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振(1900~1988年),原名晉堃,廣東省梅州
興寧縣刁坊鎮刁潭村人。出身農民家庭。其父李木古,娶妻兩人,生子七個,李振是老六,為第二夫人張氏所生。他的大哥、二哥均去印尼打工,五哥外出經商失蹤,他僅僅讀了三年私塾就去放牛。1914-1916,家鄉連年水災,他也想去印尼謀生,但沒有旅費,1918年9月他跑到汕頭,但正值颱風,也沒有人願意出海,他為解決溫飽,應募入粵軍當運輸兵。
後來桂軍汕頭鎮守使
劉志陸招收學兵,他報考成功,入隊受軍事訓練5個月,畢業後分配到
林虎部排長、桂粵戰爭的時候,舊桂軍被
陳炯明部打的潰不成軍,他轉投粵軍總部獨立營任班長,他的排長就是
葉劍英、營長是
鄧演達。1921年4月,粵軍第一師成立學兵營,他入營學習工兵技術6個月。北伐江西的時候因表現勇敢升為排長,1924年陳炯明叛變,任廣東東路討賊軍連長。後參加兩次東征。
戰場晉升
1926年北伐的時候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1師陳濟棠部留守。1927年9月因隨軍在湯坑打敗南下的
葉挺、
賀龍兩部而升為營長。1929年和張發奎部隊大戰的時候負傷,升為團長。1931年
胡漢民被蔣介石無理關押扣導致兩廣和南京對立,他任
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第一軍(軍長
余漢謀)第一師(師長
李振球)第一團團長、1932年7月隨余漢謀進攻贛南蘇區,在
南雄水口戰役中擔任後衛,和紅軍經過8次激戰才退至大余。1935年紅軍長征後,他的團在贛南清剿紅軍,俘虜2000餘人,中共贛南省委書記
阮嘯仙戰死,軍區政治部主任
劉伯堅被俘。他和劉伯堅同住了16天,聽劉講了16天的道理。然後把劉解送廣東,獲得了5萬元大洋的懸賞金。後任獨立第一旅少將旅長,
余漢謀為了培養他,專門把他送到
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去鍍金。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
國民革命軍第83軍一八六師師長,1938年6月授陸軍少將。曾在廣東省增城、從化等地與日本
第十八師團作戰。陣地被突破,廣州失守。1939年3月追究責任,卸去兵權,調任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議,中央訓練團大隊副。1940年任第六十五軍
黃國梁的副軍長,1944年9月指揮第187師和另外兩個團固守韶關,多次打退了日軍進犯,1945年1月奉余漢謀電令,大局已經蹦壞,不必在一地死守,遂放棄韶關。
內戰揚名
1945年9月抗日勝利以後升任
國民革命軍第65軍軍長。1946年所部整編為第六十五師(65軍),任師長。歸第一綏靖區
李默庵指揮,在
粟裕的蘇中
七戰七捷中,他的187旅在解圍
黃橋的戰鬥中被全殲,這讓他非常震驚,由來他小小心翼翼的固守
海安,終於等到了援軍,第二年進攻山東根據地,占領蒙陰。又解除了
葉飛、
陶勇對藤縣川軍20軍
楊幹才部的圍攻。後馳援信陽,受武漢行轅主任
程潛指揮,圍攻
大別山根據地。1948年3月,
劉戡兵團在
宜瓦戰役中覆滅,他奉命增援,和
馬繼援部配合,數次截斷了
彭德懷部的退路,(此戰國民黨稱涇渭河谷大捷,共產黨稱
西府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期間,整編第65師和
馬家軍同時趕到,都以為對方是土八路,於是對打一通,然後覺得不對,共產黨那裡有這么猛烈的炮火,馬家軍抓了65軍一個俘虜,結果雞同鴨講,誰也聽不懂對方的方言,還是有人機靈,拿出筆來寫字溝通,總算罷手。此後的
荔北戰役,在他的嚴令下,和共產黨玩起了機動戰,經過血戰之後把共軍推了回去,
胡宗南大喜,要升他為18兵團司令,他怕被胡宗南架空,死活都要兼任65軍軍長。
先後參加了西北
春季戰役、
陝中戰役、
扶眉戰役、隴陝戰役和
西南戰役等。1949年胡宗南退出西安後,他和
裴昌會兵團留在渭水北岸進行機動防禦,解放軍發動扶眉戰役後,陷入包圍圈,他迅速的突圍,據他自己說,部隊倒是沒損失多少,就是重武器都丟光了。
在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時,黃埔樓內的蔣介石正在召見剛由陝南、川北撤退到成都地區的國民黨第十八兵團司令官李振。該兵團是
胡宗南部的主力之一,該部到達成都附近綿陽地區,對正愁無兵可用的
蔣介石顯然是一個好訊息。
蔣經國在這天的日記中也高興地記述道:“此時胡宗南部隊已翻越秦嶺,長途跋涉,轉到成都平原。以六百公里與敵對峙之正面轉進,至一千餘公里長距離之目的地,而竟能於半個月時間內,迅速完成,且主力毫無損失,亦戰敗中之奇蹟也。”
起義以後
李振性格剛烈,綽號“
李逵”,大有“衝鋒陷陣、凌厲無前”之勇。1949年冬,當李振部隊在
成都平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時,
葉劍英派自己的弟弟到香港找到李的妻子,要其妻將葉劍英意見傳給李振:“如要起義就要及時起義,過後就沒有機會了。”李振與葉劍英早年私交甚篤,李振認為葉劍英決不會傷害老朋友,葉的話能代表共產黨的政策。當李振準備起義時,有部下擔心他起義後安全無保障,李振對部下說:“起義不是為我個人,起義後如果共產黨不信任我,則殺我一個人而救了大多數人,又何樂而不為呢!”在他醞釀起義期間,
蔣介石由重慶到成都召見他,對李勉勵有嘉,李振不為所動。
胡宗南命令他銷毀軍用物資,向西昌突圍,李振則反其道而行之,命令下屬把物資登記保管好,他說:“為國家保存元氣,為老百姓減少損失,為部隊減少傷亡,還是和談好。”一天,李振不避危險,隻身奔赴
劉伯承駐地,面陳起義赤誠,深受劉伯承稱讚。1949年12月25日,李振率國民黨十八兵團在成都起義。聯名通電起義的有兵團屬下各軍、師將領。這一起義。保全了成都及綿陽地區軍用倉庫大量物資,為四川西部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振起義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供職6年,曾任川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
西南軍區高參室副主任。1955年4月轉業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四、五、六屆代表。1958年後,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文化大革命”後,任四川省政協五、六屆副主席。在此期間,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單位邀請,寫回憶錄和自傳多篇,收入文史資料選輯。
1980年冬,李振赴美探親,護照上籤的期限是5年,但他只在美國住了半年就回來了。來訪者提及此事,他說:“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地。我丟不下我的工作,離不開我的祖國,更想念領我走上光明大道的中國共產黨。” 李振於1988年1月在成都病逝,終年88歲。 著有《
川東起義回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