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寧(明朝官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永寧(1415—1479),字世安,別號正菴。定遠縣(今武勝縣)人。明正統十年(1445)進士,歷任南京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廣東潮州太守、廣西桂林府知府,後因與兩廣總督不合而辭官還鄉。明成化十五年(1479),李永寧去世,終年6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永寧
  • 出生日期:1415年
生平,家庭,

生平

李永寧生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六月初三,先祖是湖北江陵人。曾祖父李志祥,為躲避元朝的兵馬來到四川,祖父李福海遷居到定遠縣(今武勝縣)的太山里,寄附在一戶人家。李福海為人自由瀟灑,而又沉毅耿介。明洪武初年(1368),鄉親們推舉李福海去縣裡幹事。明朝西平侯沐英經過定遠時,與李福海交談,驚訝其才能,將他的事跡報告給明太祖朱元璋,但調任李福海的命令剛下達,李福海就去世了。李福海的兒子李英(李永寧的父親)跟父親一樣,為人耿直,性格直爽,重操守,講信用,據說武勝橋就是他修建的。李英有四子,最小的就是李永寧。李英雖是布衣,但毓秀有方,一家出了三代進士,其子李永寧為正統乙丑進士,其孫李邦表為嘉靖丙戌進士,其曾孫李純樸為嘉靖乙丑進士。
李永寧從小非常聰明,領悟力超越眾人。明正統六年(1441),李永寧在鄉試中考中舉人,十年(1445)中進士,並授予南京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李永寧在任上管理錢財非常謹慎,革除了不好的制度和做法。李永寧為官勤政而廉潔,處事謹慎,因而獲得了能力很強的名聲。李永寧奉戶部之命去和州勘察六合縣鷹揚兵衛的田糧。當地軍民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田冒於他人名下,以逃避賦役。李永寧把他們的名目都找了出來,無所隱逃。當時還有很多官軍附和地方權勢與惡霸,橫行霸道,在江北為非作歹。李永寧遏止了他們,當地眾民對李永寧都非常佩服。
這時逢上級考核政績,李永寧獲得皇上的恩賜,父親李英獲追贈承德郎,母親冷氏被封為太安人。李永寧為侍奉母親,報告朝廷請求回鄉,三年之後才復任,升任南京戶部員外郎。因為給部里上建議與戶部尚書的建議相左,所以改為刑部員外郎。天順六年(1462),廣東少數民族叛亂,非常猖獗,廣東潮州的知府都被他們捉住了,廣東地方官向朝廷告急。朝廷公議推舉李永寧去任潮州知府。李永寧隻身來到潮州,他在潮州興辦學校,訓練士卒,修繕城池,加強守備。同時清理冤獄,減輕農民負擔,使百姓緩解疾苦。一年之後,當地叛亂的少數民族有感於李永寧的恩德與威懾,都放下武器,前來投誠,表示服從。李永寧於是與潮州監司一起前往潮州東山撫慰他們。
廣東巡撫葉盛向朝廷推薦李永寧的才能,但正在這時,聽聞母親去世。李永寧回鄉奔喪,為母親守制服喪。守喪期滿,決心要退隱。當地太守知道他是個大賢才,特地請他再次出山。朝廷任他為廣西桂林府知府。李永寧到桂林後,為政廉潔而正直,就像他在潮州一樣。他因循當地的習俗來治理,以撫慰當地的瑤族、僮族,抑制豪強,禁止侵擾老百姓,節儉不必要的奢華浪費等等為施政的首要之務。當時桂林府有向民間徵調馬匹以服役的慣例,如果沒有以馬服役的話就需要向官府交錢。李永寧本可以從中收取六七十金,但他嚴正地拒絕了這樣的收入。當時,桂林府興安縣的縣令張公多次讓他收下這筆錢,但他最終還是拒絕。
桂林府的永福縣、陽和縣這兩縣非常落後、凋敝,李永寧調停各縣,用靈川縣的賦稅來補這兩個縣的財政用度。這時,又碰到兩廣總督韓公,李永寧與他討論政事,政見不合,李永寧堅持己見,不肯屈服。最後,李永寧辭職。但韓公不久之後就發現李永寧實是賢才,就派遣官差帶上厚禮勸導李永寧回來任職。
李永寧做官所得俸祿,以及一些田產與宅院,經常分一些出來送給別人。閒暇的時候游于山水,每天做詩寫文章,做自己高興的事情。李永寧非常重視宗族,他為李氏宗族建了宗祠,並且親自種植桂樹、柏樹,以庇蔭先祖的墳墓。後輩們都非常嚮往李永寧的風範,尊敬他,拜他為師。李永寧在好幾個知名的城市裡任官,政事舉措有惠於老百姓,但他自己平常的生活卻非常節儉,人們稱他為“青菜”。
李永寧卒於成化十五年(1479)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65歲,葬定遠縣武勝山。

家庭

李永寧娶黎氏,被朝廷封為安人。李永寧有三子,長子叫李哻,皇上有誥書贈其為奉政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郎中。次子李綖,沒有做官。三子李藻,任湖廣漢陽府訓導。還有孫子十個,李邦直,弘治八年(1495)中舉人,任湖南永興縣知縣;李邦表,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任居兩淮都運使。這兩個孫子為李哻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