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雲

杜德雲

杜德雲,1918年出生於四川省旺蒼縣木門鎮農科村,1934年參加紅軍(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師),1936年入黨,歷經土地革命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軍分區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民政廳副廳長兼任軍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基本介紹

  • 本名:杜德雲
  • 別名:杜含雲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人物生平,史料記載,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杜德雲,1918年生,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期間,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副團長,團長,軍分區副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六安軍分區參謀長。1952年8月任六安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10月任阜陽軍分區司令員,1956年3月任蚌埠軍分區司令員,1958年8月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軍代表),1963年回部隊休養,1965年被命令離職休養,時年47歲。1986年2月2日在合肥病逝,享年68歲。
1955年9月被授於上校軍銜,同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史料記載

霍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尖鋪烈士紀念塔
在霍山縣下符橋鎮三尖鋪村一處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15米高的烈士紀念塔;在該鎮廟崗集村與裕安區旺江、孫堰村交界的一處荒崗上,還有一座高7米的紀念塔。這兩座紀念塔,都是紀念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次戰鬥及戰鬥中犧牲的烈士。
1948年11月中旬,在裕安區西兩河口、青山鄉和霍山縣下符橋鎮邊界地區發生一起幾千人規模的激戰,史稱西兩河口戰鬥黑炭沖戰鬥
1948年春,劉鄧大軍主力撤離大別山後,國民黨軍隊對皖西一帶進行了多次“清剿”、“掃蕩”,重建的皖西革命根據地遭受了不少損失,到這年的夏秋間,困難更加嚴重,幹部缺乏,醫藥和彈藥緊張,地方工作人員和部隊指戰員普遍缺衣少食。皖西軍區政治部主任何柱成在年底的軍區政工會議上總結說:“這一年的困難是八年抗戰和兩年自衛戰爭所沒有遇到的,有些地方成了無人區,在某些地方也超過了紅軍長征時期的困難。”
黨中央高度關心大別山區的革命鬥爭,決定接濟皖西軍區一批金銀物資,同時從華北抽調幾百名幹部南下以加強皖西黨政機關。為此,皖西軍區命令獨立旅出動三個團(缺兩個營)北上三河尖,迎護南下幹部並領取物資。
1948年11月3日,皖西軍區獨立旅第20、24、27團分別從舒城曉天、河棚等地集結出發,經毛坦廠、張家店、青山、西兩河口、姚李等地,很快到達淮河上游重鎮霍邱三河尖(現屬河南省固始縣),領取了黃金1000兩、銀元18萬元及大批物資。各類物資分別由指戰員和民工背運,每個幹部背銀元100至300元、棉衣兩套;戰士每人除背兩套棉衣外,還攜帶子彈200發、手榴彈4枚、迫擊炮彈2發;黃金則由旅的三個領導幹部的牲口馱帶。面對迎來的南下幹部和領取的大量經費物資,全旅指戰員都為黨中央和劉伯承、鄧小平首長對皖西根據地建設的關心而歡欣鼓舞。
返回途中,旅長馬忠全決定由24團走前衛,20團向側翼警戒,旅直和幹部大隊走中間,27團擔任後衛,以戰備姿態連續行軍,於14日全部到達獨山鎮,準備次日經西兩河口、三尖鋪東進,跨越六(安)霍(山)公路返回根據地。
杜德雲
國民黨部隊
不料獨立旅的行動意圖被敵人發覺,駐六安、霍山的敵46師55、56團及當地土頑一部密謀對皖西獨立旅實行突襲,企圖劫掠金銀物資。一年來敵人與皖西軍區部隊多次交手,屢屢受挫,因此這次行動異常詭秘,夜間悄悄地開往設伏地點,封鎖訊息,於15日拂曉前到達西兩河口至黑炭沖、騎馬崗一帶山樑隱蔽埋伏。
