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位於四川省綿陽江油市青蓮鎮。《李翰林集序》中有: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李白《與韓荊州書》: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李白故鄉是隴西(今天甘肅天水一帶)。生於中亞。後移居四川。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從古至今為李白故里就有各種爭論。明代的思想家李贄說過一段很風趣的話:“蜀人以白為蜀產,隴西人則以白為隴西產,山東人又以為山東產,而修入《一統志》,蓋自唐至今然矣……嗚呼!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入,死而千百餘年,慕而爭者無時而已。余謂李白無時不是其生之年,無處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隴西人,亦是山東人,亦是會稽人,亦是潯陽人,亦是夜郎人。死之處亦榮,生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處,讀其書,見其人,亦榮亦榮,莫爭莫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白故里
  • 外文名稱:Hometown of Li Bai
  • 地理位置四川省 綿陽市 江油市 青蓮鎮
  • 開放時間:8:00-18:00(4月-10月) 9:00-17:30(11月-3月)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40元
  • 著名景點李白紀念館 太白公園 天寶山太白碑林 太白洞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 類別:古代文化藝術紀念館
  • 籌建時間:1962年
  • 竣工時間:1981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環境,李白簡介,文化旅遊,主要景點,太白碑林,隴西院,太白洞,李杜祠,海燈武館,李白紀念館,故里傳說,李白詩文,

地理環境

李白故里位於四川省江油市,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
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江油旅遊資源豐富:有李白紀念館、李白故居、海燈武館、太白碑林、粉竹樓、太白公園竇圌山、佛爺洞、白龍宮、金光洞、觀霧山、養馬峽、蒲家溝、青林口紅色旅遊景區等。其中青蓮鎮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及太白洞等景點是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故居為主的人文景觀長廊。
江油市距省會成都約150公里,距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40公里。江油歷史悠久,早在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設郡,後改江油縣。[東漢]設定歸屬德陽縣,以後歷經演變,到隋初縣境分置陰平昌隆2縣。以後又幾經演變,至[南宋]時江油縣府正式入境後,分置江油、彰明2縣。相沿至1958年兩縣合併為江彰縣,1959年更名江油縣。其中1935年紅四方面軍駐縣時,曾分設過濟時、重華、彰明3縣和中壩市。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江油市。2008年江油被確定為溫家寶總理親自領導的科學發展觀試點城市。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江油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三國時期江油已經是蜀國出入關中的重要軍事政治要地,也是蜀國最後一道抵禦敵人的關口。“勇奪江油關”也是《三國志》、《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一筆。江油不僅走出了唐代大詩人李白,還走出了中國“厚黑學”鼻祖李宗吾、著名教育家張秀熟、中科院院士、科技發明家張開遜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四川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發起人王佑木同志以及中國著名的武術大師海燈法師的家鄉。
江油市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優質碳酸鈣礦遍布全境,市境內探明的天燃氣儲量超過300億立方米。長江支流涪江流域履蓋全市60%以上面積,寶成鐵路、綿廣高速、綿江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市內鄉到村一級道路基本硬化,交通相當便利。
江油農業基礎十分堅實,全市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在河南朋友的無私支援下,全市農村提灌站、鄉村道路、水庫塘堰、學校衛生等基礎設施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具有“西南華西村”之稱的白玉村被胡錦濤總書記親自確定為“農業發展先行村”。《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附子”,以江油出產的質量為最佳。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壩醬油”聞名中外,味醇甘香,是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的一味必備調料。
李白故里
江油工業基礎十分雄厚,境內有大型特殊鋼材生產基地攀長鋼、我國西南最大的火電廠-----裝機容量90萬千瓦的江油發電廠、中石油川西北油氣田公司、中國核工業四川材料所、中國航天渦輪機研究院、巴蜀重要的機械製造基地四川礦山機械集團、中國著名的水泥製造公司雙馬水泥、具有當代都江堰之稱的武引工程等等,其中攀長鋼、雙馬水泥為上市公司。全市人民正在為把江油打造成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製造業基地而努力。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今屬四川江油,不過還有說法,是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遷祠內。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太白碑林,隴西院太白祠名賢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已列為省級文物單位。李白曾在湖北安陸居住過。
李白李白

