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

《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是唐代元稹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元稹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
按沙門釋惠皎自狀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錢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華經》在寺之中,始以元和十二年嚴休復為刺史時惠皎萌厥心,卒以長慶四年白居易為刺史時成厥事。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長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座周於下,藎周於上,堂周於石,砌周於堂。凡買工鑿經六萬九千二百有五十,錢十經之數。經既訖,又成二石為二碑,其一碑,凡輸錢於經者,由十而上,皆得名於碑,其輸錢之貴者,若杭州刺史吏部郎中嚴休復、中書舍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刑部郎中湖州刺史崔元亮、刑部郎中睦州刺史韋文悟、處州刺史韋行立、衢州刺史張聿、御史中丞蘇州刺史李諒、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元稹、右司郎中處州刺史陳岵,九刺史之外,搢紳之由杭者,若宣慰使庫部郎中知制誥賈餗以降,鮮不附於經石之列,必以輸錢先後為次第,不以貴賤、老幼、多少為先後;其一碑,僧之徒思得聲名人文其事以自廣。予始以長慶二年相先帝無狀,譴於同州,明年徙會稽,路出於杭。杭民競相觀睹,刺史白怪問之,皆曰:“非欲觀宰相,藎欲觀曩所聞之元白耳。” 由是僧之徒誤以予為名聲人,相與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予觀僧之徒所以經於石、文於碑,藎欲相與為不朽計,且欲自大其本術。今夫碑既文,經既石,而又九諸侯相率貢錢於所事,由近而言,亦可謂來異宗而成不朽矣;由遠而言,則不知幾萬千歲而外,地與天相軋,陰與陽相盪,火與風相射,名與形相滅,則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塵耳,又安知其朽與不朽哉?然而羊叔子識枯樹中舊環,張僧繇世世為畫師,歷陽之氣,至今為城郭,狗一叱而異世卒不可化,鍛之子學數息則易成,此又性與物一相游,而終不能兩相忘矣;又安知夫六萬九千之文,刻石永永,因眾性合成,獨不能為千萬劫含藏之不朽耶?由是思之,則僧之徒得計矣。至於佛書之妙奧,僧當為予言,予不當為僧言,況斯文止於紀石刻,故不及講貫其義雲。長慶四年四月十一日,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元稹記。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公元793年(唐德宗貞元九年)舉明經科,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