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江東洲渚中部東側
- 面積:400畝
- 人口:1600人(2016年)
- 人均收入:4000元
歷史沿革
東洲村向來崇文重教辦學歷史悠長,何氏先創村,清朝後期,便在村的北端開設書齋,(私塾)招生授課。民國時期開辦國小。
初時,國小低級部學生在本村祠堂就讀,高級部的學生到井美村就讀。1950年後,本村辦完全國小,三吳、仙坪田、,溪頭洲等村的學生都到東洲國小讀書。
1968年
東洲村不算僑鄉,但有村民旅居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還有些旅居香港、澳門等地。僑親們,自強不息,歷盡艱苦。大多數業有所成。村民張俊告民國時期因生活所迫,到泰國謀生,經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發了財。他不忘父老鄉親,先後捐資人民幣110萬元建東光國小。該校占地面積七畝多,教學設施配套較齊全。1990以來,張俊告還捐資90萬元人民幣修村道,修祠宇,此外,還捐贈人民幣10萬元,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鄉親們都交口稱讚。旅居香港的村民林步光,喜歡書法,擅長用破布書寫大字。
清末至民國時期
東洲村旱園作物有甘蔗、竹筍、香椒、韮菜及其它蔬菜,多銷往汕頭、潮洲、澄海東里等地。飼養業上,善於養大豬。手藝最突出是刺繡,刺繡曾是村裡的主要收入。全村主要工副業還有機繡、醃製冬萊和打石。1955年,組織10人到塔山開採石料,至1956年發展到6個作業組,60多人,年收入8000多元,至1985年,外出打石人數增至280多人,年收入21萬元。1954年村民開始醃製冬菜,最盛時期的1957年和1958年,全村七成以上的農戶都搞冬菜醃製業。
地名由來
新中國成立後,村民生活不斷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走上富裕之路。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20世紀50年代以來,村里出了幾位較有作為的人物。村民余義雄、余義新、余潮明先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余義雄現為師級幹部,曾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勇赴抗美援朝戰爭前線作戰;參加我國早期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余義新曾經與企圖反攻大陸的美蔣特務進行過生死博斗,為保衛國立下戰功,轉業後曾任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副主任。余潮明從部隊轉業到廣洲黃埔港,從事遠洋運輸工作,定居深圳市,他先後捐資20萬元,為家鄉辦水改工程,築混凝土村道和建骨灰堂等福利事業,深受村民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