文化旅遊

世人皆知李白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旅行家。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從“十五學神仙 ,仙遊未曾歇”直至62歲去世於旅途之中。他青少年時期,一邊讀書,一邊旅遊,故鄉的大匡山是他隱居讀書之處,以此為基點常去戴天山、太華山、竇圌山、紫雲山等名山旅遊。這些雄奇壯美的故鄉山水陶冶著李白,使他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然山水的美,直到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大旅行。李白遊蹤東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門關,西南到過夜郎,南到蒼悟、九疑山,西至甘隴,足跡所至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貴州等十四個省及北京、重慶二市。名山大川黃河、長江、五嶽、黃山、廬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都留下他的足跡。
李白自幼好詩善賦、學道習劍,在故鄉留下了三十多處遺蹟遺址,眾多軼聞傳說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李白故里——江油歷史文化豐厚、自然風景綺麗、“紅色文化”燦爛、封神傳說奇異、工業科技發達、農業生態純美,地處九寨門戶,位於蜀道咽喉。李白文化旅遊品牌是江油發展旅遊最有價值、最能夠吸引旅遊者、最具國際性和獨特性的品牌,這個品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而這些浸透著李白文化內涵的遊蹤地和描寫故鄉山水的李白青少年詩文正是江油旅遊之源和文化旅遊之魂。不斷豐富李白文化內涵,強力打造李白文化品牌形象,使其外延為文化旅遊產業要素,做強做大江油文化旅遊產業,是無愧於先賢李白、造福今日江油人民的明智之舉、當務之舉和富民之責。

主要景點

太白碑林

碑林以園林為基調,注重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根據李白詩風的脈絡,分為“李白詩精品園”、“清風明月園”、“故園山水園”、“磨針尋夢園”、“詩仙醉酒園”等五大部分。碑刻的內容主要是歷代書畫名家書寫的李白詩歌和頌揚李白的楹聯詩文等近二千件創作精品,風格迥異,足以體現我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的深刻魅力,極具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趙朴初先生專門為此題寫了“太白碑林”碑名。

隴西院

位於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場天寶山麓。為唐詩人李白故宅。據院內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並序》記:“先生舊宅在青蓮鄉,今舊宅已為浮圖者居之。”(碑今移縣城紀念館)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屬江油)縣令楊天惠《彰明逸事》記云:“清廉鄉(白)故居遺址尚在,廢為寺,名隴西院。”宋建隴西院,明末毀於火。現存殿宇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倉頡、太白、文昌、地母等殿,並祀李白塑像。至民國年間,諸殿堂多殘破,僅山門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隴酉院”三字猶存。建國後歷經修葺。院東數百步有李白妹月園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帶),是李淵,李白,李廣等人的祖籍,有一定的影響。唐太宗曾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李姓的郡望、堂號均以隴西命名。
江油太白碑林江油太白碑林

太白洞

位於江油市武都鎮北2公里許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傳唐李白青少年時常坐船來此遊覽,天晚,對岸燈籠洞出現燈籠一對,四周通明,李白乘興在洞口夜讀,合卷後燈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謠有“燈籠洞對太白洞,燈照太白把書誦”。洞口高約7米,寬約10米,可乘船入內。水泉清澈,清雅幽靜。洞壁有歷代遊人題刻多處。

李杜祠

李杜祠在綿陽市東2公里的芙蓉溪東岸。後人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來過綿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為清澈的芙蓉溪,祠後為蔥蘢的富樂山。現存大門、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占地6畝,工部詞為單檐懸山式抬梁木結構建築,面積120.96平方米。水榭體量較大,為單檐歇山式頂,抬梁結構,長15.4米,寬5.9米,橫跨於水池之上。四周有圍牆,園內有花圃,環境幽靜,景色宜人。當前已修葺一新,有《李杜與綿州》陳列遊人絡繹不絕。現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燈武館

