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古

李文古

李文古,又曾稱李文固,其實從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實名字叫李文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古
  • 別名:李文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
  • 出生日期:明朝末年
  • 逝世日期:清朝初年
人物傳說,三戲先生,三戲學台,三戲白食客,三戲村姑,三戲李二何,三戲叔母,

人物傳說

李文古,又曾稱李文固,其實從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實名字叫李文古。漢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花管理區)人,其故居尚在,墳墓也還完好,葬於今丙村鎮福壽管理區神宮坑筆架山腹地,碑文尚清晰,墓碑正面刻文是:"十一世祖考人天庠道醉仙文古李公之墓"、"妣慈惠稀三壽李母鄭孺人"。左刻:男霞彩,孫又龍、又鳳、又明、又麟;右刻:曾孫儒蘭、京蘭、炯蘭、惠蘭、寬蘭、挺蘭、敏蘭、恭蘭、廣蘭。下署:"二十一世孫信章、成章、謹章等立"右邊署"明國十五年(即1926年)丙寅歲春月吉旦重修。"還有"地師鏡明古先生主扦"字樣。
從上述可見,"民間傳說"謂"李文古無後代"之傳說訛傳,真實情況是李文古有一子、四孫、九曾孫,傳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還有二十世孫信章、成章、謹章為他重修墳墓。據說李文古後裔多出外,與在故居的親房失卻聯繫。原傳說中謂"李文古的老婆早死了,李文古還有祭妻文"但從墓碑上看,李妻為鄭氏"稀三壽",就是說死時已有七十三歲。那么,很早"死"的老婆是真是假?抑或墓碑上的"鄭孺人"是後續之"弦"?這都有特於考證。李文古在世的年代是明末至清初,但具體的生卒年月不明,若按清初順治元年(1644年)可"考秀才",起碼已十五六歲;若按他老婆(鄭氏)的壽年(73歲卒)計,則李文古卒年享壽當不低於其妻,那就是終年應有75歲左右,約逝世於清康熙四十四、五年(1705年前後)。但是,如果李文古先卒,其老婆後卒,那又當別論了。
總之,有關李文古的真實情況,除有故居和墓碑文尚可參考外,目前還沒有其他文物可證。從有關他的種種故事傳說來分析,可知他是個非常聰明機智的人物(如"三戲先生"、"三戲村姑"),又有民族氣節的人(如"三戲李二何"和"三戲學台")。同時又是則正不阿的人(如"三戲貪官"等),也是個風趣詼諧的人(如"三戲白食客"等),還是個非常好勝和善於報復的人(如"三戲叔母"、"罰背磨石"等)。
李文古的故事傳說很多,基本上都是詼諧風趣、寓莊於諧的故事,生動、形象、古怪。作別人想不到的事,說別人說不出的話,聽了令人捧腹、一聽難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脛而走,由梅縣區傳遍全梅州,由梅州而傳至閩粵贛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甚至有些地方,不是李文古的事,也套在李文古身上。這說明,李文古對民間社會的影響是很深廣的;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間文化的精華。
現就有關李文古的精彩故事,編錄如下,以饗讀者。

三戲先生

"天有兩個'矢忽'那么高"
話說程鄉縣丙村(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堡梅花村,有個出窮的農家孩子,叫李文古,自幼聰明伶俐,又肯動腦筋,話說做事都比一般孩子古怪,十分機智。但因家窮,到七八歲才進私塾(私家學堂)讀書,他每上一課,過目不忘,乘下的時間便偷玩耍,因此,常被私塾先生訓斥處罰。文古心中不滿,悶了一肚子氣,有心要找機會氣氣先生,偏偏這位先生又是個不太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常常邀人打鳥、打"斗聚"等。李文古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有了個主意。
