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鐵堅
- 別名:原名郭成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吉林省依蘭縣
- 出生日期:1911年4月
- 逝世日期:1939年5月
- 職業:軍人
郭鐵堅,主要經歷,立志救國,參加共產黨,投筆從戎,血灑疆場,
郭鐵堅
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家鄉刁翎鎮中共支部書記。曾動員組織數10名青年參加抗日隊伍。同年8月,率兩名中共黨員智取大通溝偽大排隊,帶著繳獲的9支槍和20多人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任一團游擊連連長。9月,率部伏擊偽軍運輸船,繳獲敵全部軍需品和19支步槍。
1936年春, 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一團游擊連指導員。5月,調軍部任科長。
1938年1月,任九軍一師政治部主任兼軍部訓練班教官。同年8月,任九軍二師師長。率部從依東經鐵力、綏稜,衝破敵軍圍堵,於10月到達海倫。因作戰勇敢,常被戰士戲稱為“鐵鍋(郭)”。聞言笑答:“別看鍋破,鐵可是堅的呢!”“鐵堅”之名因此傳開。
主要經歷
郭鐵堅政治覺悟高,軍事才幹出眾,指揮作戰智勇雙全,被戰友們稱譽為“趙尚志”式的抗日將領。
立志救國
郭鐵堅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中。十三歲時,父母和兄長們見他聰明伶俐,酷愛學習,決定全家人節衣縮食供他讀書,希望他將來識文斷字有出息,改變全家人的窮苦命運。這樣他被送到刁翎國小讀書。
1930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考入依蘭縣立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全國掀起抗日救國的民眾運動。依蘭縣中學裡聚集了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其中有些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在愛國青年學生和教師中積極宣傳抗日救國運動。這種環境對郭鐵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民眾運動之中,思想迅速成熟、深刻起來。
1933年,郭鐵堅中學畢業。幾年來目睹日本侵略軍鐵蹄橫行,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的賣國政策,東北軍敗退關內,祖國大好河山淪陷敵手,三千萬東北同胞變成亡國奴,他心中無比悲憤。然而,東北各地義勇軍奮起抗日,廣大民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又使他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他決心致力於抗日救國光復東北的偉大事業,為三千萬東北同胞的解放,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認為中國因落後而挨打,從自己所處的現實情況看,從事抗日救國活動首先應從教育入手,開發民智,啟迪人心,做好思想宣傳工作。於是他毅然返回家鄉大通溝,組織創辦了一所鄉村國小校。他自任教師,把屯裡農家子弟召集到學校上學讀書。他向孩子們講授科學文化知識,教唱“九"一八事變”、“反日大同盟”等抗日歌謠、歌曲。在把自己的文化知識、政治思想灌輸給學生們的同時,他還通過家訪,拜見親友等方式向學生家長和屯裡的青年們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把自己在縣城裡的所見所聞講給這些純樸的鄉里人聽,從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漢奸賣國賊的卑鄙嘴臉,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
參加共產黨
1935年初,中共黨員金京石受組織派遣來到刁翎地區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建立反日救國會。金京石注意到郭鐵堅的抗日救國活動,主動與郭鐵堅接觸。兩人經常秘密談論國家時局,東北各派抗日武裝的活動和力量消長。共同的志向使兩人很快結成好朋友。通過和金京石交往,郭鐵堅懂得了馬占山、李杜等愛國將領領導的抗日軍隊之所以很快失敗,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依靠廣大民眾。要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只有將廣大民眾充分發動起來,武裝起來才能成功。而在中國代表社會各階級集團利益的所有黨派中,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因此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將廣大人民民眾充分發動、組織和武裝起來,帶領廣大人民民眾打敗日本侵略者。