位於江油市昌明河畔,與李白紀念館隔河相望。由於現代著名高僧海燈法師生於江油重華鎮,故在此地建立武館。該館成館於1988年,集仿古軒、室、亭、榭、迴廊和演武廳、練武場於一館,布局謹嚴、氣勢、宏偉。該館現由已逝世的海燈法師高徒執教,常年招收海內外學員,教授名揚海外的正宗少林武術,現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業、業餘武術人才。

李白紀念館

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寶,記載詩人青少年時代在青蓮的兩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還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獅以及建於明代的雷鳴堰等文物古蹟。與紀念館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園,園內展布樓亭閣榭,林木豐茂,環境優雅。

故里傳說

提起李白故里,沒有人不認為它在四川江油。每年那裡都舉行李白國際文化節,大打旅遊文化牌,那座城市無處不流蕩著李白氣息。現在,李白故里在江油的觀點似已為海內外廣泛接受,新版《簡明大不列顛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關李白條目,都明確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新版教科書《中國歷史》也說:"李白,字太白,彰明人"(彰明即四川江油)。
據趙亞輝部落格提供,《人民日報》2002年8月10日曾有一文披露一重要細節,說1982年,江油很意外地收到了鄧小平托女兒送來的親筆題詞,只四個字:"李白故里"。還說,鄧小平寫這幾個字之前,和郭沫若有過一次談話。這個故事的前半段絕對真實,因為這四個字刻成的碑就矗立在江油;後半部所謂與郭長談後才寫的這幾個字,談過沒有,何時談的,卻無法證實,因為郭在幾年前就去世了。我認為,領導人題詞是對歷史人文古蹟的倡揚和尊重,也是對主流看法的一種首肯,但是並不一定具有學術上的終極裁定權,尤其是面對複雜的歷史疑案。例如現在就有這種情況,一位領導人在此地題了"羲皇故里",另一領導人卻在彼地題了"羲皇故都",各題各的,並不奇怪。但不管怎樣,小平題詞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還是大大增加了李白故里屬於江油的權威性。一切都表明,李白故里在四川江油是鐵板釘釘,任何人似乎都不應該有懷疑。
然而,意外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去年8月,湖北安陸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出了以"李白故里、銀杏之鄉、湖北安陸歡迎您"為題的宣傳片,立即有《江油遭受"李白故里"危機,央視四套是幫凶》之類帖子出來,江油網友開始在網上嚴重聲討湖北安陸的"侵權"行為,旋即江油市委和安陸市政府也捲入此事,各自在力爭"李白故里"的歸屬權,不可開交。當時大家都覺得湖北安陸怕要倒霉了,要被推上被告席了,結果卻出乎意料。9月1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給湖北省工商局發文的批覆卻是:"安陸市作為李白曾長期居住地,被稱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處。這是對客觀事實的正常敘述和說明,屬於《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的正當使用行為。"是啊,"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陸娶妻生子,一度還是他週遊天下的根據地,留守處,安陸要宣傳,似也未可厚非。但這一下矛盾更激化了,後來還是江油占了上風。
對於這場官司我無話可說。我倒是覺得,由這一事件暴露出現今對"故里"一語的使用充滿了歧義和含混,同時還暴露了長期以來掩蓋的另一重大隱情,那就是真正的李白故里到底在哪裡?除了江油和安陸二地之外,還有沒有更有理由稱為李白故里的地方?在這個問題上,有沒有用現代人的強勢話語不顧古人的陳述,不顧基本的歷史資料的情況?江、安之爭很像是大家在爭搶一件寶貝,兩個最有可能爭到寶貝的人爭得尤其厲害,其實,他們都忽視了寶貝真正的主人的意見及其感受。