一天, 先生叫大家一起背誦《人之初》,李文古乘亂編造,背道:"人之初,性本善;狗駁家,滾滾戰……"先生一聽,不對,像是李文古的聲音。於是叫大家停讀,專門叫李文古背,文古一氣呵成,隻字不漏不錯,先生無話可說,但過後又叫李文古去訓話,說:"李文古,你人雖聰明,但愛搗亂,我要求你們要做到一、二、三都忘了!"文古一聽 忙道:"先生,我那條忘了?"先生說:"沒忘?那好,你說給我聽聽!""好!"文古忙接口誦道:"一、一、 一,先生教涯打'禾畢';二、二、二,先生教涯打'斗聚'……"先生一聽。正打痛了自己的"爛腳",氣得大呵一聲:"你說什麼?!"文古不慌不忙問道:"先生,不是這樣嗎?"先生更氣,又吼道:"哼!你真不知天高地厚!"李文古一聽,鎮定地問道:"啊!你問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這我知道。"先生一聽莫名其妙:"什麼?你知天有多高?好,那你說給我聽!"文古說:"我知道,天有兩個矢忽(屁股)那么高!"先生斥道:"豈有此理!"文古忙解釋道:真的,我媽給我'摒屎'(大便後揩屁股)的時候,總是說我'矢忽'拱到半天高,我一個矢忽就半天高了,若兩個矢忽就頂天了么?先生聽了啼笑皆非。自此以後就不敢隨便刁難李文古了。
"食屎"的故事
先生自被李文古氣過之後,雖然不敢隨便訓斥刁難李文古了,但他對李文古總是另眼相待,學堂內凡有什麼不好的事,都懷疑"總是李文古做的。"一些學生多是有錢子弟,見李文古是個窮小子,總想藉故欺侮他,還揚言要捉李文古(灌屎)。先生聽知此事,也不及時教育勸導 。
李文古心中很求服氣,有意報復一下,便想了個"先發制人"的妙計。有一天,李文古回到家裡,炒了一筒黃豆,用舂臼舂成粉末,再把蒸熟的黃內番薯剝皮搗爛,將黃粉與番薯一起搓成團,用竹筒擠出,堆在大碗裡,上學時,偷偷的放在先生的火廚內。當先生打開廚門時,一眼看出,見碗裡有一大堆"屎",急忙捂著鼻子倒退了幾步。心想:這種事總是李文古才做得出來,但不敢硬說,便立即叫齊全部同學來責問。個個學生都說"不是我屙的"。唯獨李文古一言不發,故作驚慌。先生和同學一看,便一齊說:"一定是李文古!"李文古吱吱唔唔說不出話來。先生問眾學生:"這事要怎么處置?"那幾個早先揚言要捉李文古灌屎的學生,馬上答道:"是誰屙的叫誰吃掉!"文古忙"討饒"道:"先生我以後不敢了,饒我這一次吧!"但大家都說:"唔做得!一定要吃掉!"於是,李文古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端起那碗他做出來的"屎",就吃起來,人家見他真的吃起"屎"來,都一鬨而散了。那知李文古吃得又香又甜呢。其實這是李文古的詭計,好戲還在後頭呢!
過了幾天,李文古真的裝了一堆屎在碗裡,乘人不備又放在先生廚子裡。先生一見,大為發火,馬上找李文古,要他再吃掉,李文古一定,馬上嚎啕大哭,連聲否認。他對先生解釋道:"先生,你也不想想,屎也不是真的好食的,我上次食了,至今想到都還會嘔哩,怎么還敢做這種事!?"先生細想,也確有道理,但問問其他學生,又沒個人承認。這怎么處置好呢?先生想了許久,道:"哼,你們都不承認,這屎總不是我屙的,就讓你們人人吃一口吧!"李文古忙道:"要食讓他們食,我是不吃的。"先生道:"對,除李文古之外,每人食一口!"先生這么一說,個個學生都嚇得臉色轉青,哭著求情。這時,李文古又出來做好做歹說:"先生,我看屎是不好食的,就叫他們每人聞一聞吧!"結果先生也就照辦,叫每人聞一遍,弄得好幾個學生當場大嘔一場。只有李文古躲在一旁暗暗偷笑。心裡想:"哼!看你們誰還敢捉涯灌屎么?"事後大家也知道了底細,再也不敢欺負李文古了。這就是所謂"食屎"的故事。
看誰落塘
自發生"食屎"的故事,先生表面沒話說,暗中卻恨死李文古,還與人說,總有一日要"掂李文古落塘,浸醒下來!"誰知,這話又讓李文古知道了。這雖是個嚇他的話,但李文古自那以後,少不了遭鞭打、訓斥。心想:你老先生不會做人,就難怪我'做鬼'了,你想掂我落塘,哼,看誰落塘?
於是,李文古又找機會先發制人,報復先生一番。李文古注意觀察先生的日常行為,他發現先生有"屙夜尿"的習慣,而且又懶到學堂背的廁去屙,而是在學堂門前的塘坎上屙屎。因為怕跌,屙屎時便抓住塘坎上的布驚樹。李文古看到這些情
況,心裡便出了一個"詭計",他乘無人之機,先把那個布驚樹連根挖出,然後又放回原處,用土打實,不露痕跡。晚上藏身在隔池塘不遠的陰暗處,單等先生出來屙屎。直等到半夜時分,忽聽得學堂門響,果然先生又出來屙屎。李文古見先生剛起身時,突然把一塊大石頭擲進池塘,先生受此一驚,慌忙伸手用力猛抓布驚樹,沒想到連人帶樹"咚"的一聲滾落塘里去了,塘坎又高又滑,弄得先生開口亂呼"救命"。這時,李文古才裝作聞聲而來。先生一見是李文古,忙叫道:"是你呀,快,拉我一把!"文古裝作驚異道:"哎喲,原來是先生,你怎么會落塘呢?"先生謊騙道:"哎,天氣熱,睡不著,出來行涼,不小心挫到塘里來了,"李文古"啊"了一聲,便身手來拉,幾次快拉上了又鬆手,弄得先生似落水狗似的。最後一次才用力拉上。這時,李文古才故意問道:"先生,在塘里浸一浸是什麼滋味呀?"先生不好意思地忙說:"哎,別提了……"從此以後,那先生連刁難、懲罰學生的鬼主意都不敢不想了。
評論:"李文古三戲先生"的故事,是發生在明末。距今三百多年了。那時的塾師對學生的教育是"灌注式"又施以體罰,故師生之間常常有對立情緒,師不善教,造成生不易受,故有此事發生。然而,少年李文古的聰明機智,用來對付自己的先生,也未免太過分了。

