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基本介紹
- 全名:杜甫
- 別名: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杜草堂、老杜、詩聖
- 字:子美
- 號:少陵野老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鞏縣
- 出生日期:712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770年
- 逝世地:耒陽
- 主要成就: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 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 最高官職: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
- 本名:杜甫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年少成名,早年遊歷,兩遇李白,困頓長安,戰亂流離,任職拾遺,被貶華州,三吏三別,客居秦州,漂泊蜀中,創作高潮,思鄉歸途,舟中長逝,人物成就,詩歌成就,書法成就,文學特點,詩文表述,主要思想,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後世影響,死因之謎,一、病死說,二、賜死,三、自沉於水,四、食物中毒,五、消化不良,後世紀念,杜甫墓,杜公祠,杜甫故里,杜甫江閣,杜甫草堂,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遠祖為
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
杜周,祖父
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
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
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
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出自
杜預次子
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
杜尹。杜甫於
唐睿宗太極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於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年少成名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
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薰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
郾城看過舞蹈家
公孫大娘的劍器
渾脫舞;後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
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寵臣
崔滌堂前,聽過
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
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裡欣賞過畫聖
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誇獎他有
班固、
揚雄之風。還有
李邕、
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
早年遊歷
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出遊
郇瑕(今山西
臨猗)。二十歲時,杜甫漫遊
吳越,歷時數年。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
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
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
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與
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遊。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
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
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於兗州時的作品;還有《
畫鷹》《
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
望岳》,更是其中的傑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