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
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
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
西北太平洋和
南海的
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杜鵑”是
中國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名稱意義即杜鵑花。
發展過程
2月15日9時許,
日本氣象廳將其認定為
低壓區。當日14時許,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
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並表示該系統雖組織鬆散,但其周圍的環境條件有利於加強,將在2~3天內發展為熱帶氣旋。
2月16日21時許,
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
熱帶低氣壓。稍後當日2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2月17日凌晨,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9時許,因該系統對流變得活躍,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
烈風警報(GW)。稍後11時許,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給予其當地名稱“奧林”(Auring)。當日14時4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01W。
2月18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當日下午15時許,
日本氣象廳亦將其升格為
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2101,並將其命名為“杜鵑”。隨後
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2月19日,在垂直風切變的影響下,“杜鵑”的低層中心逐漸裸露,強度開始緩慢減弱。
預報預警
海南省應急管理廳:
海南省應急管理廳於2021年2月20日18時發布20日20時~23日20時的海南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預警提示。
颱風影響
菲律賓
菲律賓國家氣象局發布訊息稱,第1號颱風“杜鵑”已經於當地時間2月22日9時在菲律賓
北薩馬省的巴塔格島登入,登入強度為熱帶低壓級別。同日,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稱,截至22日8時,菲律賓已經有16059戶家庭提前撤離,受災人數超5萬人。
據菲律賓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2月22日發布的數據,截至22日已有5.3萬人因“杜鵑”受災,其中4.9萬人已被轉移到臨時避難所。此外,由於“杜鵑”給菲律賓多地帶來大風和降雨,菲中部和南部有179座房屋部分或全部毀損,另有多處道路和橋樑被雨水衝垮。
受“杜鵑”影響,菲律賓國內從19日起至22日已有40多個航班被迫取消,部分地區航運暫停。
當地時間2月24日上午,菲律賓國家減災委發布訊息稱,1號颱風“杜鵑”在菲律賓造成至少1人死亡,另有4人失蹤。
颱風“杜鵑”於2月22日以熱帶低壓級別登入菲律賓北薩馬省,但其帶來的大量降雨,造成部分地區出現
洪澇災害。菲律賓國家減災委稱,總計有49947戶家庭受災。
卡拉加地區有1人因為溺水死亡。此外,船隻傾覆事故還造成4人失蹤。
“杜鵑”造成農業方面的損失達2100萬
菲律賓比索(約合
人民幣300萬元),基礎設施方面的損失達280萬菲律賓比索(約合人民幣40萬元)。
中國
2021年21日白天~23日夜間,瓊州海峽,海南島本島東部和南部海面,多雲,東北風5級,陣風6級;北部灣海面,本島西部海面,多雲,東北風4~5級,陣風6級;西沙群島附近海面,多雲,東北風5~6級,陣風7級;中沙和南沙群島附近海面,多雲,東北風5~6級,陣風7級,22日白天起風力逐漸增加到6~7級,陣風8級。
22日夜間~23日夜間,中沙、南沙海域有強風雨過程,南海南部海面有3米以上的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