這裡,問題的關鍵是,到底什麼叫故里?它是指一個人的出生地,抑或生活過較長時間的地方,還是原籍,祖籍,家鄉?到底該選擇其中的哪一樣?
前不久,一向較真的上海《咬文嚼字》雜誌經考證後有文章指出,目前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是"故里",一些地方常常以號稱某名人"故里"來吸引遊客,理由是這名人曾在當地居住過。其實,"故里"專指其人的故鄉,家鄉,原籍,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他的祖輩如果沒有在此地生活過,他本人生活的時間再久也是不能叫"故里"的。文章還舉例說,蔣介石曾長期居住在台灣,但有誰會稱台灣為"蔣介石故里"呢?蔣故里還是浙江奉化溪口。"長期居住的地方"未必是"故里",而"出生地"也未必是"故里"。比如一位外國孕婦,在上海旅遊時生了孩子,難道上海就是這個孩子的"故里"?還說,他長期住過的地方應該叫"故地",所謂故地重遊;他長時住過的房子應該叫"故居",所謂某某故居;但"故地"、"故居"和"故里"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此等等。
我對《咬文嚼字》文章的煞費苦心表示理解,但它仍然無法解決李白的故里歸屬問題。如果"出生地","生活過較長時間的地方","先輩生活過的地方",全在同一個地點,那當然不成問題;要是不一致該怎么辦?比如,李白出生地一般認為是中亞碎葉,和祖籍隴西成紀不一致,那哪個是故里?祖籍隴西成紀和生活過較長時間的四川江油又不一致,那哪個是故里?
江淹的《別賦》云:"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這可能是故里一詞的最早出現。事實上,現在要給"故里"下一個無懈可擊的定語不大可能,故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如果不鑽牛角尖,並不難取得共識,它是對"根"的追尋和肯定。一個人,尤其一個古人,對自己故里的認定--儘管他不一定用這個詞,最有發言權的只能是他自己。李白真正的、惟一的、被史書早就無數遍肯定下來的"故里",只能是隴西成紀(現今甘肅天水秦安縣,秦屬隴西郡,漢屬天水郡)。
必須看到,我們在尋找李白的故里,事實上李白也在尋求著他的故里;這兩個尋求如果重合,自然無話可講;如果出現了兩個故里,那應該肯定哪一個呢?這就好像一個人說他的父母是誰,我們不信,偏要另外指認他的父母一樣。在我們,也許認為李白故里是四川江油;但對李白而言,他不是不知道彰明,但他心目中的故里無疑是隴西成紀。這是他一再強調的,而且口氣堅定,從不含糊。我們在確定李白故里時,究竟是認同歷史上李白本人的認定,還是撇開李白,不聽他的,堅持我們認為的四川江油呢?在確定李白故里的問題上,要不要尊重李白個人的意見?如果李白明白不過地表示了對自己祖籍的確認,我們由於理解的原因,由於利益的原因,由於現代人的自以為是,硬是不承認,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樣做對嗎?
還是讓我們看看李白自己怎么說的。李白詩文中有三篇非常明確地陳述了他的家世。《與韓荊州書》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贈張相鎬二首》其二云:"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上安州裴長史書》說:"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之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這後一條里,"本家金陵"與"本家隴西" 似乎矛盾,其實此處"金陵"所指乃是西涼"建康郡",即指今甘肅蘭州一帶。考之史料,《晉書·武昭王李玄盛傳》有如是記載:"武昭王諱日高,字玄盛。隆安四年(400年),為群雄所奉,遂起霸圖,號涼公,於敦煌、酒泉坐定千里。其子李歆繼立,攻沮渠蒙遜,敗死。弟恂繼立,沮渠破敦煌,恂死,國亡。"這就是發生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沮渠蒙遜之難"事件。"本家金陵"已為研究界澄清了。總之,李白自認隴西成紀人,再清楚不過。李白還喜歡自稱"羲皇人",所謂"學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軒蓋宛若夢,雲松長相親。""清風北窗小,自謂羲皇人。""羲皇"就是被史家尊為"三皇"之首的伏羲,傳說生於隴西成紀。
