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康(著名京劇旦角演員)

李維康(著名京劇旦角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維康,著名京劇演員。女,生於1947年,祖籍北京。就職於國家京劇院,工青衣,是家喻戶曉的京劇界泰斗級人物。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曾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得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主席團成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冬粉群體,

人物經歷

12歲登台,師承程玉菁華慧麟趙桐珊李香勻雪艷琴荀令香於玉蘅張君秋李玉茹等名家。195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1966年畢業。畢業後進入中國京劇院任主演,1977年在新編戲《蝶戀花》中成功飾演楊開慧獲得巨大成功,同年復排《秦香蓮》,開始逐步恢復傳統戲。20個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曾擔任中國京劇院二團團長。1985年參演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獲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
1984年,農曆甲子年:獲得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所屬的《戲劇報》雜誌社發起舉辦的1983年首都戲劇舞台中青年優秀演員獎,該獎以後取“梅花香自苦寒來”之意,更名為“梅花獎”。
1984年6月3日,農曆甲子年五月初四日:參加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主辦的“全國著名中青年京劇演員交流匯演”,演出劇目:《龍鳳呈祥》,其中與劉長瑜孫毓敏等三演孫尚香,反響強烈。
1987年11月29日,農曆丁卯年十月初九日:領銜中國京劇院二團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
1988年5月6日-11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一日-廿六日,19時:參加在上海舉行的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演出劇目:《鳳還巢》(馬小曼,杜近芳,李維康,梅葆玖,王嘯麟,艾世菊,於萬增,王樹芳,孫正陽,蕭英翔,黃世驤)、《武家坡》(梅葆玥,李維康)、《汾河灣》(李維康,耿其昌)。
1990年12月20日,農曆庚午年十一月初四日:參加北京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演出劇目:《玉堂春》(李維康,葉少蘭)、京劇《四郎探母》(李維康,耿其昌,黃孝慈于魁智,馬小曼,陳志清,於萬增,趙葆秀,馮志孝,劉長瑜)。
1992年2月4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一日:參加1992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演出節目:京劇交響合唱毛澤東詞《詠梅》(中央樂團演奏合唱,秋里指揮,張克瑤扮演毛澤東,李維康、楊春霞、劉長瑜、楊淑蕊演唱)
1992年2月11日-16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八日:參加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上海京劇精品展演。
1992年12月,農曆壬申年:獲得梅蘭芳金獎大賽旦角金獎。
1996年2月19日,農曆丙子年正月初一日:參加1996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演出節目:《李清照》選段。
1998年8月28日,農曆戊寅年七月初七日:獲第一屆全國優秀文藝音像製品獎三等獎(李維康京劇唱段選,CD,上海聲像)。
1999年2月15日,農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參加吉祥九九——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龍鳳呈祥·洞房》(鼓師李素陽,琴師張素英;演員李維康;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1999年10月6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七日:參加北京人民劇場舉行的慶祝國慶五十周年戲曲演出,演出劇目:《四郎探母》(耿其昌,于魁智馮志孝,李維康,劉長瑜李勝素)。
2000年3月28日,農曆庚辰年二月廿三日:參加大型京劇演唱會暨上海京劇院慶祝建院45周年系列演出開幕式,演出劇目:《大·探·二》(李維康、耿其昌鄧沐瑋等)。
2000年12月30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時45分:參加懷仁堂2001年新年京劇晚會,演出節目:《謝瑤環》選段。
2001年1月23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參加2001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 《謝瑤環》選段。