三戲學台

李文古"三戲先生"之後不久,正值明清鼎革,他因不滿異族統治,放棄仕途,玩世不恭。為了逃避清朝科舉,他曾故意三戲學台,使自己落榜,傳為一時之佳話。
“畢叭聲,其鮎乎?”
話說,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照樣開科取士,從縣考童生取秀才,到省考秀才取舉人(稱鄉試),到京城會試考進士,直至殿試點翰林、考狀元榜眼探花,都照明代科舉之例。此時,因是滿族人當皇帝,舊時由於受大漢族主義思想影響,漢族人都不願為滿清皇朝當官,不願參加清廷的科舉考試。李文古也是個民族氣節觀念很強的人,內心不服異族統治,所以不願赴考。但清朝政府(中央朝廷)採取了強硬措施,凡合年齡的人非參加考試不可,否則當作"反清"論處,輕則處罰,重則殺頭。李文古面對這種情況,覺得進退兩難,赴考是違心愿,不赴考也難於下場。因此,他想了一條妙計:"考就考,但不能考中。"這樣才可"兩全其美"。於是,便"毅然"參加科考。
這次參加縣州考秀才,學台(主考官)是姓嚴。李文古便胸有成竹。考試的題目是《王立於池上》。李文古下筆成文,但卻在文末加了一段話:"砍南山之竹,釣北海之魚,非鯉也,非鯽也,畢叭聲,其鮎乎?!"(鮎,諧嚴)。那嚴學台看到李文古的試卷時,覺得文章寫得實在好,內心非常高興。但當他看到最後那段話時,就皺起了眉頭,他看出是李文古故意影射污衊自己,便將他落選。其實,這正中了李文古的下懷:既赴考,又不要選中。
"典出敝鄉"
不久,三年一考的科考期又到了。李文古不得不又去參加考試。這次的試題是《網罟以時入污池,則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深林,則林木不可勝用也。》其意思是:"經常持網下江河,則魚鱉食不完也;經常持斧入深林,則林木用不完也"。李文古很快做完文章後,又故意在文章末加了一段話:"鱷骨大潭,廣聚魚蝦之所;銅鼓大嶂,宏開林木之場......"學台一見此文不知出自何典,不敢輕易取錄.放榜之前,特地召見李文古,問道:"你文中'鱷魚骨'、'銅鼓'兩句典出何處?"李文古笑道:"典出敝鄉!"(其實李文古家鄉丙村(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正是面對鱷魚潭,背靠銅鼓峰)。那學台聽了哭笑不得,只好把李文古再次落選。
"古之人,古之人"
李文古二戲中,雖使自己次次落選,但凡屆期考試,還得再去。這一次考試,題目是《古之人,古之人》,李文古一見此題目,心中就有了主意,他一字不寫,待學台巡場時,他突然站起來。高聲問道:"宗師,今場試題是'古之人,古之人'《四書》中有兩處提到'古之人,古之人'不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還是後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員就做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後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員就做後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員做為後者'古之人,古之人',那是錯了;若是後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員做為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那也錯了。'古之人,古之人'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還是後者'古之人,古之人'?請宗師明示。"
這一問引得滿堂考生都捂著嘴巴偷笑。學台茫然,不知所措。便道:"隨便"。李文古便在試卷上寫上"隨便古之人,古之人"。因此,又一次落選,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評論:李文古自幼重民族氣節,為了使自己考不中秀才,免得將來做清朝的官,他煞費苦心,自求落榜,故有"三戲學台"之舉。弄得主考官啼笑皆非,怒而鉤筆,這就正中了李文古逃避為清廷做官的意願。妙哉,痛快!)