獨立旅沒有發現敵人的行蹤,15日上午仍按既定序列從獨山鎮出發。部隊從西兩河口涉過淠河,行至金寨村時,突遭伏敵開火。前衛24團右翼的2、3兩個營立即展開反擊,奮勇衝殺,激戰黑炭沖,並與敵人拼上刺刀,將當面伏擊之敵擊潰。接著,3營營長吳開奎率部追擊,突擊到二道崗頭敵人伏擊地點時展開白刃戰,將這股敵人全部消滅,但吳開奎等同志也英勇犧牲。同時20團兩個營也在左側同設伏的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並頑強阻擊插入20團行軍路線的敵人。
為了保護南下幹部和物資安全,部隊必須實行機動,避免與敵人糾纏苦鬥,儘快脫離敵人。在前衛部隊掩護下,旅直屬隊和南下幹部大隊由政治部主任張敬一率領;24團團直及1營由副團長王鎮清率領;前衛部隊在完成掩護任務後,由副旅長朱光率領,分三路再涉淠河,繞道霍山縣以西迅速返回舒城曉天;20團也安全渡過淠河,回到根據地。
這一天,不巧颳起強勁北風,後衛第27團在渡河時也沒聽到前面激烈戰鬥的槍聲,仍按原計畫開進。行至雞頭山時,該團前衛連發現敵人,便迅速搶占山頭,與敵人開展激戰。這時,旅直和幹部大隊、20團大部正在甩開敵人,向西轉移;一部分敵人財迷心竅還在追擊他們,而大部分敵人仍與24、27團展開戰鬥。
27團團長杜德雲組織部隊兩次衝鋒,均因寬達300多米的開闊地被敵猛烈火力封鎖,未能突破敵人設伏陣地。敵人發現他是指揮員,就連續向他的指揮位置開炮,其中一發炮彈落在附近,杜德雲的右腿骨被炸斷。衝鋒時,3連指導員申雙成、教導隊隊長郭景榮等壯烈犧牲。見全旅大部分已脫離敵人,27團主動撤退至麻埠以西山區宿營,幾天后經金寨白大畈、霍山大河廠等地返回毛坦廠根據地。
這次遭遇戰,前後經7小時激戰,各部才分別甩掉敵人,陸續返回根據地。戰鬥中,獨立旅犧牲指戰員170餘人,但也斃傷100多敵人,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敵人發“洋財”的美夢,完成了護送幹部、運輸金銀和軍需物資的重要任務,對堅持皖西鬥爭、奪取最後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後,當地民眾和不時返回戰鬥故地的解放軍某部指戰員紛紛追懷當年的戰鬥和犧牲烈士。1973年,霍山縣三尖鋪公社黨委、革命委員會在戰鬥舊址最高處山崗上興建了黑炭沖戰鬥紀念塔、烈士墓。塔為寶塔形,5層,高7米。塔的北側建有烈士墓。後為方便民眾祭掃,1979年從黑炭沖烈士墓中取出部分烈士遺骸在三尖鋪戰鬥的舊址處重新建造烈士紀念塔。塔高15米,磚石水泥結構,呈寶塔形,塔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有“人民英雄紀念塔”,側面刻有下符橋區革命歷史簡介。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塔的南側建有烈士墓。第一支由海軍陸戰隊由陸軍89團整編為華東軍區海軍陸戰隊第1團的89團,還要追溯到抗日戰爭初期。89團前身是第二野戰軍三兵團10軍30師89團。89團在抗日戰爭初期屬於劉伯承的129師。129師是1937年由紅四軍改編的一支抗日勁旅。是抗日戰爭時期戰鬥在太行山的一支英勇善戰的老部隊。1940年8月至1940年12月129師參加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41年反“掃蕩後”,大部隊化整為零,開闢新根據地,成立太行軍區二分區。1943年5月,加入林縣大隊。在河南林縣、山西晉城一帶抗擊日軍。1944年2至4月,參加了水治、林縣戰役。
1945年5月1日,林縣大隊升為太行軍區基幹第43團。1945年6月底,太行軍區基幹第43團參加了安陽、湯陰戰役。1945年8月至9月參加了攻克輝縣、獲嘉、武陟焦作等城鎮的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5年9月10日,太行軍區基幹第43團參加了“上黨戰役”。10月至11月又參加了“邯鄲戰役”。1945年12月15日,太行軍區基幹第43團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第9旅第27團,9旅旅長鄭國仲27團團長李潤堂,副團長鬍守富(曾任徐向前參謀),後胡守富任團長,杜德雲任副團長,後27團與八旅改編為皖西獨立旅,後改編皖北獨立師,師長馬忠全,27團長杜德雲。
1946年8月參加“隴海戰役”,“定陶戰役”,為配合主力消滅國民黨整編第3師。隨後又參加一系列戰役。在“豫北戰役”中,27團與友鄰部隊一起殲滅國民黨第2快速縱隊,之後,又參加了解放湯陰、圍攻安陽的作戰。
1947年6月底,強渡黃河,參加羊山集戰鬥。8月,27團跟隨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參加了張家店戰鬥。1948年4月,3縱隊27團與皖西主力在舒城殲敵保全第3團大部。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為中原野戰軍。1948年6月,皖西軍區獨立旅成立,27團調入該旅仍為27團。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劉鄧大軍。1949年3月,皖西軍區獨立旅改為皖北軍區獨立師,27團仍為該師建制。
