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籛(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編制,

發展歷史

第3路軍於1939年5月組成,轄第3、第6、第9、第11軍,總指揮李兆麟,政治委員馮仲雲。1936年4月,日軍推行“三年治安肅正計畫”,對抗日聯軍進行大規模“討伐”。抗日聯軍各軍在反“討伐”作戰中,密切協同,更加廣泛地開展游擊戰。第3軍為打破日軍對松花江兩岸的“討伐”和開闢新的游擊區,主力由湯原地區出發,西征至海倫地區,另一部北進至嘉蔭地區。歷時半年多,轉戰數千里,戰鬥百餘次,在襲擊林口、攻克佛山(今嘉蔭)縣城和海倫縣冰子等戰鬥中,斃傷俘日偽軍1100餘人。
1937年春,第4、第5、第8軍和第3、第9軍一部協同作戰,打進依蘭縣城,斃傷日偽軍200餘人。第6軍攻克湯原縣城。抗日聯軍各軍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討伐”,擴大了政治影響。“七七”事變後,抗日聯軍緊密依靠民眾,主動出擊,積極打擊日偽軍,掀起了抗日鬥爭的新高潮。活動於松花江下游、小興安嶺和黑嫩平原的第3、第6、第9、第11軍,到處打擊日偽軍,作戰420餘次,斃傷日偽軍7600餘人。抗日聯軍各軍活動於70餘縣的廣大地區,打擊與鉗制了日偽軍幾十萬人,積極配合了全國的抗戰。
1938年下半年,日軍為鞏固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略基地,將其兵力增至8個師團,對抗日聯軍加緊進行軍事“討伐”、政治誘降和經濟封鎖,並採取增建“集團部落”,推行“保甲連座法”等手段,隔離抗日聯軍與民眾的聯繫,竭力破壞抗日聯軍的生存條件。謝文東李華堂、鄭魯岩等在此期間相繼叛變。抗日聯軍在鬥爭極端殘酷、處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堅持戰鬥。
同年夏,第3、第6、第9、第11軍從湯原、蘿北、綏濱地區陸續遠征,先後到達海倫、德都地區,攻克訥河縣城和克山縣北興鎮,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並在德都縣朝陽山一帶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9年10月,日偽軍進行“大討伐”。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繼續堅持鬥爭。由於鬥爭形勢日益惡化,各路軍減員較多,1940年初,吉東、北滿省委領導決定將各軍縮編為支隊。第3路軍隨即改編為第3、第6、第9、第12支隊,繼續活動於黑嫩平原20餘縣,在攻占克山縣城後,又相繼攻克肇州縣豐樂鎮和肇源等縣城,使日偽軍甚為震驚。
1940年,日軍增至11個師團,對抗日聯軍進行更殘酷的“討伐”,形勢愈加嚴重。同年底,中共吉東、北滿、南滿省委討論統一領導和抗日聯軍的統一指揮問題,確定了保存實力,培養幹部,堅持鬥爭的方針。此時,第1、第2路軍大部轉移至蘇聯境內,成立南、北野營,進行整訓;一部分在遼寧、吉林東部邊境地區和完達山區堅持鬥爭。第3路軍繼續在黑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地區開展游擊活動,1941年攻克甘南縣寶山鎮、慶安縣大羅鎮。1942年2月,趙尚志在攻打鶴崗梧桐河偽警察分所時犧牲,隨後部隊大部轉移至蘇中邊境。同年秋,南、北野營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旅長周保中,政治委員李兆麟,下屬4個教導營和1個通信營,繼續進行軍政整訓。另組成十幾個小分隊,在東北境內偵察情況,襲擊日偽軍,開展民眾工作,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

編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1939年5月組成)
總指揮:張壽籛(李兆麟
政治委員:馮仲雲
總參謀長:許亨植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1937年冬季,日軍加強了對東北抗聯的圍剿,在反圍剿戰鬥中第3軍損失嚴重,根據中共北滿省委的指示,第3軍在1938年進行了整編,全軍編為4個師,當時趙尚志去蘇聯匯報工作未歸,李兆麟以東北抗聯北滿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領導第3軍的工作,代行軍長職務,軍政治部主任由金策擔任。1師代師長、政治部主任周庶范,2師師長蘭志淵,政治部主任吳景才,3師師長李熙山,政治部主任常有均,4師師長陸希田,政治部主任侯啟剛。由於東北抗日聯軍成立初期有的部隊不設政委,政治部主任實際是部隊的政治主官。1939年5月30日抗聯第3路軍成立,第3軍編入第3路軍。1940年3月第3軍改編抗聯第3路軍3支隊,第3軍番號取消。抗聯第3軍是抗聯的主力部隊,湧現了趙一曼(2團政治部主任)、趙尚志李兆麟等民族英雄。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1936年11月26日,6軍軍長夏雲傑在戰鬥中犧牲,戴鴻賓任代理軍長。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戴鴻賓為東北抗聯第6軍軍長。並將6軍原有的7個團擴編為5個師。1師師長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2師師長張傳福,政治部主任張興德,參謀長韓鐵漢。3師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周雲峰,繼任王明貴。4師師長戴鴻賓(兼),政治部主任吳玉光。5師師長劉振聲,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參謀長邱金海。1939年5月,6軍編入編入抗聯第3路軍。1940年4月,抗聯縮編,路軍以下設支隊,6軍的番號取消,部隊分別編入抗聯第3、6、9和12支隊。
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1937年1月李華堂支隊根據北滿抗聯總司令部的命令,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軍長李華堂,參謀長李向陽。下轄3個師。1師師長郭成,2師師長王振祥,3師師長張學中。兵力800餘人。中共北滿省委以北滿抗聯總司令部的名義向9軍派遣共產黨員幹部李熙山、郭鐵堅王克仁擔任政治主官。李熙山任軍政治部主任,郭鐵堅任1師政治部主任,王克仁任2師政治部主任。9軍成立後,在林口、通北、依蘭一帶打擊日偽軍。1937年2月,9軍與抗聯3、6、8軍聯合作戰,攻打依蘭縣城。同年6月參加林口縣刁翎伏擊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9軍也損失嚴重。1938年5月,2師師長王振祥叛變,郭鐵堅任2師師長,後又任命洪喜波為軍參謀長。部隊轉向富錦、寶清一帶開展抗日活動。1939年2月,李華堂在與日軍作戰中負傷,轉入抗聯密營中養傷。1939年5月,9軍編入抗聯第3路軍。同年7月,李華堂在日軍圍剿和利誘下帶領30名官兵投降。1940年2月,9軍2師師長郭鐵堅率部編入抗聯第3路軍9支隊,抗聯第9軍番號取消。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1937年11月,在東北抗日聯軍北滿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的幫助下,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在富錦縣二區成立。軍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國。11軍下轄1個師,師長李景蔭。11軍有1500多人,在富錦、樺川、依蘭和同江一帶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1939年5月30日,11軍編入抗聯第3路軍建制。1940年4月,第3路軍取消軍一級建制,11軍分別編入抗聯第3路軍3支隊和9支隊,11軍番號取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