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知識:線上知識傳播的疆域、結構與機制》是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2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倫、李永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構知識:線上知識傳播的疆域、結構與機制
- 作者:張倫、李永寧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1日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2631408
- 定價:68 元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重構知識:線上知識傳播的疆域、結構與機制》旨在探究社會化媒體知識分享平台的知識分享行為規律、知識疆域結構特徵、知識構建的動力機制以及知識普惠的技術實現。依託於當前人文社會科學“新文科”建設總體要求,本書基於傳播學理論視野,利用信息科學計算技術,結合複雜網路分析框架,致力於解決當前傳播學現實問題。
作者簡介
張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系副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智慧型與計算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入選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師範大學仲英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數據挖掘方法的新媒體信息傳播。於SSCI、SCI以及CSSCI索引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合著出版《計算傳播學導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社交網路上的計算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等書。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李永寧,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計算傳播學,關注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傳播與擴散、社交媒體平台中的信息傳播路徑和效果。已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包括EPJ Data Sci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和《新聞與寫作》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眾包時代的知識傳播 1
第一節 什麼是知識? 2
一、知識的定義 2
二、知識的外延 6
第二節 線上知識傳播的社會意義 9
一、線上知識分享平台與意義語義場 10
二、線上知識分享平台與知識的社會分配 11
三、問題的提出 12
四、研究平台的選擇 14
第二章 計算傳播學視角下的線上知識傳播研究路徑 18
第一節 既往線上知識傳播研究的典型路徑 19
第二節 線上知識傳播研究的路徑轉移 21
第三節 網路文本分析方法 23
一、概念網路 25
二、焦點概念分析 25
三、網路分析 29
第四節 動態網路分析方法 31
一、動態網路的社團發現 32
二、動態社團演化 39
第三章 線上知識傳播的知識疆域 46
第一節 什麼是知識建構? 47
第二節 數據的收集與準備 50
一、數據收集 50
二、節點去噪 51
第三節 知識疆域的內容與結構特徵 52
第四節 知識疆域的演化規律 55
一、知識網路的拓撲結構特徵演化規律 55
二、知識標籤網路社團間的合併與分裂 57
第五節 節點的生成、死亡與生存機制 68
一、節點的生成機制 68
二、節點的死亡機制 72
三、節點的生命周期規律 75
第四章 線上知識傳播的領域知識疆域 79
第一節 文化標籤演變和跨媒介敘事分析 79
一、文化標籤與跨媒介敘事 80
二、文化標籤社團結構與演化規律 81
第二節 遊戲標籤網路特徵及演化趨勢 89
一、遊戲知識建構 90
二、遊戲知識疆域的結構特徵 92
三、熱門網路遊戲的網路結構演化規律 105
第三節 教育標籤知識建構 109
一、建構教育話題下的標籤共現網路及知識社團 110
二、標籤網路節點的生命周期 114
三、教育領域知識標籤社團結構 118
第五章 知識生產和知識採納機制 124
第一節 用戶線上知識貢獻的主要動機 124
一、知識貢獻的內在動機 126
二、知識貢獻的外部獎勵 129
三、研究方法 131
四、變數測量與研究發現 134
五、線上知識貢獻行為的內生與外生動機 140
六、線下知識貢獻的職業生命周期 142
第二節 基於知識實體的知識採納 143
一、知識採納的定義 144
二、知識採納的網路文本分析 146
三、知識概念的網路結構與基於知識節點的知識採納 148
四、知識概念網路的建構 153
五、知識概念的採納機制 158
第六章 知識生產的普惠性 163
第一節 從知識占有鴻溝到知識生產鴻溝 164
第二節 教育知識生產的普惠性與知識生產鴻溝 168
一、衡量知識生產鴻溝的操作化定義 170
二、教育領域的知識生產鴻溝 172
第三節 教育弱勢群體的“在場後缺場” 190
第七章 線上知識的合作建構機制 192
第一節 知識回答行為的爆發現象 193
一、知識爆發的識別方法 194
二、判定知識回答行為的爆發 197
第二節 知識增量的演化趨勢 203
一、知識建構過程的關鍵概念與指標 204
二、研究方法 211
三、不同問題的信息增量演化趨勢 214
四、影響知識建構的因素 216
第八章 結語 222
一、本書的學術貢獻 223
二、線上知識傳播的技術契機 225
三、重回哈耶克:線上知識傳播的局限性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