1949年6月,以皖北軍區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二野戰軍3兵團第10軍30師27團與獨立第8團合編為第30師89團。
1949年4月21日,89團隨10軍30師參加渡江戰役,渡長江後一路南下作戰,參加了數城的解放和解放遵義的戰鬥。
1949年11月,30師隨10軍由湘黔川邊境入川解放大西南。1949年11月,參加了26座大小縣、城市的解放。1949年12月,參加了“成都戰役”12月5日,89團在興隆場戰鬥中殲滅國民黨第44軍軍部和警衛營大部。之後,89團參加了搶占虎渡溪、強渡岷江、下馬橋、高橋等戰鬥,殲敵2000餘人。
1949年12月14日,30師89團在岷江虎渡溪戰鬥中,占領了虎渡溪,突破了胡宗南主力37軍31師92團的防線,居高臨下重創了從渡口逃跑的胡軍。
1949年12月19日至25日,10軍30師在解放新津縣城的戰鬥中,89團參加了攻占老君山的戰鬥,1、2、3營共同與敵軍浴血拚奪死守老君山陣地4天4夜。先後打退敵人9次瘋狂猛烈的進攻,始終把老君山牢牢控制在手中。
1949年12月24日,又馬不停蹄的向塔子山進攻,89團發揚近戰夜戰的特長,在夜幕猛烈的火力掩護下登上塔子山後殺入敵人陣地,與國民黨守軍在夜幕中短兵相接,展開激烈的肉搏戰。25日拂曉,89團全殲塔子山上的國民黨守軍,占領塔子山,切斷了新津城中胡宗南逃竄的要道。經過7天的浴血奮戰,鮮艷的紅旗終於插在了新津城頭,新津縣城解放。
1949年12月底,89團參加了殲滅國民黨第5兵團的作戰。
1950年,89團在峨眉山一帶剿匪。
第二野戰軍三兵團10軍軍史
1938年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皖西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皖北獨立師師長、第二野戰軍3兵團10軍30師師長馬忠全。開國少將。
1949年6月,由皖北軍區獨立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30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6月以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分遣於皖西各軍分區部隊組成的皖西軍區獨立旅。該師為創建和堅持皖西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各團前身都是老部隊:88團前身是築先縱隊主力一部,89團前身是1943年5月成立的太行林縣大隊,90團前身是前中原軍區突圍部隊組建的皖西人民自衛軍第1支隊。30師編成後隨軍進軍西南。1951年4月北上,6月擔負錦西海防任務。1952年4 月,30師調歸海軍,師機關和直屬隊改編為海軍航空兵第1師機關和直屬隊。88團全部和90團3個營與海軍炮兵學校預科總隊合編為海軍炮兵預科學校,89 團後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團,90團團直改為海軍航空兵第1師第1團。30師是建國初期少有的全部兵力均調入海軍的步兵師。
第一支海軍陸戰隊由二野戰軍三縱隊十軍30師89團(原皖北獨立師)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團,89團是由皖西獨立師二十七團改編而來,原獨立師獨立旅二十七團團長杜德雲旺蒼縣木門鎮人),馬忠全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129師769團三營營長;李德生擔任過一營長,其上級為陳錫聯鄭國仲童國貴王近山,曾紹山將軍,戰友還有李潤堂,胡守富。
曾紹山(1914-1995),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月26日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81歲。
