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以後,日本進入經濟穩定成長時期。近十年來,東京曾多次編制規劃方案,其中包括1982年制定的《東京都長期規劃》。規劃認為東京的城市改造和建設,僅靠東京都行政區內的規劃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通過提高國內廣大地域的產業、經濟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妥善解決東京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京規劃
- 外文名:Tokyo planning
- 背景:經濟穩定成長時期
- 規劃:東京曾多次編制規劃方案
正文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從京都遷都江戶,將江戶改稱東京。15世紀中葉修築的江戶城,主要考慮城市的防禦功能,所以街道狹窄彎曲,有很多死胡同。1888年制定了第一個城市規劃法規《東京市區改正條例》,在開闢和拓寬道路、建設上下水道、設定公園、疏浚河川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20世紀初,東京隨著近代產業的發展而迅速擴大。1920年城市人口已達 369萬人。東京開始重視運用近代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試圖解決因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1915年制定了《都市計畫法》。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制定的《震災復興計畫》,1945年東京大空襲後,制定的《戰災復興計畫》,對後來的東京城市規劃和建設都有重大影響。
震災復興計畫(1923~1941) 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和由此引起的大火,東京受災面積約3600公頃(占當時全市面積46%),約36萬戶(占戶數83%)家庭住宅被毀。但是這次自然災害卻為城市改造提供了機會。災後東京在《特別都市計畫法》的指導下,制定了《震災復興規劃》,按照近代城市規劃的原則整治了大部分受災地區,基本改變了東京原來的江戶時期的城市結構和城市無秩序發展的狀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有:①確定了寬度在22米以上的城市幹線道路系統。以縱貫南北的昭和大道和橫貫東西的大正大道為基準,規劃了間隔約1公里的格子狀的幹線道路網和間隔約 500米的格子狀支線道路網系統。還興建地下鐵道。②對大部分受災地區進行了土地區劃整理。對原來狹窄、彎曲的道路進行了調整,以完善由幹道圍成的面積為25公頃的生活近鄰單位,形成若干以國小為中心的既規則又安全的新街區。③加強城市的防災功能,在規劃的街區中安排3處城市公園和52處綠地,在修復橋樑中採用了耐震、耐火構造。
戰災復興規劃(1946~196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受到上百次空襲,城市被嚴重破壞的面積約19000公頃(占當時全市面積的28%),約71萬戶家庭的住宅被毀(占住戶數50%),城市的主要地區基本上成為廢墟。戰後,東京編制了《東京特別都市計畫》(1946)、《首都圈整備計畫》(1958)等規劃方案,開展了東京及其周圍地區的重建工作。規劃的目標是把東京變成文化、產業、旅遊並舉的多功能國際都市。規劃的主要內容有:①建設高效率的城市鐵路交通網,其中以山手環線、中央幹線、京濱線、東北幹線為主要交通骨架。同時興建城市對外交通系統,其中包括東海道幹線及高速鐵路。②防止城市用地無秩序的擴大,以東京車站為中心、半徑100公里為規劃範圍,在已建成地區的周圍用幅寬10公里的近郊綠化地帶將城市和鄉村隔開,在綠化地帶外側一些地區指定城市建設開發用地。③為防止城市中心地區業務職能(如貿易、服務等)的過度集中,採取向多中心型城市結構過渡的措施,即在山手環線沿線著手規劃建設副中心。另一方面,利用1964年在東京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機,抓緊城市規劃的實施;除修建大量體育設施、遊樂設施和旅館外,還加快城市公園和地下鐵道的建設。
東京都長期規劃(1982) 1975年以後,日本進入經濟穩定成長時期。近十年來,東京曾多次編制規劃方案,其中包括1982年制定的《東京都長期規劃》。規劃認為東京的城市改造和建設,僅靠東京都行政區內的規劃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通過提高國內廣大地域的產業、經濟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妥善解決東京的問題。規劃的主要內容有:①繼續改變東京都中心地區業務管理機構過度集中的狀況,積極引導向多摩地區的立川、八王子、町田等城市疏散,同時使多摩新城、八王子新城的居民就業和居住基本實現就地平衡,以緩解城市交通緊張狀況。為了保證向無公害、無污染的都市型工業發展,在區部和多摩地區劃定工業地區。為了克服中心地區居民減少的趨勢,擬在區部的大川端地區、赤坂六本木地區、芝浦、港南地區重新開發建造公共住宅。②在更大範圍內進一步改變單一中心城市結構為多中心的城市結構,建立包括鄰近 3個縣在內的東京大都市圈。都市圈內各業務中心城市和副中心用環路連線;開發軸線上的新市區,重點開發琦玉縣東部、千葉縣和茨城縣南部等大都市圈內的東部地區,以就業和居住人口均衡發展為基本原則。③在東京大都市圈地區以外,建設若干包括工業城市、科學研究城市在內的地區中心城市,充分發揮這些衛星城市的行政、管理、金融、商業、科技、文化等功能,形成包括一都七縣的首都圈。
結構的變化。1990年的規劃致力於建立一種東京大都市區各個分區之間的網路結構,以使東京大都市區形
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其社會經濟保持本地特徵,同時也保障了安全和舒適的生活空間。另外,通過
對工業結構的調整而實現的城市地區的重構也得到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