200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參加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
2002年2月11日,農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參加2002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四郎探母》選段(李維康、耿其昌)。
2002年10月,農曆壬午年:任中國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顧問。
2003年1月3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初一日,19時30分: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四郎探母》(于魁智,楊少彭,杜鎮傑張學津李勝素,李維康,馬小曼趙葆秀李宏圖寇春華,鄭岩)。
2003年1月31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參加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貴妃醉酒》。
2003年2月1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初一日,19時30分:參加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一天——《迎新春名家演唱會》。
2003年4月12日,農曆癸未年三月十一日,20時:參加慶祝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文藝晚會《梅花賦》,演出節目:《詠梅》(李維康、于魁智)。
李維康(著名京劇旦角演員)
2003年12月6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參加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閉幕式晚會。
2004年1月21日,農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參加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京劇《坐宮》(李維康、耿其昌)。
2004年12月30日,農曆甲申年十一月二十日:參加“菊苑飄香”——懷仁堂2005年新年京劇晚會,演出節目:《蝴戀花》。
2005年2月8日,農曆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參加2005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大登殿》(李維康、張雲、張笠媛、王璐、周婧)。
2005年12月30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三十日,19時45分:參加“錦繡神州”——懷仁堂2006年新年京劇晚會,演出節目:《紅色娘子軍》。
2006年1月23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參加2006年新春京劇晚會——李瑞環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
2006年1月28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九日:參加2006年春節戲曲晚會,演出節目:《李清照》(李維康、耿其昌)。
2006年2月3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初六日,晚:參加2006百花迎春戲曲晚會,演出節目:《貴妃醉酒》。
2006年6月18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參加杜近芳收丁曉君為徒儀式。
2006年9月9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十七日,20時:參加第三屆中國威海人居節“三角之夜”中國京劇名角名段演唱會。
2006年9月30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初九日,19時30分:參加長安大戲院重張十周年演出,演出劇目:《四郎探母》(杜鵬、杜喆、賈勁松、耿其昌分飾楊延輝,李維康、熊鳴霞、張慧芳分飾鐵鏡公主,張晶飾蕭太后,翟墨飾佘太君,李宏圖飾楊宗保)。
2006年10月23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初二日:參加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的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
2006年11月4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四日,19時30分:參加霸州市舉行的紀念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七周年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演出節目:《卜運算元·詠梅》。