我們再來看看公認的權威性的文獻怎么說。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都是李白在世時或去世不久時的人留下的文字,史料價值極為珍貴,它們無不證明李白生前所述"家本隴西人",即隴西成紀人是真實可靠的。李陽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魏顥《李翰林集序》云:"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李白死後五十年,范倫之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姓易名。故自國朝已來,編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云云。
說來可嘆,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他在病榻上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其從叔,剛剛任滿的當塗縣令李陽冰編輯,後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並為之作《序》,這就是著名的《草堂集序》。陽冰在《序》中說他"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其中,"枕上授簡"一語何其悲涼!試問,枕上確定的"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一語是什麼意思,難道還不足以說明李白的故里何在嗎?
是否尊重李白個人意見,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郭沫若寫於文革時期的《李白與杜甫》,受當時掃蕩一切,目空一切的風氣影響,不斷指斥李白"不外是以勢利眼光在看人說話","看來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門第"等等,現在已被諸多研究家的考據證明,李白並沒有說假話。李白家世研究中目前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李白到底出生在哪裡,是否出生在江油青蓮?如李白究竟是李廣的、還是一向諱言的李陵的多少代孫?如李白五歲到四川,到底是從哪裡到的四川?從碎葉到江油,天水秦安作為絲綢之路是必經之地,他不可能不經過;當時隴西成紀的地理條件不比江油差,逃難而歸的李客何以不在必經之地的故里停留呢?誰能肯定李客李白就沒在秦安停留過生活過?天水南郭寺臥佛殿院中舍利塔頂原嵌一小石碣,上鐫李白五言律詩一首:"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澈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此詩不為任何詩集所載,李白是否到過天水不由令人懸想?還有,李白醉草赫蠻書被考證確有其事,但他是在哪裡學的蕃文呢?不管怎樣,李白作為隴西成紀人,卻始終如一。
事實上,結論已很清楚,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至於四川江油,正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的,它只能是李白的第二故里。(
李白祖籍在隴西成紀,自稱“隴西布衣”,所以把他的故居叫隴西院。山門氣勢雄偉,中門上豎匾用彩色瓷片鑲嵌“隴西院”三個大字,四周有九條浮雕蟠龍護衛。中門的對聯是:“弟妹墓猶存莫謂仙人空浪跡;藝文志可考由來此地是故居。”還有一聯是:“舊是謫仙棲隱處;恍聞昔日讀書聲。”隴西院內原有太白、文昌、蒼頡、地母四重殿宇,當前又修繕了隴風堂、序倫堂等建築。
天寶山東麓的萋萋芳草坪上,有李白胞妹李月圓墓,墓周花木扶疏,暗發清香。墓前有象徵圓月的池塘一口,白鵝嬉戲碧水,垂柳搖曳微波,好一幅恬靜的風景畫。
天寶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過,傳說李白幼年時見一老嫗在此以鐵杵磨針,受到感悟而奮發學習,因此將這條小溪叫磨針溪。
