉
逆血搏殺
66
瀕死反擊,威力之大無人能敵
劫殺
58
趁敵傷病之機痛下殺手,決不留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