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在關鍵時刻上書敦促變法,光緒皇帝特提拔他為禮部尚書。變法失敗後,慈祥太后以“競將大逆不道之康有為等濫行保薦,並於召對時一再百陳”的罪名,將他發配新疆。李端芬的《請推廣學校折》,提出了“一經五緯”的改革綱領。他認為人才關係國家之強弱,激勵人才是當務之急,應從中央到地方創設新式學堂,引進新思想、新知識,“以此為經”。“五緯”是指設藏書樓(即圖書館)、廣立報館(出版報刊)、選派遊歷者(派人出國留學、考察)。他的這些主張為光緒皇帝採納,成為政府決策。儘管變法以“百日維新”告終,但“廢科舉,興學堂”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對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事跡
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第一人
在中國,教育費用自古以來就是老百姓的經濟負擔。而李端棻是最早提出為貧困地區學生減免費用的人。當時雖然還不存在“教育亂收費”問題,但他看到雲貴兩省地處偏遠,“士多寒酸”,士子們去北京會試不僅路途遙遠,而且車馬費用負擔沉重,不少人因出不起錢僱車馬,只得靠步行進京,往往誤了會試。或負擔不起進京費用,雖考中舉人也只有放棄進京會試的機會。於是他與雲貴總督劉岳昭、雲南巡撫岑毓英聯合上奏清廷,請對“滇黔兩省舉人會試,例給火牌馳驛至京”,得到朝廷批准。從此,滇黔兩省的舉人,憑著官府發給的火牌(介紹信)進京會試,沿途驛站免費提供馬匹車船和一伙食,這項措施為滇黔兩省造就了不少人才。
李端棻一生剛正不阿,不屑於買官賣官,只要是人才,他都舉薦使用,儘管他為舉薦人才付出了沉重代價,但終身無怨無悔。
他鑒於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教訓,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初二向光緒皇帝上了《請推廣學校折》。指出當時實行的應試教育,不能培養出大批時事所需人才,在奏摺中他提出在京師和全國各省、府、州、縣皆設新式學堂,並提出建圖書館、試驗室和出版社,並向科學已開發國家派出留學生等新舉措。希望改革舊的教育制度,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以雪國恥。
光緒皇帝採納了他的主張,下令在全國推行。之後,京師大學堂及各省的新式學堂相繼成立。創建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在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戊戌變法名留青史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一切維新,基於此詔;新政之行,開於此日。”維新變法之火焰,至此熊熊燃起。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頑固派,認定“祖宗之法不能變”,對變法百般阻撓。他們利用掌握的實權,加緊反撲,將力主變法的翁同和“開缺回籍”;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以武力控制京師;又規定二品以上大員任用,需經慈禧太后批准,阻止維新人物進入上層,維新運動面臨極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