鄭國仲(1913年—1992年1月11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軍,在紅1軍任過排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9旅旅長,縱隊副司令員,11軍副軍長,海軍青島基地副司令員,海軍訓練基地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於少將軍銜。鄭國仲是湖北紅安人,1913年出生。鄭國仲在紅四方面軍資歷很深。1929年參軍,在紅1軍任過排長。紅四方面軍宿將之中,能在紅1軍里當過幹部的不多。紅軍時期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營長、團長、分區副司令、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縱隊副司令、副軍長。解放後歷任海軍基地司令員、東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1940年,鄭國仲是129師385旅769團的團長,他領導下有叄個營長,一營長李德生(1955年授少將銜,1988年授上將銜),二營長張天恕(後授少將銜),三營長馬忠全(後授少將銜)。鄭國仲在團和十四團獅腦山戰鬥中,經過七個晝夜的浴血奮戰,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面勝利立了首功。當時,八路軍總部曾連續4天發布《捷報》,向全國介紹獅腦山戰況。總部首長和129師首長對獅腦山戰鬥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彭德懷副總懷念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總結中,表揚“守衛獅腦山的部隊英勇頑強。”129師李達參謀長讚揚說:“守衛獅腦山的部隊發揚勇敢戰鬥的作風,憑險阻擊,頑強戰鬥,他們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攻擊,給敵以重大殺傷,有力地保障了左翼部隊的行動,這個戰鬥不僅說明我軍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殺了赫赫日軍的威風”。
童國貴(1916—1994),是江西省信豐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通信員、排長、政治指導員、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省軍區司令員等職。他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團第二十一師六十一團排長、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第四師十一團連支部書記,陝甘寧獨立師第三團連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軍事教員、第六分校大隊長、太行大隊大隊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三十一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九旅二十六團團長,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九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一軍三十三師師長。1947年劉鄧大軍從魯西南到大別山要遠征千里,自8月7日至27日,劉鄧大軍經20天的日夜兼程、連續苦戰,終於全部渡過淮河。根據野戰軍指揮部決定,第三縱隊在固始集結後,由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及副司令員曾紹山、閻紅彥等率領,於8月29日分路向皖西地區展開。三縱九旅在旅長童國貴、政委秦傳厚率領下,隨三縱首長經姚李廟、江店向六安進發。9月1日夜,九旅先頭部隊二十六團三營攻占徐集,鄉保隊30餘人全數被殲,並得悉六安城內只有縣自衛隊5箇中隊和新兵大隊,以及保全獨立大隊的1個分隊,九旅遂連夜進軍,泅渡淠河,從西、北兩個方向攻城,並由該旅 27團 繞道至六安東二十鋪至三十鋪之間阻國民黨軍增援。1947年9月2日拂曉,皖西重鎮六安第一次獲得解放,三縱和9旅旅部駐六安,部隊向六安東部和合肥縣展開。1947年9月21日,三縱七、九兩旅遵劉、鄧首長命令收復固始後,冒雨晝夜兼程東返,積極尋找戰機。1947年10月3日隱蔽集結於霍山、六安之間山王河及其以西地區。此時,國民黨軍八十八師已由舒城經九井、中梅河、廬鎮關及其以西地區,沿舒霍公路西犯。1947年10月8日,九旅先頭部隊與七旅第二十團將國民黨軍八十八師師部及六十二旅緊緊包圍在張家店。張家店距六安30公里,是一個約有200餘戶的集鎮,周圍水坑、濠溝縱橫,山崗起伏,易守難攻。七旅二十團布置兩個營的兵力占領東面山頭,控制北面山地,搶修工事,阻防突圍。1947年10月9日拂曉,國民黨軍三次猛攻,企圖突圍,都未得逞。為速戰速決,三縱首長決定童國貴、政委秦傳厚指揮九旅主攻張家店西南,七旅攻正北,八旅由東阻逃竄,並向鎮內實施攻擊。