2006年11月9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九日:參加在長安大戲院隆重舉行的2006中國記者節京劇演唱會,演出節目:《謝瑤環》。
2006年11月17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七日:參加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
2006年11月25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五日,晚:參加在石家莊人民會堂舉行的紀念奚延宏誕辰72周年演唱會舉行,演出劇目:《謝瑤環》。
2007年3月28日,農曆丁亥年二月初十日,晚:參加廊坊市明珠影劇院上演的《和諧之聲》大型戲曲晚會。
2007年4月28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參加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的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戲曲文藝晚會舉行,演出節目:《四郎探母·坐宮》。
2007年5月12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廿六日:參加外交部京劇學會2007年聯誼會。
2007年9月20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初十日:參加由天津市文化局、和平區人民政府、今晚傳媒集團、天津電視台共同舉辦的“華夏神韻——第三屆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
2007年10月13日,農曆丁亥年九月初三日:參加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主辦的“黨的旗幟高高飄揚——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大型系列演唱會”第五場、“梅花朵朵向太陽”主題演唱會。
2007年12月30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廿一日:參加2008年新年京劇晚會,演出節目:《蝶戀花》。
2008年2月12日,農曆戊子年正月初六日,13時30分:參加梅蘭芳大劇院2008年雪災賑災義演。
2008年4月23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十八日:赴北京百年農工子弟職業學校舉行京劇知識講座。
2008年5月22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十八日,晚:參加四川汶川地震“孩子你並不孤獨——梅蘭芳大劇院賑災義演晚會”,演出節目:《紅燈記》、《大登殿》。
2008年5月29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廿五日,晚:參加四川汶川地震全國戲曲界抗震救災義演。
2009年 參加天津電視台文化娛樂頻道傾力打造的《梨園春潮》——2009年18省市地區元宵戲曲晚會。
2010年12月28日,農曆庚 寅年十一月廿三日:梅蘭芳大劇院領銜主演《盛世中華》。

主要作品

擅演劇目:《秦香蓮》、《霸王別姬》、《風還巢》、《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玉堂春》、《斷橋》、《荀灌娘》、《刺蚌》、《宇宙鋒》、《魚藻宮》、《楊門女將》、《謝瑤環》、《四川白毛女》、《黛諾》、《革命自有後來人》、《紅嫂》、《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李清照》、《李鳳姐》、《寶蓮燈》、《蝶戀花》、《恩仇戀》等。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7中國文聯首推為“世紀之星----獲獎
1993梅蘭芳金獎大賽旦角組金獎----獲獎
1989首屆“金唱片”獎----獲獎
1986第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四世同堂獲獎
1985全國現代戲匯演主演一等獎----獲獎
1985首都京劇振興杯最佳演員----獲獎
1984第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戲曲)----獲獎
戲裝照戲裝照

人物評價

她的扮相端莊,颱風大方,嗓音寬亮甜美,尤其行腔,富有創新,熔梅、程、張等流派的聲腔藝術於一爐,借鑑地方戲曲與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據自身條件,兼收並蓄,以情帶唱,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她演傳統戲時頗有新意;在新編歷史劇與現代戲中也能成功地塑造角色。例如在現代戲《恩仇戀》里,她將青衣花衫刀馬旦的行當藝術融在一起,出色地塑造了女主角鳳妹子的動人形象。其他例如李清照楊開慧等角色,也扮演得頗為成功。
1、 最“純”——楊開慧(劇目:《蝶戀花》)