三戲白食客

"先生好大塊"
李文古,因不願做清朝的官,無意仕途,玩世不恭。在三戲學台之後,在家閒住。他家附近,有間私塾,私塾中有個先生,為人慳吝,被人稱為"齧鬼",又貪饞好食,大家都對他很反感,給他起個外號叫"白食客"。這個白食客,著實討人厭,不管附近那家有餐好食的,他總是不請自到,為人又刻薄。李文古不知被他白食過多少回,心裡也對他感到討厭,心想,一定要巧妙地對他進行教育一番。
有一次,李文古跟一些人閒聊,提起這位先生的德性,大家都說:此人嘛,真是"馬尾串豆腐_提不得!"有人對李文古說:"俗話說,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是我們的本份。但是,對這樣有失體面的又不自量的人,道在何處,嚴在那裡?!不僅不能成為眾學生之道範,反而會為師不尊,教壞子弟,應該教訓他一頓才是。"當時,大家就委託文古設法行事。
李這古在眾人竄掇下,只好答應了。但怎樣去"教訓"先生,卻確實是費人心思。李文古回到家裡,一夜深思熟慮,他想到先生平時會餐,不但白食,同時又貪饞,每一樣菜出桌,他總是次次撿大塊的吃。人問他何不撿小塊的吃,他說:"先生是好大塊的。"李文古想到此處,便想到先生在學堂下養有一條白毛小狗,大概有八九斤了,於是一場"戲"就開始了。
第二天,李文古約了幾位朋友,主到去到"白食"先生那裡,眼看那先生還在那裡閱卷,文古就叫朋友玩"把戲"去了。待那先生一停筆,李文古就迎上前去對他說:"喂,先生,今晚天氣寒冷,我們來打個'斗聚'吧!?"先生一聽打"斗聚",心裡就痒痒的,忙問道:"打什麼斗聚?"文古道:"天寒食狗肉,暖身又有補!"先生一聽,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急道:"那來的狗肉呀?"文古道"我的朋友早籠來了!"說罷就招乎同伴,將狗崽掂前來。先生在朦朧燈火下一看,這狗崽一身烏黑,又肥又大,也沒細看細想,忙道:"好啊,是燜好,還是炒好?"李文古道:"隨您便吧!"先生道:"那好,就燜吧!"於是,就由李文古的朋友動手去宰了,一窩狗肉燜得又爛又香,又加喝酒,一直吃到半夜。但是,那先生著實沒吃到幾塊。當他一挾起大塊狗肉時,總是爵不爛下不了肚,嚼了許久不允吐掉,偷偷放在一邊。李文古看到後,不聲不響,詐作小解,將先生那塊狗肉洗淨後又放在碗裡,那先生一見大塊狗肉,又搶快挾來,結果還是嚼不爛、吞不下。當大家把全部狗肉吃完後,白食先生還在嚼那大塊狗肉。先生不解只好嘆氣道:"咳,這狗肉也怪,若說它不熟,又這么'脫佛'(核),若說它熟,又總是嚼不爛。"李文古與眾人聽後,明知原因,但哭笑不得。原來是,文古知此先生"好大塊",故意做了"手腳",將雛狗的生殖器先行割下,裡面放進一塊狗骨頭,待全部狗肉燜至半熟時,才將此塊"狗肉"放下去煮,結果是"熟而不爛",而先生是"好大塊"者,便每一下箸都專挾這塊。"這是先生所不知道的。
"以後不要空心肚赴宴了"
"白食客先生"上了李文古的當,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憑著他的"本能",又在好像人家白食了不少。李文古聽了,心裡很不滿意,非要耍弄他一下不可。有一天,文古對白食先生說:"明天是端陽節,你就不要燒火煮飯了,到我家吃個飯吧!"貪饞的先生一聽,馬上應道:"那敢情好,什麼時候去?"文古道:"最好是臨晝來吧!我做好菜飯等您!"一言為定。第二天,過端陽節,李文古提早就吃了午飯,鑽在被窩裡睡著了。臨晝時,果然那先生來了。文古忙起床招呼,先泡了一壺特別釅的茶給他喝,隨口說道:"先生您 先喝茶,我到廚下去!"
先生以為他認真準備,便道:"好,我先喝兩杯茶!"文古一進廚房便很久沒出來,那先生在小廳里喝茶,聽到廚下切菜的刀聲,又聽到熱鍋著冷水的"嗟嗟"聲,以為李文古在認真做菜,準有一頓好吃的啦。於是又耐著性子多喝了兩杯濃茶。可是,李文古卻一直不出來叫吃飯。大概已過了中了,這時先生感到肚裡咕咕叫,接著頭有點暈,冷汗也冒出來了。原來是過了當午,"空心肚"喝了這么釅茶,發"茶醉"了,頓覺著暈眼花,手軟腳倦,冷汗不止,只想嘔吐,那還有心想吃飯呢!李文古聽得先生"哎哎喲喲"的聲音,才趕忙出來叫道:"先生,好吃飯了!"一看先生那副模樣,忙問道:"先生你是有什麼病吧?我送您回去,請醫生看看吧!"先生不知說什麼好,隨便由李文古扶著回到私塾里去。待李文古一走,先生忙起身想到廚下吃冷粥,,抬眼一看,桌上有紙一包,附一字條:"先生,以後不要空心肚赴宴"。拆開紙一看,是白糖約一兩,忙用來撈冷粥吃下,躺了一刻,茶醉也就解了。過後冷靜一想:"咳!又上了李文古的當!"
"要食洗鍋水才能好"
白食客一連上了李文古的兩次當,貪饞的性兒才稍改了一些。不過,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老饞客有付老不知羞的臉,他始終改不了白食人家的性兒。李文古心想,你一個先生為人師表,本應受人尊敬;可是,你卻一味貪饞,沒個師尊的樣子;若將來當了官兒,不變成貪官污吏才怪呢。今天,我非教到你改了劣性不可。於是,文古又在動著腦筋。
一日,李文古到該私塾去玩,正逢先生在喝酒,文古忙對他說:"先生,你還有酒嗎?"那先生一聽就不好氣地說:"咳,你年紀輕輕的,想吃酒!先食洗鍋水就好食!"李文古一聽,心頭一怔,正好計上心來,也不答話,轉個身偷偷地將個大餅放在先生的灶頭角上。那先生回廚下洗碗,一看灶頭角上有個大餅,口水就流出來了,拿起一看,圓圓端端的,拗開一聞,香香甜甜的,饞性一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就吞下肚裡去了。誰知,這又正中了李文古之計。待他大餅則吞下肚,李文古忽然緊張地跑回來,在灶頭四周亂找,不見有什麼東西,便忙問道:"先生,你入廚房時,有沒有看見灶頭角上的大餅?"先生道:"那有什麼大餅?!"李文古裝著驚慌地自言自語道:"壞事了!壞事了!一個大餅不要緊,若是被人誤吃了,老命就收了!"先生一聽這么說,頓然感到不妙,忙問道:"文古你說什麼?"文古道:"哎,我那大餅是用來毒老鼠的,裡面放有香甜味的老鼠藥!"先生一聽,驚得滿臉變色,忙問道:"那若中被人誤吃了怎么好呢?"文古道:"那就死命一條!"貪饞的先生真是嚇昏了,又急問道:"難道就沒辦法救了嗎?"文古道:"救是恐怕有救,只是那藥難吞哪!"先生問道:"要用什麼藥?"李文古道:"要是老鼠吃了這毒藥,吃些洗鍋水就可救活。人呢,我想也怕可以。"說完就匆匆離開廚房,躲在一角暗觀動靜。
那先生聽過李文古的話,也不知是真是假,一想到毒餅,就似覺肚子裡隱隱作痛,驚得冷汗也沁出來了,為了救命,管他呢,洗鍋水嘛,方便,拿起水杓,就往潲水缸里舀起半杓,一昂脖子咕咕地灌下肚去,那洗鍋水又餿又酸,剛一下肚,就"呵呵"地嘔出來。李文古卻在一旁暗暗偷笑。那先生一個晚上沒睡好覺,認真想起來,才覺察到又是李文古造的孽。但仔細反想一下,也覺得每次都是由於自家貪饞惹禍,作為一個老師,也確實不該如此。從此以後,那先生才正真痛改前非,認真教書育人,逐漸受到人們的尊敬。
評論:傳說,李文古一向最鄙視貪官和貪白食的人,並把他們視為"同樣的貨色",認為非好好教訓他們一頓不可。"三戲白食客"的故事,也許正是這種思想指導行動的產物。但在下認為,由貪食進而成貪官者,誠然有之,務宜告誡,但並非人人盡然。對於一般貪食者,可善意規勸。文古先,又何必非如此戲謔人家不可!?

