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漢代樂府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光》是漢代的一首樂府詩,屬《相和歌辭》。此詩主要寫的是漢朝出征南越的士兵對道路艱險、早起行軍的怨憤之情,反映了當時軍人的厭戰情緒。全詩語調沉重悲涼,簡樸明晰的口語本色,具有民歌曉暢而又含蓄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光
  • 出處:《樂府詩集
  • 作者:無名氏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品體裁:樂府詩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東光
東光乎,倉梧何不乎?
蒼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
諸軍遊蕩子,早行多悲傷。

版本二

東光
東光平,倉梧何不平?
蒼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
諸軍遊蕩子,早行多悲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東光:東方亮了。“光”用如動詞。詩題是以篇首二字為名,這是漢樂府的常例。
⑵乎:一作“平”。
⑶倉梧:地名,一般寫作“蒼梧”,在今廣西梧州。不:即古“否”字。乎:一作“平”。此句“不”後承上省略“光”字。
⑷腐粟:指在倉庫里腐爛了的糧食倉有腐粟,就是說糧食多得吃不完。
⑸諸軍:指當時征南越的漢軍二十多萬人。漢軍兵分四路,自湘、贛、黔、桂分道出擊。其中一路取道蒼梧。
⑹遊蕩子:離家遠遊的人稱“遊子”或“盪子”。當時征越軍隊的半數,是“赦天下囚”的“罪人”,任官方驅遣,故言“遊蕩子”。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東方明亮了罷,蒼梧為什麼還不亮?
蒼梧糧多多腐爛,不會增加漢軍糧。
被遣諸軍“遊蕩子”,霧晨早行多悲傷。

創作背景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據有今廣東一帶的南越國相呂嘉作亂,殺害國王、太后及漢朝使者。漢武帝派路博德楊仆等人率兵從今湖南、江西等地出兵討伐,又派南越降人甲為下瀨將軍,帶領罪犯組成的軍隊進攻蒼梧(今廣西梧州)。梧州地方潮濕,多瘴氣,出徵士兵多有不滿。朱乾《樂府正義》卷五:“漢武以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擊南越,下瀨將軍甲下倉梧,於時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擊越,至以酎金奪爵者百有六人。卜式上書請往,爵關內侯,而天下莫應,則其時之民之不欲可知也。雖有九郡之置,而孤人之子,寡人之妻,窮兵遠方,籍此無用之地,亦獨何哉!此詩所謂倉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也。”
漢武帝前期外開疆域,內興功利,轟轟烈烈地折騰了幾十年,搞得“天下虛耗,人復相食”(《漢書·食貨志上》)。元鼎五年(前112年)是武帝在位的第三十個年頭,正在“武皇開邊意未已”的興頭上。不過這次征越倒不是“侵略戰爭”。據《漢書·武帝紀》,是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后”,而且此前“粵(南越)欲與漢用船戰逐”,武帝也造作戰船,做了準備。南越內部政變,禍及漢使,自是武帝大肆進擊的機會。但六年前第三次大擊匈奴,損失嚴重;元鼎三年(前114年)山東又遭災“方二三千里”。發兵南越的同時還西擊侵邊的羌人。臣民疲於軍役,武帝以關內侯的高爵和重賞,也刺激不了臣子的熱情。至於被迫上前線的戰士和犯人,怨苦就更大了。這首詩就是這種怨憤之情的反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詩即反映了當時軍人的厭戰情緒。詩的主旨在中間兩句,意思是說:“儘管蒼梧有吃不盡的糧,對於諸軍是毫無用處的。因為蒼梧這么遠,道路這么艱難,誰知道能不能順利到達呢?”(余冠英《樂府詩選》)所謂“無益諸軍糧”,話雖說得溫和,對於這次戰爭的不滿和怨恨還是看得出的,因為把這種情緒轉移到“早行多悲傷”了。南方卑濕之地,又正值夏秋之交,炎夏未盡,濕熱難耐。早晨行軍,瘴濃霧重,不見日光,必然沒有不以為苦的,因此情緒非常悲傷。這“多悲傷”,不僅包括“早行”,顯然含這次“無益諸軍糧”的征南越在內,要不然,不必受這番折磨。何況他們又都是那多事年月每被驅遣的不幸者。這首詩起首兩句就含有悲傷語氣,與末二句前呼後應,合起來使中間的主意愈加顯明。此詩語調沉重悲涼,簡樸明晰的口語本色,具有民歌曉暢而又含蓄的特色。無多幾句,把史書簡略的記載,以悲傷的哀唱留下了歷史深沉的嘆息。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譚元春《古詩歸》:不必多,不必深,氣自幽涼。
明末清初朱嘉征《樂府廣序》:只一語(按,指末句)點意,悲涼在目。
清代朱乾《樂府正義》:“東光”者,東方明也。梁簡文詩:“雞鳴天尚早,東烏定未光。”言東方明乎?而倉梧何不明乎?蓋早行觸瘴,朝不見日,故接雲“早行多悲傷”。明趙宗德《浮金亭》詩:“瘴雲不雨煙濛溟。”《寰宇記》云:“民多架木為巢,以避瘴氣”,是其證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