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杜鵑

蒼山杜鵑

蒼山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dimitrium Balf. f. et Forrest):灌木,枝條粗壯,淡棕色或灰白色,無毛。葉革質,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葉柄圓柱狀,。總狀傘形花序,花萼大,杯狀,花冠鐘狀或管狀,花絲基部微被毛;子房圓柱狀錐形,柱頭不膨大。果未見。花期4-5月。

生於海拔3000米的山坡、針闊葉混交林中。產於中國雲南西部(特產於大理蒼山東坡)。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山杜鵑
  • 拼音:cāng shān dù juān
  • 學名:Rhododendron dimitrum Balf. f. & Forrest (1919)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菊超目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杜鵑花屬
  • :蒼山杜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歷史,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2-4米;枝條粗壯,淡棕色或灰白色,無毛。葉革質,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7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邊緣向下反卷,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下陷成淺溝,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5-17對,在兩面僅微現;葉柄圓柱狀,長約1厘米,近於無毛。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0-12朵;總軸長7-10毫米。微被短柔毛;花梗長5-10毫米,被緊貼的短柔毛,但絕無腺體;花萼大,杯狀,長3-5毫米,不等的5深裂,粉紅色;花冠鐘狀或管狀,長3-4厘米,深紅色,5裂,頂端有缺刻,具紫紅色斑點,基部有5個紫紅色密腺囊;雄蕊10,短於花冠,長僅1-2厘米,不等長,花絲基部微被毛;子房圓柱狀錐形,長5毫米,密被短絨毛,花柱長約1.5-2厘米,下部被短絨毛,柱頭不膨大。果未見。花期4-5月。
蒼山杜鵑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 000米的山坡、針闊葉混交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理。

分布範圍

產中國雲南西部(特產於大理、蒼山東坡)。

栽培歷史

近代植物學上的拉丁屬名系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於1753年建立的,由希臘文“Rhodon”(意為薔薇色)和“Dendron”(意為樹木)兩字合成,中文譯意為紅色樹木,即中國所通稱的杜鵑花。
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杜鵑花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年)對杜鵑花情有獨鐘,不但寫下了許多讚美杜鵑花的詩句,而且還親自移植栽培,第一次移植未成活,寫下了“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820年終於移植成活,詩曰:“忠州洲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據記載,唐貞觀元年(785年)已有人收集杜鵑品種栽培,最有名的是鎮江鶴林寺所栽培的杜鵑花。

近種區別

該種萼片較大,是亞組內萼片最大的種類,子房及花柱基部被短絨毛,較易於同其它種相區別。該種花的結構極近似於火紅杜鵑R.Neriiflorum Franch,葉又近似於露珠杜鵑R irrotatum Franch,,很可能是二者的雜交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