隴西院向東約一里即到太白祠,這是最早的李白紀念館,至遲宋代就已經有了。經歷千年滄桑,多次興廢。現存的古建築是清代乾隆年間彰明縣令主持重建的。紅牆環繞,翠竹掩映,古屋、古碑、古台,組成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正殿的李白像,器宇軒昂,飄逸瀟灑。柱上高懸的楹聯是:“真賞難逢,今古幾人如賀監;大恩不市,平生無語及汾陽。”歌頌了李白的超人才華和高風亮節。
隴西院向北約一里便是粉竹樓。門前一塊古碑上說:“粉竹樓者,李青蓮先生為其妹月圓所築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絕。”現存的山門是清代遺物,門口對聯云:“月圓徽音不遠;謫仙何時歸來。”樓前翠竹叢中坐著漢白玉石雕塑的李月圓像,端莊靜穆,低頭沉思,似在思念胞兄。傳說李月圓每天將洗臉的脂粉水潑在樓下的翠竹上,天長日久,竹竿上長出一層白色粉膜,故名“粉片樓”,現今還能尋出一些粉竹來,仿佛還能聞出李月圓的脂粉香。
在粉竹樓東面不遠的一大片竹林農舍中有洗墨池,傳說是李白兄妹題詩寫字後涮洗筆硯處。池水豐盈,綠中帶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時而有水泡浮起,狀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傳說飲了此井的水,便得太白之遺墨,可以耳聰目明,文思敏捷。
李白江油
在青蓮鎮街上原有太白樓、名賢祠等紀念李白的建築,現今僅存李白衣冠墓,碑題:“唐翰林學士李太白之墓”。後墓被損壞,1963年重新培修,立“唐李白衣冠墓”。墓周松柏挺拔、樹飄秀、花草繁茂。墓旁一小台上,有一立方大的怪石一塊,據說是修建衣冠墓時從天而降,老百姓傳說李白念念不忘家鄉,化作隕星,回歸故里。
“天寶羅漢粉竹樓,紅岩夜雨臥牛石。”這是流傳在青蓮的兩句民謠。概括了與李白有關的幾處風景。石牛溝在青蓮鎮五家坡西南二里,因出過一頭石牛而得名,還流傳著“李白詠詩鎮石牛”的傳說。說是這溝里有一頭石牛,每晚要到處亂跑,踐踏莊稼,農民束手無策,李白知道此事就寫詩一首:
“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數千秋。
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似汗流。
芳草齊眉難入口,牧童扳角不回頭。
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此詩刻在碑上,立在石牛旁,從此這石牛一直靜臥不動,不再危害莊稼。
紅岩在青蓮鎮西的盤江右岸,岩呈褚紅色,與岩頂青松映襯,色彩特別絢麗。在夜深人靜之時,岩下可聽見颯颯雨聲,故名“紅岩夜雨”。
從李白故居到大匡山,必經讀書台,也是李白讀書處,它是江油市西6公里的平通河邊的一座小山,“孤峰秀拔,宛如文筆”,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李謫仙在此讀過書,故名李白讀書台,又叫小匡山、翰林山、點燈山。
傳說李白是天上的太白星君,因直言進諫得罪了玉皇大帝,被貶謫下凡,到了綿州昌隆縣(今江油市)青蓮鎮李家投胎。五歲時還只知貪玩好耍,受觀音菩薩化身的武老婆婆鐵杵磨針的啟示,選中這座清幽秀麗的小山,日夜攻讀,每晚都要高挑明燈,一直讀到天亮。從此這座山每到夜晚周圍幾十里都能看得到山尖的燈光,所以把這座山叫“點燈山”。
李白學成以後,離開故鄉,遍游天下,後得唐玄宗召見,很受賞識,封為翰林,於是人們便把李白讀書的點燈山叫“翰林山”,“可憐頭白未歸來,惟見長江留浩月。”為此杜光庭憑弔李白讀書台時留詩一首:
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屏開。
華月冰壺依然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讀書台上唯一留下的古建築是石塔,實際上是焚燒字紙的化字型檔,上題對聯:“倒筆寫天,氣貫鬥牛;舉杯邀月,詩驚鬼神。”這倒是寫出了李白精神。
過小匡山沿當年李白求學讀書的“太白小道”,過大康鎮內的佛爺洞景區到達大匡山。大匡山山勢險峻,林壑幽深,風景秀麗,李白曾在此度過了10年苦讀生涯,杜甫詩“匡山讀書處,白頭好歸來”就是指此。由於匡山是李白青少年時期的讀書處,在這奇山秀水之中孕育出了一位聞名世界、垂輝千秋的偉大詩人,因而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登匡山尋訪李白蹤跡,形成了江油八景之一:“匡岫賢蹤。”