文革剛結束,第一部使維康聲譽鵲起的現代戲。那時的維康,除了出色的唱、演水平,還特別有股朝氣,和她塑造的楊開慧一樣,如板倉沖里茂盛的青竹、清澈的溪水,純純地走來,無比清新。她的楊開慧形象,充溢著“我將我身獻我黨”的追求真理的激情,充溢著對戰友、鄉親、故土的摯愛親情,這也是一個“純”字。全劇一改文革“高、大、全”的“英雄主義”創作習慣,以“情”動人,加上全新的板式和唱腔結構、優美的音樂設計、巧妙融入湖南鄉土音樂元素等,也給人“純”的感覺。尤其那段“綿綿古道連天上”的華彩唱段,由平靜舒緩到激越奔放,層層推進,娓娓道來,字字千鈞,情深無限,關雅濃先生的這段創作在200年京劇史上足可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 最“酷”——鳳妹子(劇目:《恩仇戀》)
一向文靜端莊的“大青衣”李維康,居然在緊鑼密鼓中撒潑動野,塑造了一個火辣辣、凶蠻蠻、敢愛敢恨的性情美人,這種藝術處理實在大膽又極為成功。這齣戲集中體現“藝術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宗旨,極具革新意識。表演上,融青衣、閨門旦、刀馬、花衫等多種行當一爐,充分顯示了李維康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力,而且設計的幾段舞蹈如趟馬、和瘸腿李鐵拐對打等都頗有創意,能把《拾玉鐲》等很多傳統戲動作程式“化”在戲中人物身上,著實高明。在唱上,李維康一貫以情帶唱,根據塑造人物需要博採梅、程、張等派技法為我所用,但飾演的其他角色在大的範圍里還可看作是青衣,所以一般還能找到梅、程、張的印記。而這齣戲裡演一“辣妹”,相對而言無章可循,她那調用各種音樂手法只為塑造人物需要的特點就更突顯出來。象[南梆子]“見項圈猛一陣紅雲飛上臉”一段唱里“我又喜又羞更覺得心兒甜”的“心兒甜”,“剛提婚姻事他輕嘆了一聲”一段里“真是個沒緊沒慢的傻醫生”一句等,簡直聽不出是民歌唱法還是象我們普通人一般喊出來的,反正就覺的象自己身臨其境時會有的反應一樣,非常貼切、非常生動;而這種唱法又是嵌在純粹京劇的旋律、樂器、演唱之內的,化為無痕,從形式到核心還是京劇,同時人物性格大大鮮明了。同樣例子還能找出很多,在“松崗送別”的核心一段唱里,“想起了殺父仇撕裂肝腸”一句、“又該誰與誰抵償”的“償”字等處,我甚至聽出了通俗歌曲的吐字方法,不是專業搞音樂的也不知是不是,反正唱的活、唱的開、唱的過癮。總之京劇在新時代不創新是肯定沒出路的,而如何既保持京劇的根基和精髓,又有機融入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手法,包括戲劇創作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恩仇戀》的導演阿甲以及李維康的大膽實踐都很值得研究。
3、 最“雅”——李清照(劇目:《李清照》)
7部代表作部部經典,但個人最偏愛的還是《李清照》。因為大多數傳統戲,注重情節勝於注重人本身,滿是喜慶團圓、因果報應之類“套路”,說句不恰當的話,總覺帶些農業社會的陳腐氣;而現代戲又似乎多了份激昂、少了點韻致。最衷情還是《李清照》這樣的,高雅清麗、以氣質取勝,尤其能觸動我這樣念過大學自認為還算知識女性的人吧。這部劇也有精彩的情節,但也許是維康的舉手投足太高雅、大氣,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一位著名女詞人的風采,也許是音樂設計的太優美、清新,總之印象最深的是女詞人本身的氣質、境遇,這樣的創作風格在京劇史上也屬少見吧。正因為作品對“人”、尤其是一位彪炳千古的女詞人本身刻畫的細膩深刻、不染塵俗,因此對演員的文化修養、表現力也要求甚高,也就是稟賦超群的李維康,估計一般演員連台都壓不住。說到這裡,維康戲路真是寬,而才高貌美、大氣有識的女子似乎由她演繹最具風範,因此象《謝瑤環》這樣已有前輩唱紅的經典戲,維康也敢於知難而進並成為了自己的一出保留劇目。戲裡“梅子青青枝頭墜”一段流水,[西皮慢板]“一支花凝晨露盈盈綻放”,[南梆子]“中秋夜玄武湖清波浩渺”,以及那曲動情“聲聲慢”等,腔美、唱的美,維康“首屆金唱片”獎可謂實至名歸。
特別是那曲“聲聲慢”:從念白“……明誠,難道真的再也見不到你了么?”開始,未聞其唱、先感其悲,無限惆悵、心碎的氛圍已就。再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一段“後庭花變體”,感覺維康唱的很輕鬆似乎沒有刻意的技巧,但卻字字輕重濃淡熨貼,如珠玉落心間、又似刀子刻心上,我想這可能就是內心情感已極充沛後的“以情帶唱”、“舉重若輕”的最高境界吧。其後[反二黃慢板]“想當初梅子青時乍與君相遇…”一段,和前面“聲聲慢”銜接的自然且極富美感,維康唱的委婉迂迴、起伏跳躍,感情波瀾變化萬千,把聽眾帶入到“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遺恨中。她在“彩霞工程”里曾很簡單地介紹說唱這段時一要儘量豐富內心感情,另外眼睛裡要有“視像”。我理解她的意思是“神貫於容,神不貫則容不動;神到容隨,神貫而容動”。即內心情感積蓄越足表情就隨之越自然真切,並且演員要會控制情感宣洩的過程,並要善於通過眼睛的“視像”引導觀眾感同身受,維康就是這樣卓越的好演員。
4、 最“真”——王桂英、三聖母(劇目:《寶蓮燈》)
這是維康和她的夥伴們共同改編的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戲之一,幾乎每段唱腔都可稱為經典,每段情節設計和表演也可稱為經典。戲裡維康一身兼二角,而我理解她實際成功塑造了三個不同角色。一是三聖母,美麗多情,“落第歸來多怨忿”一段,珠圓玉潤、甘飴醇美,三個“去問他”到“可願隨我雲深仙境永棲身”,把女性魅力詮釋到極至。第二是貧寒村女王桂英,一段“一句話問得我心頭鹿撞”,把一個善良少女被打動芳心時的嬌羞喜悅刻畫的惟妙惟肖,“這書生多情識禮心坦蕩”一句的“這書生”三字,我不懂維康用的什麼發聲方法,在我感覺就是貼心貼肉的通俗唱法,極富韻味和美感,這就是最佳表現方法,管它什麼派呢。第三是身為羅州縣令夫人、二子母親的王桂英,“睹此情心欲碎痛淚難忍”一段唱,舍子之後“……帶上幾陌紙錢到為娘和秋兒的墳上燒化燒化……”一段念白,讓人幾乎無法用什麼手段技巧來形容,只是被感動、被征服。