是日黃昏,總攻開始,戰鬥2小時,主攻部隊第九旅在旅長童國貴、政委秦傳厚帶領下已掃清外圍,集中炮火猛轟張家店,擁擠在幾個村落中的國民黨軍傷亡眾多,八十八師指揮部中彈,師長張世光等10餘人乘亂逃出重圍,至10日凌晨,戰鬥結束,斃900餘人,俘少將副旅長唐家楫及以下官兵4700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5年1月至1975年6月,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其間,還曾擔任中共山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1975年6月後,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顧問。一九八二年七月離職休養。1994年10月3日在濟南逝世。
資料拓展
紅軍”和“老紅軍”的區分界定
提問:我們是在新中國的和平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知道新中國來自不易,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不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前赴後繼的英勇奮鬥得來的,是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所以,每當聽到講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和介紹老紅軍、老八路的事跡時,都深受教育和為之感動。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比如都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前輩,有的稱作“老革命”、“老紅軍”,有的稱作“紅軍老幹部”,有的稱作“紅軍戰士”,這其中還有什麼講究嗎。
延安紅雲編輯答覆:這其中的確還是有講究的。雖然都是紅軍,但帶不帶“老”字,“老”字放在前面還是中間。涵義是不同的。我先給你舉個例子。《從戰爭中走來》一書的作家張勝,曾幫開國將軍張愛萍同志修改一篇文章。原稿中有一個詞是“老紅軍”,他有點不解,便問老將軍:紅軍就是紅軍,幹嗎要加個“老”字。張愛萍將軍回答:有沒有這個“老”字可不一樣。過去組織部門有過規定,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前,參加革命軍隊的都算是紅軍幹部,但只有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指戰員,才能稱作“老紅軍”。
張愛萍將軍的說法,是有依據的。1955年為軍隊有功將士授勳時,就有明確的規定。
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勳章獎章條例》,對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有功人員勛、獎章的授予作了規定,其中對於八一勳章和八一獎章的規定是這樣的:
八一勳章、八一獎章分別授予在中國工農紅軍時期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一直堅持革命工作而無重大過失的下列人員:
(一)一級八一勳章授予中國工農紅軍時期的師級以上幹部;
(二)二級八一勳章授予中國工農紅軍時期的團級和營級幹部;
(三)三級八一勳章授予中國工農紅軍時期參加長征和堅持各地游擊戰爭的下列人員:
1、1935年10月20日以前參加第一方面軍的連級以下人員;
2、1936年9月30日以前參加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的連級以下人員;
3、1935年9月30日以前參加陝北紅軍和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連級以下人員;
4、1937年7月6日以前堅持各地游擊戰爭的連級以下人員;
5、1937年7月6日以前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的連級以下人員。
(四)八一獎章授予在1937年7月6以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上述人員以外的人員。
按上面的這兩條規定,授予一、二級八一勳章,在“紅軍時期”這個大的分期內,不再分設具體時間。而三級八一勳章和八一獎章的授予條件,則是有嚴格區分的。
紅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紅二十五軍中參加長征的“老紅軍”才有資格獲得“三級八一勳章”。
考慮到“堅持各地游擊戰爭”和“參加東北抗日聯軍”連級以下人員的條件艱苦等特殊性,這部分人均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不受時間和是否參加長征的限制。