金京石講述的道理使郭鐵堅耳目一新,思想不斷升華。他通過與金京石講述的道理使郭鐵堅耳目一新,思想不斷升華。他通過與金京石交流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及其理論、主張了解得越來越多,對中國社會現狀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了解得越來越多。隨著思想覺悟的迅速提高,他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祖國的獨立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經金京石介紹,五月份郭鐵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不久,郭鐵堅受組織派遣去刁翎開展抗日鬥爭,擔任刁翎黨支部書記。在刁翎,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秘密開展抗日救國工作。白天他在學校當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有機會就向學生們炕上聊天,給鄉親們講述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不當亡國奴的道理。他還利用各種機會蒐集日偽軍情報,及時傳遞給抗日部隊。他發動組織愛國青年學生參軍參戰,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裡,他先後將五、六十名男女學生送入抗日隊伍,奔赴抗日游擊戰場。在郭鐵堅的領導下,刁翎的民眾抗日救國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投筆從戎
1935年9月,以東北抗日同盟軍為主的抗日聯合部隊攻克南刁翎。在這次戰鬥勝利的鼓舞下,郭鐵堅決心投筆從戎也組織一支抗日武裝,直接在戰場上消滅敵人。他與兩名中共地下黨員商量後,決定智取大通溝屯的日偽地方武裝大排隊,奪取敵人的武器武裝自己。大通溝屯是郭鐵堅的家鄉,那裡的一切情況他最熟悉。他曾是屯子裡最有文化的人,辦學校當老師遠近聞名,享有很高的聲譽。大排隊里的隊員都是和他一起從小長大的農民子弟,萬萬想不到他會造反襲擊大排隊。憑著這些有利條件,他們順利地與大排隊人員打上交道摸清大排隊的活動規律。一天傍晚,自衛團長和幾名隊員正在吃飯,郭鐵堅等三人藉故有事進屋來,雙方熱情地打過招呼後,坐下閒聊。乘對方不備,郭鐵堅等人迅速奪過槍枝,弄得自衛團長等人開始還以為是開玩笑,搞惡作劇,待明白過來後個個目瞪口呆,張口結舌。郭鐵堅等三人繳獲九支大槍,一支手槍和一批彈藥。郭鐵堅把大排隊員們集合起來對他們進行愛國教育。經過教育使他們理解了抗日救國的大道理,當場有六人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其他幾名隊員因家中都有具體困難,不能參加游擊隊,但都表示從此不再當大排隊員為日寇效勞。當天夜裡,郭鐵堅在父老鄉親中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動員屯裡的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第三天他帶領一支由二十多人組成的抗日游擊隊離開家鄉大通溝屯投奔抗日武裝隊伍。這支游擊隊被編為東北反日軍聯合總指揮部所屬的游擊連,全連六、七十人,姜德生任連長,郭鐵堅任指導員,根據總指揮部指示與三軍一師一團三連配合行動。不久游擊連劃歸三軍一師一團領導,郭鐵堅任連長。
郭鐵堅率領游擊連在牡丹江下游的五道河子一帶開展游擊戰。九月末,獲悉將有偽軍給養船隊通過。游擊連設下埋伏準備殲敵奪船。夜晚,偽軍給養隊駛進包圍圈,郭鐵堅指揮戰士們發起猛烈攻擊。押船的敵人慌作一團,手忙腳亂的掉轉船頭準備往回逃。郭鐵堅不給敵人喘息時間,指揮部隊猛打船隊的前隊和後尾,使敵人船隊在江上聚集一處,互相堵塞,無法航行。僅半個小時押船偽兵全部被殲。游擊連繳獲敵人全部槍枝和給養。船上裝載的偽軍軍服使游擊連和抗日同盟軍四軍二團解決了冬季服裝問題。
同年冬,郭鐵堅率領游擊連同四軍二團從大百順向徐家屯進發,黎明時分在徐家屯南溝一帶與偽軍大隊遭遇。抗聯部隊立即投入戰鬥,剛一交鋒,敵方機槍突然停止射擊,原來敵軍官在望遠鏡中發現對方也身著偽軍裝束,弄不清是敵是友。郭鐵堅趁敵人一時猶豫之機,帶領部隊迅速撤離,甩掉尾追的敵人,安全轉移到小鍋盔山密營中。這件事使郭鐵堅受到啟發,此後他帶領部隊多次利用敵人的軍裝為掩護,造成敵人的誤會,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給敵人以很大打擊。
1936年7月,為使抗聯九軍更加充實健全,經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趙尚志同意,聯合總指揮部將郭鐵堅游擊連劃歸抗聯九軍領導。郭鐵堅任連指導員,九月,又調到九軍軍部任科長,主要從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為提高九軍戰士的政治和文化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1月,抗聯九軍整編時,郭鐵堅任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兼任九軍訓練班教官。此時期,郭鐵堅把自己的哥哥、弟弟和愛人全部動員出來參加抗日鬥爭。他還再次到刁翎學校帶出三十多名學生上山抗日。為了作戰方便他和愛人李淑珍(任九軍被服廠廠長)把孩子寄養在依蘭鎮一位老鄉家,不幸後來被日軍查出慘殺了。他的小弟弟郭成章是九軍一師騎兵師部偵察科長,也在西征時犧牲於湯原縣。他的老母死於兵荒馬亂之中,老父領著兩個孫子(郭鐵堅哥哥之子)逃難匿居於林口馬鹿溝里。郭鐵堅全家把一切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血灑疆場