李維康最神奇的地方就在這裡,善於展示人物心靈並掀起觀眾情感的熱浪。如果因此說京劇失去了原汁原味,李維康“離經判道”,大多數觀眾(尤其是以前不太接觸京劇的新觀眾)想必寧願選擇這樣味道的京劇。還有人說維康念白不好,可聽她舍子這段,包括《李清照》里“…明誠,難道真的再也見不到你了么?”,《坐宮》里的夫妻對話以及《游龍戲鳳》里有趣有味的“調笑”等等,她將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風格,話劇語言表現形式等揉進來是對京劇念白極好的發展。正象維康曾說的“無論戲曲、戲劇、影視表演,都有一個最突出的共同點,那就是要以情感人。
5、 最“親”——鐵鏡公主(劇目:《四郎探母》)
這本是出最常見的傳統戲,很多名家演過但精品鮮見,只是維康夫婦的珠聯璧合,使之成了家喻戶曉的典範之作。
箇中原因有三點:
一是一些唱段、念白維康他們確實改編的好,比如人人稱道的“聽他言”快板對唱、“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等。
二是維康塑造的鐵鏡公主生活化、人性化。既是嬌貴的公主,又象我們身邊熟悉的家庭主婦、媳婦、母親,善解人意、嬌憨親切。塑造人物生活化、人性化是維康表演的又一突出特點,看似隨意,實則盡在掌控之中,她的表演從無陳腐拘謹之條條框框,和觀眾距離一下就拉近了。
第三,要歸功於二位夫妻藝術家的默契合作了。一個“穩”勁十足,一個“活”力非常;一個堅如大地,一個燦若彩霞,相映成輝、相得益彰、相契相知、相激相盪,才讓《四郎探母》(還有許多劇目)化平庸為神奇、滿堂生輝。能因他們的默契配合而成就一出大家喜聞樂見的名劇,也算對台下這對恩愛夫妻的最高褒獎了。
6、 最“俏”——李鳳姐(劇目:《游龍戲鳳》)
維康版的李鳳姐——天真爛漫、嬌俏乖巧、清新雋怡,甜、嗲、靈、媚、十足女人味。李維康渾身都是戲,可以看出她極其雄厚的唱做功底和塑造人物的靈性,加上那對顧盼生輝的美目,叫人怎能不愛她!這齣戲的李鳳姐,和電視劇《四世同堂》里的韻梅,實在是維康奉獻給世人的兩大驚喜,都那么出乎意料又那么精彩絕倫:一個溫婉賢淑、蘭心惠質,一個天真爛漫、嬌俏妖嬈,顯示了她驚人的駕馭多種類型角色的高超能力,不僅不和她的青衣藝術無關而且是重要的補充。至今,戲中維康(李鳳姐)對正德皇帝俏皮的話語“你是大戶長的兄弟、三戶長的哥哥,你是那——二混帳”,“你可認得我啊?我是正德皇帝他的——娘——喔”等等不絕於耳,實實的可愛。
7、 最“美”——配唱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
雖然這不是完整的劇目,甚至只能算一首京味歌曲,總長44字、3分多鐘,但我仍想放在這7宗“最”里,因為:
第一,在今天的社會裡不可否認京劇勢微,更廣泛的觀眾了解並喜愛京劇,很多是先被戲歌、“樣板戲”這樣通俗、富表現力的“變種”京劇吸引,一首好的戲歌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一部大戲,維康首唱的《詠梅》就是這樣一首廣獲讚譽的作品。
第二,這首詠梅,從演唱風格到旋律設計、伴奏配器等方面和維康在京戲中的藝術理念基本一致,是“李派”典型做法。即整體在紮實的京劇傳統基礎上,另外旋律緊湊、流暢、清新、委婉;演唱行雲流水、雅俗共賞、根據劇情需要選擇最貼切的表現技法,富歌曲性和時代感;伴奏配器根據情況嘗試些新式樂器如大提琴、貝司等等,以拓寬京劇表現力。
第三,這首曲配詞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幾乎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維康的處理:從“風雨送春歸”的平靜鋪陳下蘊育的磅礴張力開始,到“猶有花枝俏”的“俏”字上一波三折,一朵梅花迎寒怒放、充滿生命力的驕姿似乎就在眼前。接下來的“俏也不爭春”一段轉為深情陳述,到“她在叢中笑”唱第二遍的“笑”字上,處理的既充滿畫面感、似已看到梅花笑的多么動人,又在字尾收的乾淨有力,以便推進到下段重複遞進地吟頌“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高尚情懷。此段當維康甩出華美高亢的“叢中笑”三字後,本已達到高潮,沒想到更妙的是緊接一段男聲合唱,深情大氣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最後一句“她在叢中笑”,於高潮之外又進一步升華,使聽者“心潮逐浪高整曲格調清新、感情濃厚、氣勢磅礴、意境高美,44字字字動人心魄,既傳達了主席筆下“俏”梅的神韻,又歌頌了千萬革命者的摯熱情懷,更抒發了藝術家自身對事業的苦戀和高尚人格追求,已臻化境!這七宗“最”除《詠梅》外,《蝶戀花》、《恩仇戀》、《李清照》是維康和他人共同首創劇目,是京劇史上新編戲的豐碑;另幾部是改編傳統戲的精品,是京劇史上傳統戲的重要發展。其實還有許多作品如《汾河灣》、《謝瑤環》、《秦香蓮》、《白蛇傳》、《玉堂春》、《霸王別姬》、《平原作戰》等等,維康均有獨特建樹,值得大書特書一番。她華美大氣的颱風,高若行雲低如流水的“金嗓子”,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以情帶唱的聲腔,形神兼備、真情忘我、氣度超凡的表演,無疑形成了獨樹一幟、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李派”風格。有人說,藝術大師或大家就是成功達成了以下公式:大師(大家)=學習+模仿+消化吸收+長期實踐+再消化吸收+集中個人特性的表演+個性表演的升華和規範化。從這七宗“最”和維康的藝術生涯來看,怎不讓人心悅誠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