而其他紅一、二、四方面軍,陝北紅軍,紅二十五軍中未參加長征的“紅軍”,即1935年10月20日以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6年9月30日以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和第四方面軍、1935年9月30日以後參加陝北紅軍和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連級以下人員,只能授予“八一獎章”。
從上述規定和有關資料來看,三級八一勳章”、“八一獎章”的頒發,頗能說明“紅軍”和“老紅軍”的區別,也就是說,1955年授八一勳章、獎章所開具的條件,實質上就是對軍隊系統正宗老紅軍的定義。 這裡說的正宗老紅軍,就是在1927—1937這十年間不僅穿紅軍服、戴紅軍帽,還必須擁有紅軍軍籍。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有的紅軍戰士沒有紅軍軍服只有一頂紅軍帽,但是擁有紅軍軍籍這一條是硬條件。就是說你必須是中國工農紅軍建制中的一員,你可以是軍團長、軍長、師長、團長、科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戰士,也可以是通訊員、勤務員、馬夫、擔架員……,總之就是一句話:你必須置於紅軍這個軍事建制中。所以1955年有幸被授予八一勳章和八一獎章的軍官(包括第二期因故沒能按計畫實施,沒有得到八一勳章和獎章的轉業、復員、離隊休養的軍人),都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擁有紅軍軍籍的正宗紅軍即“老紅軍”。勳章和獎章僅僅是對他們在同一時期的革命貢獻和資歷的區別而已,至於八一勳章中的一二三級,說白了就是官階高低之分,這也無可厚非。
那么“老紅軍”和“紅軍”的稱謂是怎么來的呢。主要是用來區別1988年授予紅星功勳榮譽章後,有一批“新人”被劃入紅軍這個範疇,同時因為這批“新人”在很大程度上與1955年界定的紅軍標準有很大不同,為了區分這新、老之間的差別,1955年界定的紅軍便成了老紅軍。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1955年授予八一勳章或八一獎章的一條鐵定條件就是要擁有紅軍軍籍,紅軍軍籍成為授勳或授獎的先決條件。到了1988年授予紅星功勳榮譽章時,則有了很大的變化,軍籍在這次授勳中無足輕重,因為1988年的要求就是一個年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紅軍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前輩(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前),只要年限達標就能獲得紅星功勳榮譽章,所以紅軍的範圍就擴大了。,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在撰寫或編輯有關紅軍的文稿及報導時,一般不要籠統地冠以“老紅軍”的稱號。比如,某某老同志,是1936年11月或1937年5月參加革命的戰鬥英雄,我們在宣傳時,可以說他是“紅軍戰士”“紅軍老戰士”,但最好不要寫成“老紅軍”。如果是1937年8月參加革命的,則就是“老八路”,而不夠“紅軍”了。再比如,有一些革命老前輩,是1937年七七事變前參加革命的,但從事的是黨政民眾工作或其他革命工作,儘管資歷很深、黨內職務很高,甚至也參加了長征,卻不在軍隊軍隊建制序列,沒有取得工農紅軍軍籍,可以稱其為“革命老幹部”“革命老前輩”“老黨員”,也可以說是紅軍時期的老同志,卻不能稱作“老紅軍”。
話又說回來,不管有什麼不同,是老紅軍還是紅軍老戰士,是革命老幹部還是老黨員,都是經歷過戰火硝煙考驗、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貢獻的老革命,是我們光輝的老前輩,理應受到我們大家的尊重、崇尚和愛戴。
1955年授銜,紅軍不下校,抗日不上將,一下多出了三千名少校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時,我軍共誕生了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798人。總計開國將帥1048人。元帥名單和將軍名單是分開公布的。1955年9月23日,一屆全國人大正式公布了10位共和國元帥名單。9月27日,中央軍委公布了開國將軍名單,包括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等一千餘人。
除了元帥和將軍,也公布了校官名單和尉官名單。