1938年5月,九軍重新整編二師,任命郭鐵堅為二師師長。六月下旬,按照中共北滿省委關於三、六、九軍進行西北遠征,跳出敵人包圍圈,向敵人統治薄弱、尚未建立“集團部落”的小興安嶺西部山區和松嫩平原轉移的決定,郭鐵堅率二師四團、五團百餘人與三軍常有鈞部向西北遠征,部隊從依蘭縣東部渡過松花江,一同向海倫遠征。
遠征部隊到達慶城九道崗時,遭到敵人包圍,激戰中九軍五團胡金福團長負傷被俘。突圍後郭鐵堅與三軍常有鈞部失去聯繫。九軍四團王團長帶所部與三軍一起衝出重圍。在殘酷的戰鬥面前王團長動搖了,他藉口不屬三軍系統,要單獨行動,以搞給養為名離開三軍。後來脫離革命隊伍,當了土匪。王團長拐帶走的四十餘人,後來有十餘人重新歸隊。郭鐵堅率領五十餘人為避開敵人的襲擊,日夜在山林中穿行。叢林裡鐵鏽色積水泡爛了腳,蚊叮蟲咬血透衣衫,暑氣蒸熏汗流浹背,呼吸艱難,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戰士們有的相互攙扶著,有的拄著槍跟隊行軍堅持西征。
部隊到達綏稜縣張家灣河時,夏雨連綿河水猛漲,無法繼續前進,四周又有大量敵人,部隊只好睏守山中。給養用完了挖野菜野果充機。長途行軍作戰的疲勞又加上十多天斷糧飢餓,郭鐵堅、王副官和一些戰士得了傷寒病。面對這極端嚴重的情況,郭鐵堅心急如焚,但是他臉上不露一絲焦急的神色。他用鋼鐵一樣的意志抵抗著傷寒病的折磨,頑強地挺起身軀,一面慰問激勵戰士們增強勝利信心,一面設法與民眾聯繫,搞給養。
九月,河水落後,他拖著病體涉水過河,到附近村屯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揭露日偽反動政權的兇殘暴行,進述抗聯戰士的目前困境,獲得了民眾的同情和支持。村裡有一位姓張的大嫂,丈夫過世,她一人帶兩個孩子靠在山邊種的兩垧苞米維持生活。聽了郭鐵堅講的情況後,她十分同情抗聯戰士,主動讓戰士們宿營在她家苞米地里,地里的苞米儘管戰士們食用。在她的串聯下鄉親們紛紛給抗聯部隊送來糧食、膠鞋和衣物,使抗聯戰士們終於渡過難關。
十月,郭鐵堅重整隊伍繼續西進,十一月經四海店到達海倫縣八道林子原三軍六師開闢的後方基地,與王明貴率領的第六軍一部會合。年底,九軍二師五團、六軍十九團、十一軍九團、三軍機槍排共八十餘人,合編為第四支隊,支隊長雷炎、政委郭鐵堅。
1939年2月中旬,第四支隊八十餘人在海倫與望奎縣交界處的李洛琢屯與日偽軍展開激戰。敵人聚集了海倫、望奎、綏稜、慶安、綏化五縣的日偽軍、警察和自衛團千餘人的兵力,包圍了李洛琢屯。抗聯九軍在屯南、十一軍在屯北,東面由九軍與十一軍兼顧。兩挺機槍各管兩面,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李洛琢屯東面靠近克因河地勢較低,其餘三面皆為漫崗,屯子座落在低洼處。四支隊的各軍在屯子裡憑藉房屋、柴垛、牆壁為掩護,打擊暴露於光禿禿漫崗上的敵人。靠有利的地勢條件,當地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和抗聯戰士的英勇頑強,四支隊與十餘倍於已的強敵堅持戰鬥八個多小時。黃昏時分日軍從屯西突破進來,抗聯四支隊立刻向東突圍,支隊長雷炎在突圍時英勇犧牲,郭鐵堅政委率隊衝出包圍返回綏稜東山里。此戰四支隊指戰員犧牲八名,負傷十餘名,被俘一名,敵人傷亡一百餘人。
1939年5月末,以原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為基礎,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原九軍第二師五團郭鐵堅部分編入九支隊所屬的二十五、二十六兩個大隊。支隊長陳紹賓、參謀長郭鐵堅。一九四一年八月初,為了保存抗聯有生力量,開闢新的游擊區,建立新的根據地,郭鐵堅率抗聯第九支隊二十六大隊從訥河向嫩江遠征,當部隊經過嫩江西岸與訥河交界的郭泥河屯時,與大批日偽軍遭遇,陷入重圍,在敵我雙方爭奪制高點的激戰中,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三十歲。
郭鐵堅所領導的二師是抗聯九軍中唯一堅持到最後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在九軍軍長李華堂於一九三九年七月投降日軍後,他擔起了團結和組織原九軍中堅決抗日到底的戰友們的重任,忠實地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團結擴大抗日統一戰線作了極大的努力,從而使九軍二師能夠一直堅持戰鬥到最後,成為東北抗聯中的一支英雄隊伍。九軍二師中的不少戰士不僅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以戰鬥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