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榮(南社詩人李開榮)

李開榮(1910—1996),字桐庵,號桐生,又號碧梧居士、白屋詩人。廣東梅縣東教場背旺巷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開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96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自述》、《雜詩》
李開榮(1910—1996),字桐庵,號桐生,又號碧梧居士、白屋詩人。廣東梅縣東教場背旺巷口人,其從高祖是清中葉著名詩人李黼平。加入過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後在湛江銀行工作;1957年被劃成右派在農場勞動,直到1979年平反後才改為退休。
為增訂《廣東客家文學史》,進一步蒐集材料,通過李國器先生,我第一次讀到南社詩人李開榮的詩歌。
南社和李家家學淵源
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文學團體,成立於1909年。陳去病柳亞子高旭等人,以詩歌作為鬥爭武器,“以文學來鼓吹革命”,反對清王朝的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南社成立後,發展迅速,會員多至1000多人。在廣東籍的南社成員中,有不少客家人。1935年出版的《南社詩集》所附《姓名籍貫考》,廣東有社友41人,而梅縣籍的就有古直、李煮夢、林伯舉、謝良牧謝英伯、鐘動等13人。據梅州日報社劉奕宏君的最新統計,梅州籍的社友共35人,梅縣就有28人之多。
李開榮何時參加南社,還沒有確切的資料。據《南社湘集姓氏錄》介紹:李開榮,字桐庵,號桐生,梅縣人,住址為廣州文德東路聚賢新街6號。(鄭逸梅的《南社叢談》將“李開榮”誤為“李開運”)。《南社湘集姓氏錄》刊載在1935年出版的《南社湘集》第六期。由此可見,他加入南社的時間應在1934年前後。其時,李開榮奉其父李雲儔之命,到上海校刻李黼平的《繡子先生集》和《讀杜韓筆記》。那一年,他才24歲,為什麼會參加南社的活動呢?這和家學淵源有密切的關係。
李氏家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有雅好詩歌的傳統。“世有宦達,高曾以上,並著聲黌序”。李黼平的高祖父李敬毅,庠生;曾祖父李煐,附生;祖父李乃林,附生;父李斗光,監生;伯父李豎光,舉人。深厚的家學淵源和良好的家風,使李黼平兄弟琢磨切磋,互相激勵,個個成才。李黼平本人是進士;其堂兄李汝謙解元,汝辰是舉人,胞弟黼章也是舉人。胞弟黼文、堂弟晉叟、亨叟、鼎叟等則是生員,全都是玉樹芝蘭,皆工詩善文。人們借四川眉山的蘇軾蘇轍兄弟,山東新城王士禎兄弟的事跡,稱讚他們家族有“眉山二蘇、新城四王之風”。到了李黼平、李黼章的曾孫輩,書香門第的影響猶存。李開榮的祖父李絢卿曾任廣西的通判,亦能詩。父親李雲儔雖然經營鹽業商行,但鐘情書畫詩詞,常與嶺南畫派的張純初、張韶石相過從,和區季謀、馮康侯、李研山等結吟唱和;繼母黃倩芬是大家閨秀,更能詩善詞,他對李開榮視如己出,悉心調教。“詩詞教我能吟詠,感念慈親乃夙緣”(《新詩》),年逾古稀的李開榮在詩中仍念念不忘繼母的教誨。
與南社前輩的情誼
在李開榮的人生長途中,南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敬仰柳亞子蘇曼殊李叔同黃節古直馬寅初等南社前輩,有詩為證:
“亞子原名柳慰高,當年南社是雄豪。”(《柳亞子》)
“這個詩僧日本兒,參加南社乃初期。斷鴻零雁親身世,亦俗時禪世上稀。”(《蘇曼殊》)
“弘一法師李叔同,詩文書畫並精通。登門弟子多名士,子愷能為繼後宗。”“拜佛參禪主律宗,息霜學問自無窮。一朝覺悟浮屠去,遁入空門履戒恭。”(《李息霜》二首)
“南粵詩人四海聞,黃家節士愛書貧。典衣欲得珍藏本,不廢諄諄教育人。”“南社前賢結柳陳,蒹葭玉樹更清淪。詩宗已無縱橫筆,二卷遺書百世珍。”(《讀黃晦聞蒹葭樓詩》二首)
《懷念古公愚老師》,則寫得更為具體:“昔日層冰許我師,青春已逝鬢如絲;無才自愧程門立,淚灑羊城憶往時。”另有題註:“古師為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猥以不才,認為學生。”
又如《平生最服馬寅初》,“講演錚錚不怕狙”,並對他“經濟藏之人口論”予以讚揚。
他也常常懷念南社中交往較多的社友,如在《念兩詩人》中,他在題注中介紹:“李滄萍,黃節晦聞高弟,梅縣同鄉”,其詩云:“澒洞風塵旅澳門,題詩枉駕入吾軒。誰知一晤成長別,未審存亡抑絕秦。”始終念念不忘這位同邑的南社詩友,極想知道李滄萍的下落。“李吹萬,履庵,古公愚老師高弟。中山人,廣州顒園五子之一”,其詩:“履庵何去渺難知,未晤匆匆四十期。名士過江多若鯽,層冰高弟好覃思。”在夾注中,他提到1934年曾“在曲江重會”,又說明“古師書齋名層冰室。”懷念馬小進的詞《西江月》,亦是情意款款,題注說明“馬同為南社社友,1943年在曲江廣州大學任中文教授”,詞曰:“南社同盟交好,羊城握手情深。曲江一別發華侵,車上贈詩墨沉。祝你珍軀康健,惟余病體邇沉。浮生七十少知音,遣性高樓獨飲。”
李開榮的人生坎坷。抗日戰爭爆發,他進入廣東省銀行。1949年作為留用人員仍在湛江銀行工作,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因在會上一次發言而被劃成右派,降三級工資,送農場勞動。1960年被迫辭職。1961年摘帽,因病作退職處理,靠黏貼舊報紙袋和火柴盒為生。直到1979年平反後才改為退休,“且喜人稱同志”(《西江月》)。
這時,李開榮年已古稀,“悠悠數十載,倏忽七十秋。青春難再復,秋霜已滿頭”(《自述》)。但是,他依然像參加南社時期一樣,關心國家大事,以詩歌表達自己的心意:“一片丹心愛國家”(《雜詩》),寫下了《通過新憲法並祝新春》、《統一台灣,收回香港》等許多詞章,真是烈士暮年而壯心不已,令人感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