軍銜的評定,主要根據資歷、戰功、貢獻、職級等方面綜合評定的。關於大將以下軍銜的授銜時,中央軍委專門指示,可根據其職級進行上下浮動:
正兵團級,可評為上將:副、準兵團級,可評為中將;正、副、準軍級,可評為少將;正師級,可評為大校;副師、準師級,可評為上校;正團級,可評為中校;副團、準團級,可評為少校;正營、副營級,可評為大尉;正連級,可評為上尉;副連級,可評為中尉;正排級,可評為少尉;副排級,擔任軍官職務的可評為少尉,擔任軍士職務的可評為準尉,而且1955年授銜是按照蘇聯建議高職低授
而在待遇方面,則是這樣的規定:
元帥,行政三級,享受政治局委員的待遇,當然也是副國級待遇了。
大將,行政四級,待遇等同於國務院副總理。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都可以稱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上將,行政五級,待遇等同於國務院秘書長,但不能稱為國家領導人。
中將,行政六級,待遇等同於部長。
少將,行政七級,待遇等同於廳長。
1955年9月授銜時,解放軍還有38個正軍級野戰部隊——軍,按照通常情況來說,軍長和政委都是正軍級軍官,理論上會產生76個正軍級軍官,但是當時有幾個軍的軍長或軍政委職缺,所以當時在職的軍長和軍政委共有66人。
軍長和軍政委都是正軍級軍官,標準軍銜是中將,非標準軍銜是少將。不過在這些軍長和軍政委中,大部分都被授予了少將,只有少數人是中將。這裡有兩個特例,就是從國軍投誠過來的兩個軍長,陳明仁和董其武,他們被授予上將。
軍以下是師級軍官了,在所有正師級軍官中,絕大部分都是大校,只有極個別人是少將。甚至還有一些副軍級軍官,也被授予了大校。
在參與授銜的人當中,有一批非常特殊的人。就是有3000名參加了長征的老紅軍,如果嚴格按照當時的授銜規定,他們連校官都夠不著。為了照顧這些負過傷、文化低、職務低的老紅軍,當時特地出台了“紅軍不下校,抗日不上將”的規定。
所謂“抗日不上將”,就是說如果從抗日戰爭開始投身革命的人,如果沒有特別大的貢獻,原則上不會成為將軍。
所謂“紅軍不下校”,就是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長征的老紅軍,不管有無戰功或者革命貢獻,其軍銜都不會低於少校。
有許多老紅軍自土地革命戰爭結束以後,並沒有在戰場上建立過戰功,也沒有為革命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相較於元帥和將軍,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忽視。這些老紅軍的軍銜,該怎么處理。是個難題。後來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這些3000名老紅軍統一被授予少校軍銜。
這些老紅軍大多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雖然他們的功績和貢獻,比不了開國將軍,更不及開國元帥。但他們畢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見證了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人民軍隊,建立新中國的,他們是共和國歷史的見證人。
這些老紅軍同樣是接受過戰爭洗禮的人,同樣為革命事業做過貢獻,授予他們少校軍校,實至名歸。
向革命烈士們致敬,向參戰老兵們致敬。

親屬成員

妻子:靳捧枝同志簡歷 (1930年6月—1984年9月28日)
杜德雲
靳捧枝
靳捧枝,中共黨員,1930年6月出生於河北邯鄲涉縣。1945年6月參加八路軍,在第二野戰醫院工作。六安軍分區成立後在軍分區司令部歷任機要收發員保密室保密員。 1954年6月轉業到六安地委機要局工作。1954年10月在六安專區百貨公司擔任保衛股長。1956年1月調到安徽阜陽專區人民煙廠擔任工勞科長。1956年6月在安徽蚌埠運輸分局人事科副科長。1958年任安徽省民政廳黨委人事科副科長。1971年9月退休。 靳捧枝同志1947年8月南下挺進大別山後,在第二野戰醫院多次被評為模範(證明人趙德)。授解放獎章一枚,紀念章四枚。轉業後在地方上多次受獎,五十年代去北京參加全國勞模代表大會一次。 1984年9月28日因病去世。
小侄子:杜文毅
1968年參軍,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人,1969年去世,具體原因不詳,安葬於青海某烈士陵園。
親戚石玉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鄉人,積極回響紅軍,配合紅軍行動,欲參加紅軍,被國民黨民團發現,後被殺害,葬於巴中市南江縣烈士陵園
杜德雲
石玉端
杜德雲
石玉端所在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