三戲村姑

李文古不願參加科舉考試,但覺得文化知識總還是要學,因此,在家中堅持自學,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但日子久了,讀來讀去幾本書,也逐漸感到厭煩,便不時偷偷溜出門來,找一般朋友閒聊玩耍。一次,談起下村"難惹"姑娘的事,李文古一聽就感興趣:"難惹是誰?為什麼大家都對她這么關注?"原來,這個姑娘也是有名有姓的的人家妹子,年方十六,豆蔻初開,如花似玉,她長得五官端正,苗條身材,鵝蛋臉子,腰細嘴小,有道是:"黃蜂腰,鯽魚喙,十人見到九人愛",因此,只要她一出門,上村下村的小伙子都眼斟斟的看著她,真是想得垂涎三尺。可是,至今尚無人敢向她家求婚。她的父母也感到難過。常言道:"豬大把門風,女大羞相公。"這么標緻美貌的姑娘,為什麼沒人敢求婚呢?原來,她是個性情刁蠻、潑辣之人,誰要是惹上了她,準會"貓抓糍吧難脫爪",弄得你騎虎難下。為此,被人起了個花名,就叫她"難惹",又把她比作"帶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原來如此!"當李文古聽清這般情況之後,心裡便想:"哼!什麼難惹,我偏偏要惹她一下!"這時,也不知是誰說了一句:"我看,就是李文古也無法惹她!"李文古一聽勁頭就來了,忙說:"誰說我不敢惹她?!"眾人說:"你敢?!"文古說:"敢又怎么樣?"有個人說:"我們跟你打個賭!"文古問:"怎么個賭法?"年紀較大的同伴說:"等下,'難惹'就會挑著柴魯打在這路上過,你惹能跟她親個嘴,我們今晝請你吃飯,若是惹不到她,親不到嘴,就由你出錢請我們吃飯。敢不敢?"李文古說:"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們就去買好菜來吧!"
同個個姑娘個嘴
李文古跟大夥打了賭后,就提出自己的要求。他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在這攔路,要看我親嘴也要隔遠點看。人家還怕羞呢!"大家就照辦,退到屋門口去。不久,就見"難惹"等一陣姑娘,挑著柴魯,從山坑門口出來。李文古按大家的交帶,"難惹"總是帶頭行的,是姑娘中最漂亮的,李文古眼見這群姑娘越走越近了,他便趕快走到姑娘必經之路的柑園邊等著。那時,正是柑子將成熟的季節,也正是農村婦女們割八月魯的時候。不一會,姑娘們挑著柴草來到柑園邊。李文古舉眼一看,果然是那最漂亮的"難惹"走在前頭,文古連忙攔在路是央道:"你們慢點走,我正有事要找你們哩!""難惹"帶頭把魯草擔放下,問道:"什麼事?"文古道:"我的柑子被摘了許多,有人說是你帶頭偷摘的。"難惹道:"那有此事,你莫胡說!"文古道:"你也不必拗,讓我搜搜身就知道了。""難惹"見李文古象個不懂事的少年,也只好勉強依了。於是,文古從"難惹"身上摸起,一連摸了七八個姑娘的身,,卻沒有搜到柑子。"難惹"道:"怎么樣,你硬說我們偷了柑子,真是冤枉好人!"文古又說:"咳,沒搜到,不等於就不是你們摘了;你們也沒這么傻,我想,定是被你們吃到肚裡去了!""難惹"道:"你又胡說!我們那裡吃過柑子!?"文古說:"不要急,你們有沒有吃過柑子,我是查得出來的。""難惹"道:"怎么查法呀?"文古道:"要是吃過柑子,嘴裡就有柑子味,一聞就知道;要是不讓我聞到,就準定是你們吃了。"村姑們一聽要讓人聞嘴,個個面面相覷。"難惹"見狀,對同伴說:"聞就聞吧!莫當作真是被我們摘來吃了!"於是,李文古便又從"難惹"開始,一個個嘴對嘴的讓他聞了一遍。然後,才讓他們走。
李文古的同伴們,在隔遠偷看著上述的一切情況,都以為文古真的摸了姑娘的胸,親了"難惹"等的嘴。一場打賭,李文古勝了。
"打臭屁的人東西丟了"
李文古一戲村姑後不久,有一次,跟許多人一起過渡船。天氣又悶又熱,渡船又撐得慢。正在大家感到難捱時,忽然有人放了個臭屁,惡氣熏人,實在難受。眾人都埋怨那放屁的人,議論紛紛。有個朋友細聲對李文古說:"你若查得出是誰放的臭屁,我請你到圩上吃飯。"文古道:"那好你就等著認人吧!"
渡船靠了岸,從人陸續上了岸,只有李文古和他那個打賭的人,故意留在船上。李文古忽然對那人道:"放臭屁的人我已認出來了!"打賭的人道:"你講鬼話!人都走了!"不信你就聽著,我一喊,他就會應的!於是,李文古向著岸上人群大聲喊道:"噯,剛才放臭屁的人,你的東西丟在船上哩!"話音剛落忽見一個大姑娘回過頭來,急忙應道:"我沒丟東西啊!"這一來,大家都知道放臭屁的人就是她。
可又誰能料到,這個姑娘正是"難惹",真是"冤家路窄"。這李文古無意之中又戲弄她一次,也不知她有沒有認出李文古。
尿急了有藥方
又一次過渡船,李文古正巧又遇到"難惹",那"難惹"也認出了是李文古,心裡想要報復他。上船的時候,她故意打個趔趄,撞在李文古懷裡,手裡掂著的肥豬肉,把李文古的新長衫搞得儘是油膩。李文古猜到她是故意作弄人,心裡又打了鼓,準備伺機回敬她一下。
那時,天旱水淺,船撐得慢。李文古偷偷掃視一周,見"難惹"坐在船尾,心情焦躁,坐立不安,東瞧西望,臉色鐵青。心想,她一定是尿鼓得急了。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轉過身故意大聲對同伴說道:"咳,今日上圩,得到一個治尿急的良方。"有人問:"莫講鬼話,治尿急還有藥方?"文古很正經地答道:"真箇,我剛才就試過,很靈,尿急了,拿一根草梗往鼻孔里搔了搔,尿就回去了。"
"難惹"一聽,正中下懷:我不妨試試。誰知草梗往鼻孔中一捅,鼻子發癢,狠狠的打了個噴嚏,把憋著的尿都沁出來了,十分狼狽。這時,她才知道又遭了李文古的報復。真恨他不過。於是在她心裡,也正醞釀著一個報復李文古的妙計。
"難惹"姑娘下了狠心,這一回非要好好教訓他一頓不可。她搶先上岸後,又抄小路,先到了李文古家裡,一見李文古的叔母就忙對她說:"伯母,壞事了!"文古的叔母一聽便慌了神,忙問道:"什麼事!""難惹"正經地說:"剛才在船上聽人家議論論,說你侄子惹了花柳病!"那叔母問道:"果真有此事?!""難惹"道:"他若不是患了花柳病還會比我走得慢嗎?"見叔母正疑慮,又接著說:"伯母,你也不想想,他也不小了;再說,若不是圩上有什麼迷著他,怎么會有書不讀,有秀才不考?"叔母聽後,憂慮重重,忙道:"那怎么辦好?""難惹"用了心計,裝作正經道:"我聽老輩講過,患了這種病,要是出了一身毒血就準定會好的。"叔母道:"那怎么才能讓他一身出血呢?""難惹"道:"有了。你先準備一條'荊條',等他一回到家,你就狠狠的往他身上抽,毒血不就流出來了。"叔母答應照辦。
不一會兒功夫,李文古就回來了。叔母一見,忙舉起'荊棍'往他身上抽打。文古忙呼叫問道:"你打我做什麼?"叔母邊打邊說:"你莫管,長痛不如短痛,毒血出了就好了!"文古一定,如丈二金剛一一摸不著頭腦。待叔母停手時,文古已被打得皮破血流。坐下來仔細問清來由時,李文古才知道是中了"難惹"的"借刀殺人"之計,遭到了加倍的報復。只好將剛才在船上戲謔"難惹"的事說了出來。叔母也才恍然大悟。她對文古說:"老侄,這就是你一向戲弄人家的報應!從今以後,不能再象過去一那樣了!"李文古忙點頭應道:"叔母說的是,我一定痛改前非!"自此,文古又認真讀書,後來成為當地的名士。
評論:李文古三戲村姑的故事,縱觀各事,可以看出,一是,他的"好勝心"非常強烈,凡事都認為,"我非贏你不可",尤其是在他人"打落"之下,他便非贏不可,"三戲"都有共性。二是,可見李文古確是一個"機智超人"的人物,在表面上(或說一般情況下)看來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他下定決心,就一定會用盡巧思,出人意料地做到。三是可以諒解他,當年文古畢竟還是年輕幼稚,但他也並不"一意孤行",當叔母誠懇勸導後,他還是決心痛改前非。這對於今天我們應如何對待年輕人的言行,也是有一定的啟迪的。