匡山之上為戴天山,李白有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大匡山唐代就有寺廟,李白讀書之地就在寺旁,後人在此建有李白祠來崇祀他,以後逐漸破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又建有“匡山書院”。
與戴天山緊緊相連的是天倉山,又名乾元山,山勢雄奇,洞穴眾多,樹木茂密,怪石林立。唐宋時已成道士修煉之處,流傳著許多道教神話。李白一生漫遊,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六歲拜縱橫家趙蕤為師,吸收多種文化元素,形成李白汪洋恣肆、奇譎瑰麗、氣勢奔放的浪漫主義詩風。而當時道風已盛的乾元山應是他的遊蹤之地。
金光洞又名太乙洞、天倉洞。金光洞至遲在唐代就被發現了,以後一直有道士或僧人居住。唐末五代的著名道士杜光庭寫蜀中名山,其中說:“天倉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一名乾元山。”明代許仲琳撰寫《封神演義》,就是根據曾在金光洞內修煉的道士陸西星講述的太乙真人和哪吒的傳說故事為素材,以乾元山諸洞為背景。金光洞為太乙真人修煉之處,收城塘關守將李靖之子哪吒為徒,哪吒大鬧九河灣,打死龍王三太子,後以命償命,剔骨還肉,太乙真人又以荷葉、蓮藕復原哪吒肉身,住在翠屏山。由於《封神演義》的流傳,金光洞的名氣也愈來愈大,“金光仙洞”在清代已列為江油八景之一。
在江油市武都鎮東北,有一座雄奇的竇圌山,千百年來以她獨特的風姿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偉大詩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游的第一座名山就是竇圌山,並在此留下“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著名詩句。
竇圌山頂有三座石峰拔地而起,好似鼎足朝天,高約70餘米,相距約30米,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就在這奇峰絕頂之上各有殿宇一座,鐵瓦蓋頂,翹檐欲飛,基礎就在百米懸岩的邊緣,其設計之奇妙,施工之艱險,難以想像。每當雨後初晴或是晨霧欲退之時,雲紗輕裹山峰,殿宇忽隱忽現,宛如天宮仙闕;而在天氣晴朗之時,周圍百里都可欣賞春凌空欲飛之勢。
在竇圌山雲岩寺大殿西側有一座轉輪經藏,又名飛天藏、星辰車。據寺內鐘鐵上銘文記載,這座飛天藏建造於南宋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是我國歷史最久遠的一座飛天藏,堪稱竇圌山鎮山之寶。由於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極高,已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江油市城區西部有昌明河蜿蜒流過,江油李白紀念館和太白公園就座落在昌明河兩岸。
紀念館用現代建築材料,仿唐代建築風格,融紀念建築與園林建築為一體,樓台亭閣在綠樹叢中忽隱忽現,小橋迴廊與綠水碧波相映成趣。古樸典雅,清幽寧靜,而又氣勢恢宏。
紀念館大門高懸郭沫若題匾:“李白紀念館”。大門正對面的照壁上,鄧小平題寫的“李白故里”四個大字,金光閃爍。再向前就是太白堂,堂內四壁掛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宋慶齡、何香凝、魯迅等書寫的李白詩歌,表達了偉人們對李白的崇敬之情。
太白堂西側是碧波蕩漾的青蓮池,池中屹立漢白玉石雕成的李白立像一尊,高約5米,表現了青年李白胸懷大志,意氣風發,倜儻瀟灑的風貌。
太白堂北側是故園情景區,有太白書屋、詩書畫陳列室、碑廊、桃花潭、洗墨池。
在太白堂、太白書堂之東的昌明河邊,有問水長廊依水而建,曲折向北與臨江仙館相連,憑欄而望,但見兩岸,裊裊垂柳拂碧水,芊芊翠竹舞東風。
太白書屋之西有曉雅齋,曉雅齋是長虹機器廠捐建的,當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江澤民同志,在落成時,欣然題詩:
“蜀道曾為太白鄉,長虹今日貫綿陽,
齋稱曉雅饒游趣,明月青天不算狂。”
緊鄰曉雅齋是歸來閣和李白研究會館,與醉仙樓、太白堂鼎足而立,相互呼應。李白紀念館已成為中外的李白崇敬者溫馨的家,到這裡你定能感受到一瀉千里的李白詩情、詩魂和璀璨的中華文化

