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保

李建保

李建保,男,1959年生於江西南昌。

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型陶瓷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留日學人活動站主任和歐美同學會留日同學聯誼會副會長等職務,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

現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機關黨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建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959年4月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長春地質學院
  • 主要成就: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 主要職務: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
人物履歷,擔任職務,職務任免,科學研究,研究方向,科研項目,課程教學,研究成果,人物榮譽,社會評價,

人物履歷

1982年畢業於原長春地質學院結晶礦物學專業;
1982年10月 赴日本攻讀學位,
1985年3月 獲日本國立山口大學理學院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 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國到清華大學工作;
1992年 日本精細陶瓷研究中心(JFCC)客座研究員;
1993年 為英國里茲大學材料學院訪問教授;
1995年 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7年 為德國斯圖加特馬譜研究所訪問科學家;
2001年 為日本山口大學客座教授;
2001年-2002年 擔任國家863高技術計畫高性能結構材料主題專家組長;
2002年4月至2005年 任青海大學校長,並在清華大學繼續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科研基金和高新技術多項。
2007年9月—2018年9月 任新海南大學校長。
2018年1月 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
2018年10月——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機關黨組成員。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擔任職務

現為國家863高技術計畫高性能結構材料主題專家組執行專家,併兼任中國矽酸鹽學會青年委員會主任、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促進會主任、留日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人大代表等學術和社會職務。

職務任免

2018年1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李建保為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
2018年9月1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駱清銘等職務任免的通知。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氮化矽基高溫陶瓷複合材料的強韌化技術及其工業套用
2、碳化矽基複合材料及其新型合成技術3、陶瓷材料電磁波吸收材料、透波材料及其套用技術
李建保李建保
4、大型高溫電極材料及其製備技術
5、氫氣能源材料的製備技術用新材料的設計
6、多孔陶瓷材料及其在分離過濾上的套用
7、陶瓷晶須的生長及其結晶化學基礎研究
8、纖維增強陶瓷材料的成形與燒結技術
9、無機智慧型材料的設計

科研項目

1、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智慧型材料的設計
2、863高技術項目:壓電陶瓷在氫氣製造電極技術上的套用、氮化矽陶瓷材料的強韌化技術
3、軍工及航天技術項目: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和高溫透波材料
4、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功能陶瓷晶須的合成及其結晶化學研究
5、部委產業化項目:稀土陶瓷軋輥示範項目、多孔陶瓷材料工程化項目
6、北京市重點項目:清潔燃燒用制氫電極材料及其結構設計
7、其他橫向合作課題:多項

課程教學

1、所講授的《國內外新材料的奇妙套用》課程,面對所有理工類和經管類學生,講解新材料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知識,受到學生高度評價;通過5年的講授,選修學生逐年增加,由早期的30人,逐漸增加到60人、90人,2002年已經達到120人,已經被選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聯合選修課,成為清華大學網上教學課程中最受歡迎的理工類課程之一,為在清華大學的學生中廣泛普及新材料科學知識發揮著重要作用。
2、曾經講授過《結晶化學》、《晶體光學》、《無機複合材料》、《材料科學基礎》等課程的全部或者部分內容。

研究成果

1、研製出一種新型的碳化矽晶須,建立了一套微細陶瓷晶須的高溫合成技術設備,可以合成各種功能陶瓷晶須和微米晶線和異形晶體。2、用碳化矽晶須複合後,使氮化矽陶瓷材料的韌性提高50%以上,氮化矽複合材料的性能水平被鑑定為全國最高,國際先進。其界面設計和複合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李建保李建保
3、將高韌性高硬度氮化矽陶瓷複合材料成功套用於高速金屬線材生產線的軋輥,並申請發明專利。
4、研究的高溫下可吸收電磁波的材料,可以套用於雷達吸波、電磁禁止以及軍用隱身等方面。
5、推廣使用多孔陶瓷材料。
6、利用特殊材料和結構,研製出高效率的水電解氫氣發生裝置和氫氣燃燒加熱裝置,並申請了專利,並出口國外。

人物榮譽

1991年獲得過清華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獎等
1989年享受首批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1992年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995年獲得首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6年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畫”;
1997年作為科教界代表獲得"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8年入選國家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1-2層次人選;
200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為中國共產黨先進性教育全國宣傳典型人物之一;
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6年獲“教育部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社會評價

李建保一人到青海大學,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代價。初到青海,他對當地的飲食不習慣,學校沒有教工食堂,就在學生食堂就餐,從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常常忙得顧不上到食堂吃飯,就在宿舍準備了整箱的速食麵,泡一碗對付過去。晚上又常常加班到深夜;
他把青海大學的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長遠規劃、放眼未來,分階段實施,從沒有短期行為和權宜之計。他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按照服務協定,他保留清華大學的工資待遇,青海則每年給他5萬元的補助,但他一分都沒有領過,學校把這筆錢領回來交給他,他都拒絕了,並明確表示將錢捐給學校用於經費緊缺的學科和實驗室建設。在學校工作期間,沒有給學校增加任何額外開支。
他擔任校長以來,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教育理念和辦學思路,通過他和同事們的辛勤努力,青海大學學科建設有了新發展,研究生教育實現零突破、科研經費成倍增長,發展建設明顯加快,教師素質、辦學水平、社會影響都有了一定提高。這兩年來的工作,深得社會各界、青大教職員工的肯定。
帶來了嶄新的辦學理念
經過深入的調查和認真的研究,確立了在青海大學工作的基本思路:從轉變辦學理念入手,以青海的資源優勢和環境特點為背景,以青海未來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五個重點建設(課程、學科、實驗室、項目、人才隊伍)為主線,藉助清華大學對口支援的力量,積極推動學校的科研工作,廣泛開展對外交流,發揮國際交流的作用,建設實用性特色學科,培養本土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提出了“以人為本、開放辦學、改革創新、跨越發展”的辦學理念,團結和引導廣大師生,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立足優勢資源,突出辦學特色;改革創新,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不斷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教師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及時主持制定青海大學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有關待遇暫行辦法,採取“送出去、請進來、學位攻讀與單科進修、引進智力與引進人才、永久牌兼職與候鳥型指導相結合”的多種形式,改善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水平。兩年來,先後選派69名教師和10名優秀學生到清華、浙大等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對83名教師進行了短期培訓、單科進修,選派8名教師赴日本研修,已經選定10名在校生免試攻讀清華大學研究生。啟動校級學科帶頭人培養計畫,已經選拔22名學科帶頭人和30名研究生指導老師。已經有4名博士、12名碩士與學校簽約長期來校工作。另外,還聘請兩名日本專家長期來校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