三戲李二何

上期講了李文古"三戲村姑"的故事後,大家已知道,李文古在"戲村姑"中,最後受到她的報復,被叔母用筋棍打得渾身"出毒血"。從此,李文古下決心"痛改前非",不再故意戲弄人家。但是,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個李文古,始終改不了"戲弄"人家的本性。這問題就在於"該戲與不該戲?"這回講的是"三戲李二何",要知道,這李二何卻是李文古的遠房阿叔,他怎么也要戲弄他呢?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許人物,然後,才會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戲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人,與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李文古,屬於同宗叔侄,按輩份,李二何高一輩,所以文古該喊他"二何叔"。這李二何,也不是個泛泛之輩,他於明代崇禎年間,中會試第一名進士,是為"會元",又稱"會魁",殿試後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東宮侍讀",即為皇太子的"侍讀",實際是皇太子的老師。明末,李自成闖王)的起義部隊攻占了北京時,崇禎皇帝逼在北京煤山自盡,吊死在歪脖子樹上,"樹倒猢猻散",明朝文武百官四散逃亡,李二何見明朝大勢已去,便暗攜明太子潛出京城,把太子暫寄陰那山靈光寺,埋名隱姓當了"小和尚",法名"(太歲上下結構)和尚";而李二何自己呢,則仍是"反清復明"之心不死,聯絡了一批反清志士,在鬆口一帶招兵買馬,設卡收稅,以作復明的準備。後來,所依賴之主要人物,不是投降便是退隱,李二何處於"孤掌難鳴,獨木難支"的情況,便退隱陰那山。其時,是清順治年間,清室王朝大勢已定。李二何見反清復明已無望,便決以退隱,躲在陰那山靈光寺著書立說,先後著有《三柏軒詩文集》和《陰那山志》行世。是時,清王朝為鞏固清廷統治,便極力收買拉攏漢人為其服務,曾多次下詔李二何應詔出山做官。李二何屢接清廷詔書,心神不定;去好還是不去好?正在猶豫末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文古見老叔李二何決心難下,便乘各種場合,有意規勸李二何,不可為滿清王朝辦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節。這就是"三戲李二何"的時代背景。李文古所"戲"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變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圖"的人;又要讓李二何保持晚節,不要為清廷賣命。於是,"三戲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漸"出台"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氣節的人,自動放棄仕途,不當清朝的官,甘居清貧,為村中"芸芸眾生"之一員。當他知道遠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處境後,心裡也不好過,一心要幫助他下定決心,擺脫困境。但怎么對他說好呢?阿叔畢竟是阿叔,自己是後輩,當面直說規勸,實難開口;不說呢,又覺得問心有愧。於是,他特地搭船去鬆口見二何叔,見機行事。
文古來到鬆口,拜見了李二何,並一同到花園中遊玩。李二何是個詩人,喜歡吟詩作對,眼見園中百花吐艷,一時詩興勃發,便對李文古道:"老侄,我許久沒吟詩作對了,今日春光滿目,百花爭艷,實在喜人,我倆不妨對個對吧!"文古道:"不錯,那就老叔出個上聯,讓小侄對下聯吧!"二何說:"好吧!"於是,出了個上聯:"香花不艷,艷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艷。"李文古一定此聯,忽然想到要乘機規勸他拒絕出仕的事,沒想到他還如此閒情逸緻作甚對聯,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對道:"臭屁不響,響屁不臭,蘿蔔屁又臭又響。"
李二何一定不樂,"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么把香花對臭屁?!"
李文古忙於應道:"咳,老叔,如今世亂紛紛,青紅不辨,是非顛倒,香花對臭屁又有什麼奇怪?!"
李二何一定,知他話中有話,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倆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見二何房間門角頭,放著一枝拐杖,拿過一看,見杖上刻有一句話:"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唯我與汝相賴。"李文古看後,心中暗想:二何叔對明朝已經心灰意懶,但對清朝仍然心猶末決,不如乘機再提醒他一下。於是在手杖上加刻了這樣一句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見了此話,知道文古是在譏諷自己不憂國憂民,心裡著實難受,只好把拐杖扔了。
"老叔,你要盡忠!"
又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會。李文古向李二何勸酒,舉杯時話中有話地說:"老叔,您要盡盅!""盡盅"。李二何聽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舉杯笑道:"老叔雖不能盡盅,但我好得很!"這第一個"好"字,指愛好,與"孝"諧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須孝養,作為自己雖未能為明王室盡忠,卻能為父母盡孝。這就是"忠孝不能兩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李二何雖能圓滑收場,便畢竟又被李文古戲了一回。
"清明時節兩紛紛"
還有一次,李文古與李二何一般文友飲宴,講定要行酒令。這酒令規定:其中要有一個物件、一個古人名、一句官話、一句千家詩。違令者要罰酒三盅。講好後,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說:"我有一張床,,送給張子房。張子房不要?春色惱人眠不得。"
第二個人說:"我有一把傘,送給曹子建。曹子建不要,為什麼不要?翦翦秋風陣陣寒。"
第三個人說:"我有一雙屐,"送給王安石。王安石不要,為什麼不要?應嫌屐齒蒼台。"
第四個人輪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說:"我有一雙靴,送給李二何……"
在坐者一聽都說:"不對,李二何是現在的人,我們規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現在是清朝了,為什麼不對?"大家無話可說,李文古便接著說道:"李二何不要,為什麼不要?清明時節兩紛紛!"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兩朝,不能為明室盡忠,對於當不當清朝的官,至今仍猶豫不決。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弄得李二何滿面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他從此便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終沒再出山。而是歸隱陰那山寫詩著書,以終天年。由他攜帶來的明太子,也在陰那山做了一輩子和尚,死後,寺僧為了紀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薩"佛像,供奉在靈光寺,每年農曆三月十八,還由寺僧挑出來游鄉,表面上說是"賜符除蟲"(符上有啄木鳥圖),實際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記"漢家天下",因為明天――農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煤山吊頸明朝滅亡的日子。因此,農曆三月十九日,又被眾稱為"太陽生日",這也是借意為了紀念明朝罷了。
評論:李文古三戲李二何的故事,集中地反映了李文古的民族氣節。他機智巧妙地,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場合、事物,明比暗喻地規勸自己的宗叔李二何,使他逐步覺醒,從而堅定自己的意志,不為清朝廷做官,退隱深山,終生不仕。這個"傳說"不知有幾成真實,便從歷史事實看,明末王室的"東宮侍讀"李二何,的確自歸隱陰那山之後,便沒再出山當清王朝的官。他在靈光寺留下的,是一部《三百軒詩文集》和一部《陰那山志》。還有,在民間流傳至今的"李二何的故事",百姓們是帶著讚賞的心情來傳說的。