李白詩文

旅遊之生命
“美不自美得人而彰”,這就是所謂的名人效應。李白是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作為唐代詩歌王國中的無冕之王,在生前就已經很出名。李白出生之地、寓居之地、題詠之地和李白傳說的流傳之地都對旅遊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些旅遊景點之所以能吸引遊客,主要是有李白遺蹟或經李白題詠過。有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敬亭山才有人去遊覽,有了《贈汪倫》安徽程縣的桃花潭才知名。李白詩更對旅遊者能起到啟迪遊興、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感受層次的作用。同時李白以闊大的胸襟,超越的眼光看大自然,描寫創造出了許多或壯美、或動人心魂的形象,這就是旅遊之魂,就是旅遊之生命。
詩文的精華
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4年,詩文肯定不少,大部失傳,但留傳下來的卻是少年李白詩文的精華。
大約在李白十五歲前一、二年還未離開青蓮鄉時寫下了《初月》、《雨後望月》、《曉晴》、《對雨》、《望夫石》等寫景抒情詩作,其中:
《雨後望月》
西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
萬里舒霜台,一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 對 雨 》
捲簾聊舉目,露濕草綿綿。
古岫披雲毳,空庭織碎煙。
水紅愁不起,風線重難牽。
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
從這些詩中描寫的景色看,與青蓮鄉環境相符合。如“一條江練橫”應指盤江,“古岫披雲毳”指遠望大匡山、戴天山、紫雲山的薄霧雲紗,“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描寫了盤江之濱、青蓮壩農民的農耕圖。
李白所作的還有一首《上樓詩》: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首詩作語言淺直,未用典故,但自然天真,且帶有兒童式的幻想。
李白十五歲作小吏,當小吏僅半年,到匡山隱居,不時尋仙訪道,創作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依兩三松。
這是青年李白在隱居讀書於大匡山時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他以清新明麗的筆調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幽麗的山水畫卷。鮮艷的桃花、青翠的野竹、淙淙泉水聲中傳來人聲犬吠,使人耳目為之愉悅。李白有許多生動形象描寫自然美景的詩歌,這些詩能使人心胸豁然開朗,獲得心情的愉悅,會給旅遊者心靈上打下牢固的美的印記。
在李白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同時期還寫了《尋雍尊師隱居》: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詩人著力渲染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山水花木、峭壁飛泉,幽美絢麗的景色烘托出淡淡的愁思與悵然。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與《尋雍尊師隱居》都是李白十七、八歲隱居大匡山,尋仙訪道的詩作,同期還作有一首《太華觀》:
石磴層層上太華,白雲深處有人家。
道旁對月閒吹笛,仙子乘雲運駕車。
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纏樹似騰蛇。
曾聞玉井今何在,會見蓬萊十丈花。
大匡山與太華山乃同一山脈,緊緊相依,從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餘里即到太華觀。好仙遊的李白不僅與隱居於太華山中的雍尊師有來往,與太華觀中修煉的道士也常有來往,《太華觀》就是寫訪拜太華觀道士的見聞,展示了古樸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寫了深山月下,笛聲悠揚,仙子乘雲的神仙境界。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冬,李白出遊成都、渝州、峨眉山,乾謁蘇頲、李邕未得重用,重返隱居處——大匡山,寫過一首《冬日歸舊山》: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坪。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白犬離村吠,蒼苔上壁生。
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
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
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
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
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詩中描寫冬日舊居一片蕭素、荒涼、破敗的景象,透露出未受重用的不愉快心情,不過李白並沒灰心喪氣,他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振作精神,“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他要像挺拔的青松,不畏風寒,堅韌不拔,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李白隱居匡山時期經陰平道到江油縣城(今平武南壩)訪江油縣尉,還寫了《題江油尉廳》。
李白在大匡山的最後一首詩是《別匡山》: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景搖風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景,已將書劍許明時。
這首七律描寫了匡山的雄奇、秀麗、清幽的美景,表達了對匡山的依戀之情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表現了李白熱愛大自然,熱愛故鄉又有宏偉的政治抱負的心態。
此外,李白在家裡生活學習24年,所作的詩歌還有《詠石牛》、《螢火蟲》、《即景》等,這些佳句名篇無論抒情、送別、遊仙、懷古以及題畫,都是江油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油旅遊文化之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