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位於靈隱之西約一華里處的石筍峰下,自東晉慧理禪師開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年間《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觀》載,永福寺座落於飛來峰呼猿洞對面的形勝山下,舊分上下兩寺,與下天竺(舊稱翻經院)等寺一樣,同為慧理禪師開山創建。據載,東晉鹹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來杭卓錫築庵,接連興建了靈鷲,靈隱等十座道場,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州永福寺
  • 地理位置靈隱之西約一華里處的石筍峰下
  • 歷史:1600多年
  • 記載:《寺觀》
歷史沿革,院落規劃,

歷史沿革

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公元424—453年),有慧琳禪師繼慧理開山後築庵於石筍峰下。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吳越王錢元瓘於石筍峰下建晉圓院,又與山同名為資嚴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改額為永福寺。
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郡守祖無擇愛石筍之勝,乃於寺旁建庵,名鄴公庵。
北宋時期,永福寺內方丈四壁多有趙閱道、蘇東坡、秦少游等人的留題與竹畫。
南宋鹹亨年間(1265—1274),宋度宗之母隆國夫人據永福寺為香火院,並斥資擴建,宏規巧構,丹矆相輝,碧光琉璃瓦覆蓋於頂。逝後以寺超然台為葬,移寺於西,自此一寺兩院。
元至元年間(1335—1340),清涼山僧人正宗卓錫東院,因其常衣白衲,人稱白衲庵。
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古香於上院建海日樓。後於弘治年間(1488—1505),寺被洪水淹廢。
明萬曆年間(1572—1620),寺得復興,由徐宏基題額為“永福禪林”。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僧靜昭駐錫復興。
清康熙十年(1671),東皋心越禪師移住永福,五年後,應邀東渡日本,弘傳曹洞宗並創壽昌派禪法,同時傳授琴學與書畫篆刻藝術,在日本佛教及藝術界均享有盛譽。永福寺隨後漸廢。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永福寺依原有規模重建,後又漸廢。
二00一年根據杭州市政府90號專題會議紀要精神,由杭州市佛教協會恢復重建並於二00三六月正式動工。
二00三年,根據杭州市佛教協會三屆四十七次常務理事會通過,由月真法師任永福寺監院。
二00五四月二十二日,經浙江省民宗委批准,恢復永福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即將正式對外開放。

院落規劃

永福禪寺占地三百餘畝,建築群落依山而起,全寺分為普圓淨院、迦陵講院、資岩慧院、古香禪院、福泉茶院等五個開放院落,擁有七進、五殿、三堂、兩閣、兩樓、五亭,以及千餘棵古樹名木,是杭州市佛教界恢復的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
開放的永福禪寺正以其恢宏的氣勢、幽雅的環境,豐厚的歷史人文景觀,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吸引著無數海內外信眾來賓的觀光與朝禮。
普圓淨院
永福寺在吳越國時期又名普圓寺,現因該院落主殿為觀音寶殿,殿內供奉木刻千手觀音聖像,表淨土法門,故名普圓淨院。該院內左首建築為客堂,主要負責僧眾和信眾接待工作。右側是五觀堂、雲水堂,為永福寺日常工作及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迦陵講院
此院落主殿為梵籟堂,為永福寺講法堂及音樂廳,也是杭州首座佛教多功能藝術殿堂,其猶如西方極樂世界迦陵頻伽神鳥代佛宣化,故名迦陵講院。院內右側建築為文景閣,為佛教書法繪畫藝術的展示場所;下首為藝明齋,有大量佛教藝術類精品書籍供閱覽流通。
資岩慧院
永福寺後山古名資岩山,吳越時以山名寺,故名資岩寺。該院光明暢達,堪表智慧,故名資岩慧院。  院內主建築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38000斤的盛唐風格釋迦牟尼佛及迦葉、阿難二尊者青銅像。前方建築為福星閣,自宋以來歷代供奉福神星君等護法諸神。院前有湖山一覽 處,可遠眺西湖美景及飛來峰、北高峰諸山,靈隱、天竺諸寺散布其中。
杭州永福寺
古香禪院
明成化年間,住持僧古香建海日樓於上院,以該院林泉幽靜,頗通禪意,故名之為古香禪院。該院正面建築為藏經閣,上奉乾隆版龍藏一套,並供有海內罕見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一尊,為永福寺鎮寺之寶。藏經閣樓下為“心越印室”,主要收藏展示永福寺東皋心越祖師生平及遺蹟。側面建築為三聖殿,殿內供奉西方極樂教主阿彌陀如來、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佛像用唐代傳統漆金夾薴工藝,極具藝術鑑賞價值。
杭州永福寺
福泉茶院
永福寺舊有金沙、銀沙二泉,明代曾建福泉亭於其中。今福泉茶院依託永福禪寺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遍植茗茶於寺周,並設茶道會館於迦陵講院南側,薈萃海內外名茶,以茶會友、與佛結緣,品茗論道。頓悟人生。面向飛來峰,遠眺西湖碧波千頃,一山一水一盞茶,流水松風共忘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