三戲叔母

上期講的是"三戲李二何",這李二何被李文古三戲後,仔細思慮,權衡利害,毅然決定堅決不受清廷詔命,退隱陰那山,住在靈光寺"三柏軒"著書立說寫詩詞,以終天年。可見該戲還是要戲。
李文古當時還是個"單雕哥",跟阿叔一起生活,他叔父是個大好人,對李文古很好。但老實伯卻偏偏娶了個潑辣婦,不但對李文古苛刻,連對老公也沒點溫柔,動不動就罵孤罵絕,老公越是忍氣吞聲,她就越以為好欺負。為此,李文古對叔父十分同情,而對叔母非常反感,早就存心要戲她一戲,既要教訓叔母,又可幫助阿叔。於是"三戲叔母"的故事就接連發生了。
偷宰鴨嫲
李文古在阿叔家搭食多年,轉眼就近成年,長得牛高馬大,但除了上山打柴割魯,以助家用之外,就是迷書讀書。這時正是清朝初年,耕田人家日子不好過。文古便建議叔姆,家裡養一群鴨嫲來,可以生卵賣錢作家用。本來叔姆早就有此心事,只是未曾啟口,今聽文古主動提出,便假惺惺地說:"哎呀,老侄,你一表斯文,滿肚才學的人,怎么好掌鴨江,會被人笑話的。"文古道:"怕什麼,掌鴨江光明正大,一不偷,二不搶,他人要講隨他講!"叔姆鬼心事多,又說:"你是這般想,可是別人會以為我這個做叔姆的虐待你哩!"文古道:"我會逢人便說,我叔姆是要我讀書考秀才的,是我自己要掌鴨江的。"叔姆聽後才喜笑顏開的道:"那好,後圩我就叫你叔去丙村圩買幾十隻黃毛鴨仔給你。"
叔姆是"一錘聽音"的,凡家中大小事,她說了就算,沒過三天,李文古便開始"掌鴨江"了。其實,這些"黃毛鴨仔"是人家剛孵出來的,滿身黃色絨毛,一隻不過兩把重。如果飼養得好,也要五十天左右才可成"鴨仔"宰食,俗語云:"黃毛鴨仔淒唧淒,四十五日就好宰"。那時,剛開始打"梳齒",公的開始"打斑"。若是飼養不好,三四個月還"上不得砧",要把黃毛鴨仔養到生卵,最快也要八九個月。的確不是容易的事。小鴨仔也多毛病,最怕"西風雨",若遭上發鴨瘟,更會阿彌陀佛!李文古自動提出要掌鴨江,真正掌起來就知道苦了。
李文古不敢馬虎,服侍幾十隻鴨仔,真廢寢忘餐。"有志者事竟成",由於他飼養認真得法,眼見鴨仔變仔鴨,仔鴨變大鴨,把公鴨選出賣錢後,還有三十隻鴨嫲,這些才是長年要掌的鴨江。不久,就陸續生卵了。每朝能撿二三十隻卵,裝滿一大簸籮,圩圩有卵賣。叔姆笑得合不攏嘴。可是,這做叔姆的也的確是太過吝嗇和苛刻,儘管卵再多,也從不給一個半個文古食,連老公也休想!但她又偏要說好話。有一次,鄰舍問她:"你鴨嫲怎么這么會生卵?"她說"都是我老侄掌得好。"人家又問:"你侄子這么好,那你要每日涉幾隻鴨卵給他食。"叔姆裝得很大方地回答道:"咳呀,莫講是鴨卵,他就是要鴨肉食,我也任他宰呀!"好,事有湊巧,正在這時李文古趕著鴨江回家,這句話給他聽到了,真是感到哭笑不得。第二天一早,他便邀阿叔跟他一起到禿頭坑去掌牛,他先趕鴨江走了。阿叔猜到文古定有什麼"古怪",便隨後趕牛去了禿頭坑。
叔侄倆先後到了禿頭坑,文古就對阿叔說:"你想不想食鴨肉?"阿叔嘆了口氣:"咳,想就有吃嗎?"文古道:"你想我就捉只來宰,今晝我叔侄倆打個牙祭。""什麼?"阿叔一定就慌了神:"這怎么做得?!"文古忙道:"你怕什麼,這是叔姆答應過,我要鴨肉食就任我宰的。"阿叔根本不敢相信,但心想:文古敢做的事準錯不了,便由他擺布。李文古選了那只會吃不會生卵的"豚嫲鴨"宰了,用掌鴨江過晝用的飯煲煲好,這一餐牙祭,吃得叔侄倆勝過過年。第二天一早,叔姆去撿鴨卵時,照例點數鴨嫲,發現少了一隻,馬上問文古:"鴨嫲怎么少了一隻?"文古泰然回答:"是我昨日宰了一隻。"叔姆一怔:"怎么?你……"文古道:"叔姆,你不是說,只要我想吃鴨肉,鴨嫲任我宰嗎?"叔姆才想起前幾天自家對鄰舍講的"大話",有氣也發不出,只好自轉圓場道:"哎呀,文古,你要鴨肉吃也先告訴我一聲呀,害我虛驚一場,還以為被狐狸拖走哩!"聽,這叔姆真是厲害,火氣發不出,還要射你一牙呢。
要為阿叔出口氣
李文古巧計偷宰鴨嫲,叔姆氣得半死,但因有"大話"在此,也沒對李文古怎樣。但對她自己的老公卻怨艾在心,說他是"生死老",怎么鴨嫲被文古宰了也不知道。老公明知此事經過如何,但又不便明言,真是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自此之後,叔姆對老公更加苛刻。文古看在眼裡,聽在耳里,想到事因已起,心中不安。總想要為阿叔出口氣。心中又敲起了暗鼓。特找阿叔商量,"如此這般"的議定一計。
大約是宰鴨過了幾個月後的一天,阿叔到山裡掌牛,斷夜了還不見人趕牛回家。叔姆也沒問起。都快吃晚飯了,阿叔還是沒有回來,過下叔姆才問李文古:"怎么你阿叔還沒回來?"文古道:"我也不清楚。"都快到八九點了。阿叔還是沒有回來,這時叔姆才著驚,忙對李文古:"是否出了什麼事,文古,趕快同我一起去山裡找一找看。"文古應聲"好",就打起竹精火把到叔父經常掌牛的山坑去,可是找了一坑又一坑,快到半夜了,遠近山坑都找遍,還是不見蹤影。叔姆沒奈何,眼淚汪汪回家了,飯也不想吃了。呆想了許久,問李文古道:"你叔平時每日都是日頭落山前就回來的,怎么今日這么怪?"文古故意不言語。叔姆又問:"文古你看你叔近來有什麼反常?"這一問,正中了李文古的圈套,他拍一拍腦袋,說:"對了,恐怕是......"說罷又不語。叔姆忙問:"恐怕什麼?"文古不直言,卻道:"若是這樣,就人財兩空了!叔姆一聽更慌了,說:"咳,老侄,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快說呀!"文古又拐彎道:"我也沒想到他會做出這傻事來,!""什麼傻事?!"叔姆又催著問。文古道:前幾天,阿叔突然給我講了一個人的故事。"什麼故事?"文古講了個大略,說:"阿叔跟我講,以前鄰近有個人,跟人家掌牛因為受不起東家的氣,一發火,把牛偷偷賣了做盤錢,一拔腳過南洋去了。他說,人家是給財主掌牛,受點氣怪不得,我是給自家放牛都這樣受氣,做生做死無人思量,留在家裡受苦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想阿叔一定是跟人家學樣。也賣牛做盤錢過南洋去了……"叔姆沒聽完,就趕快起身,忙回臥房去,東翻翻,西看看,一看嚇一跳,嚎啕大哭。文古忙道:"叔姆,你哭什麼?"叔姆邊哭邊道:"這回恐怕真的走了,你看,他平日隨身對換的衫褲都疊走了!"李文古忙勸道:"叔姆別急,時間還短,阿叔要過南洋也還沒上船,只要你能親自勸勸他,說不定還能回心轉意的。"叔姆放軟了口氣道:"老侄,這三更半夜叫我到哪裡去找他?找到他又叫我怎么去勸他?!"文古見時機已到,便對叔姆說:"這樣看好不好,你在家裡等等看,我再去找找,看鄰近做水客的家裡有沒有。"叔姆說:"這樣也好。"文古又道:"不過,找到了又叫我怎么勸他,你要教教我。"叔姆說:"你就對他說:只要你回心轉意回家過日子,從今以後我會好好服侍他,縱使牛已賣了我也不怨他,只要人回來我就高興……"文古說:"好,叔姆,只要有你這話我就好勸阿叔了。"
第二天一早,李文古就高高興興同阿叔牽著牛回來了,阿叔還果真背著一個包襖,身上穿著較新的衫褲,還穿了一雙布鞋,完全是一副出門的裝束。叔姆見他們叔侄倆一起回來,頓時一天雲散。可是,他老公牽著牛不肯進家門。文古忙到叔姆耳邊細聲說了幾句話,叔姆點了點頭後,便忙親自走上前去,搶過牛繩,對老公說:"老貨,以前是我對您不好,從今以後我一定改。"文古接著道:"叔姆也不是糊塗人,你就相信吧,還不趕快回家!?"阿叔便回到家裡去。果然,自此以後,叔姆對阿叔好多了。這阿叔心裡著實感激文古的"妙計服周朗",而叔姆卻一直沒摸到這個"底"。
勸叔姆討小
自阿叔"假出走過南洋"之後,叔姆變好了。夫妻倆凡事有商有量,唯有一件事,叔姆反對,總是談不攏。原來是,叔姆過門幾十年了連個屁都沒放,而今夫妻都已過而立之年,仍是膝下空虛。俗語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阿叔一想到此,心裡就打結,一講討小的事,老婆就發怒。怎么辦?想來想去,還是找老侄才有辦法。於是又去找李文古,這時文古已經在村里私孰教書,自己開伙了。
當李文古聽清阿叔的來意後,也很高興,胸前一拍:"老叔,你這事就包在阿侄身上,保證叔姆會自己求你討小。"阿叔道:"我是端真的。"文古道:"我也是端真的,只要你合拍好,這齣戲,包您好看!"說罷又對阿叔如此這般講了一通。阿叔聽罷,笑眯眯地走了。但他心中總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一早,文古看見叔姆在曬衫褲,就故意上前去對她說:"叔姆,那條短竹篙不要晾衫褲,等下我要用。"叔姆也就留下了。早飯後,眼看阿叔去掌牛了,叔姆還在層里不知忙什麼。李文古便拿過那條短竹篙,用墨汁記下尺寸,然後在層里逐廳逐間丈量,把尺寸記在紙上。開始量廳子時,叔姆就看到了,也沒問他做什麼;接著量他自己的房間;叔姆也沒說什麼;最後量到阿叔的房間裡來了。這時叔姆心裡更打鼓了,便趕忙上前來問道:"文古你量這量那做什麼?"文古道:"我量一量一共有多少房產地基,將來若是無錢用,也好變賣….."文古話末說完,叔姆就發火了:"要賣也賣你名下的,怎么把你阿叔的名下也量了去?真是豈有此理!"
李文古見叔姆發了火,他心裡就樂了,忙裝作涼樂的對叔姆道:"叔姆,你莫發火,先聽阿侄講幾句."叔姆沒好氣地道:"講什麼!"文古道:"叔姆呀,我們本是一家人,我看將來也還是一家人,看來這些房產地基始終都是歸我老侄的,還分什麼你的我的喲!"叔姆一聽,更加發火,罵道:"你莫胡說八道,我的就是我的,當年你爸和你叔分家時是寫有分單的!怎么會變成為你的啊!?"文古以肯定的口氣道:"咳,叔姆,你也不仔細想想,你和二叔,今年兩個人加起來都快八十歲了眼下連喊我'阿哥'的人都還無一個,等你們百年之後,還不是都要我老侄來端香爐?您想,這不是始終還歸一家么?!"李文古這一席話,說得他叔姆啞口無言,心如火燙刀絞,仔細想來也確實道理,若不趕快拿定主意,若將來真箇無個子息,豈不變為事實。真是又氣憤又傷心,不覺眼淚雙流。停了許久,才對李文古說:"李文古,哼,你想得我的家產,你等著吧!"說罷氣憤憤地走了。李文古陰陰偷笑,回私墊里去了。
叔姆躲進房間裡痛哭了一回,總望老公早點回來,而遍遍今日他遲遲末歸,若是往日,她早已心裡罵起來了。不久,老公回來了。她一見面,便沒頭沒腦地道:"樣般這么晝才回來?再不回來,層都會被人扛走了"阿叔故意道:"我有什麼辦法,若是有個子女,也唔須去掌牛;若在家裡,三餐會煮便給你吃,還愁什麼層會被人扛走?!"他這幾句話,又打動了老婆的痛處,心想,"也是哩,我若有個一男半女,誰人還敢看衰我?!"於是,她把剛才的事一五一十的講給丈夫聽。阿叔聽了,只是搖頭嘆氣,一言不發。叔姆一看心中又來氣:"你怎么不說話,難道你也甘願當孤老!?"阿叔道:"這有什麼辦法呢,你又不給我生個一男半子!"叔姆一聽,心裡實在不好受,想來也是,若十年前由他討小,說不定今日也有幾個兒女了,便對老公道:"我無生養,難道別人也無生養嗎?"阿叔道:"別人是別人,生養再多也不是我的骨肉!"叔姆道:"真是大番薯!你不會自己討一個!"阿叔忙道:"討小?這個我可不敢作主。"叔姆道:"哼,你不作主我作主,誰人系敢來干涉,官司打到北京城!"阿叔見她動了真情,心裡暗自高興,但又故作姿態道:"老貨,你這話到底是真是假?可不能亂開玩笑,傳出去會被人家笑話!"叔姆道:"我巴不得讓上鄰下舍都知道!"阿叔道:"那如今怎么辦?"叔姆道:"討!這事就包在我身上!"
就這樣,李二叔端真討了小,這"媒人婆"還是叔姆暗中當的,聽說姑娘就是她的遠房堂妹。第二年端午節,正是入門一對年時,就給李二叔生了個胖兒子,全家皆大歡喜。叔姆抱著孩子說:"這下會氣死李文古哩!"二叔說:"他有什麼好氣的,歡喜還來及呢!"叔姆聽了愕然不解,小老婆聽了暗自偷笑。這時,二叔才把"悶葫蘆"打破,真相大白,一家人都感激起李文古了。二叔說:"沒有老侄的良苦用心,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頭碗'姜酒雞'要給文古食!"兩個老婆連聲道:"對,對,對!"
評論:李文古"三戲叔姆"的故事,表面是"戲",實際是"幫",又因為是一家人,這"戲"的手法,就更有講究,更有分寸。三次"戲"法,次次不同,但每次都是以愛護、幫助出發。終於使叔姆逐步覺悟,使叔父一家團圓美滿。特別是在二戲、三戲中,李文古使用了"遣將不如激將"之手法,使看似難於辦到的事,得到實現。可見李文古的良苦用心。
此外:還有三戲貪官、三戲老婆、三戲無禮者、借"身子"、"秀才娘"、"罰背磨石"等許多故事.李文古的故事流傳很廣,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鮮聞,近幾年李文古的民間故事逐漸流失,願文化資產及民間文學界共同努力,為民間文學的文化資產盡心盡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