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實(原湖北省政協常委)

東北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湖北省政協常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襄陽東津灣楊莊
生平,早期經歷,

生平

(1903.8.9-1983.1.5)王明在東北的骨幹,前九任滿洲省委書記唯一善終者。湖北襄陽東津灣楊莊人。原名抱一,又名棟勛。1925年李實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由中共武昌地委派回襄陽傳達地委指示。1926年5月,接任中共襄陽黨團特支書記,組建共青團襄陽地委和國民黨襄陽縣黨部,併兼任團地委書記和縣黨部常委。7月,調到武漢地委工作。1926年底,任中共黃石港地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兼農委書記。1927年1月,兼大冶區委書記。並開辦樂群書店,發行《武漢評論》、《嚮導》、《中國青年》等。後到葉挺第十一軍,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任隨縣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工農革命軍紅九軍鄂北總隊政治部主任,鄂北臨時特委代理書記,6月,任穀城縣委書記,後任均、光、谷三縣聯席會主席,1929年8月,到中央宣傳部出版發行局工作,1931年4月,任中央組織部巡視員,巡視河南、河北、山東、滿洲四省。李實的巡視報告,受到臨時中央政治局的讚賞。
1931年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被撤走,華崗赴任途中被捕,1932年7月李實任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並代理省委書記,李實到達滿洲的任務是貫徹執行北方會議精神,改組滿洲省委,奉天的情況已經如此危急,他居然還指示奉天特委發展罷工運動,搞飛行集會、散發傳單,大肆活動。曾起草《滿洲省委接受一·二六指示信決議》、《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宣言》等一系列左的宣言,導致東北黨組織的大暴露和大破壞,他還主持開除了趙尚志張甲洲等的黨籍,他也不想想張甲洲的黨組織關係在北平,開除趙尚志的黨籍他倒是有權力。他開除趙尚志的黨籍並沒有走正常的組織程式和備案,僅憑開會時一句話就把他們的黨籍給開除了,要不是被開除黨籍都是神經堅強的牛人,還真不知道後來東北的事情怎么發展。因為沒有相應的檔案, 李實後來還企圖狡辯自己沒有開除趙尚志的黨籍,無奈人還沒死絕呢!
隨後被調往江蘇,在1933年11月任江蘇省委組織部長。1934年在上海被捕。共產黨費了不少力氣把他救出來,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聲明脫黨。1935年在武昌藝專任教。抗日戰爭後在武昌創辦揚子江出版社,翻印發行《解放》周刊,以李實筆名出版《宣傳。組織。武裝》一書,開設新知書店襄陽分店等。1937年3月,再次被捕。抗日戰爭開始後,經董必武營救出獄。
1938年2月,隨左覺農(夏忠武)回襄陽,開展黨的活動和抗日宣傳活動。1941年11月,被鄂豫邊區黨委派交通接入邊區任邊區人民代表大會秘書長,1942年3月任邊區行政公署教育處長,後兼任鄂東專員、黃安縣縣長、鄂北專署副專員。1946年到上海籌備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上海辦事處。後重新入黨。曾任中原解放區救濟總會秘書長,桐柏行署副主任。1948年隨軍南下,參加襄樊戰役
1949年2月,任任中原人民政府民政部長,後任湖北省民政廳長,文教廳黨組書記、廳長,創辦湖北教育學院併兼任院長。1952年調任中央教育部高師司副司長、司長。1959年,在審乾中被康生清查,做為動搖分子和王明在東北執行左傾的骨幹分子被開除黨籍、撤銷行政職務,由行政9級降為15,調任湖北文史館副館長。1979年中央教育部予以徹底平反,恢復黨籍,恢復司局級待遇。平反比趙尚志還早三年。1980年當選湖北省政協常委。1983年1月5日病逝於武昌,早年著有《俄國革命運動全史》等。

早期經歷

李實,原名棟勛,字抱一,號鹿門,化名李襄群、魏維凡、張子云、李平英等,1903年8月6日出生於湖北省襄陽縣東津灣南門外楊家巷一個殷實農戶,祖父華相務農兼操銅藝。父親鴻休,系光緒武舉,然棄官務耕。家母系書香門第韓正典之女,膝下6男2女,李實行五。
李實7歲入同善堂,9歲入私塾,15歲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國小五年級。次年因成績優異直升二師。其間,李實參加襄樊“五四”反帝愛國運動。1920年和1923年,我黨早期馬克思主義宣傳家肖楚女曾兩次來二師任教,向學生講解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風波》、《阿Q正傳》和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餓鄉紀程》。同時,李實還接觸了《共產黨宣言》、《階級鬥爭》、《唯物史觀》等書籍;訂閱《嚮導》、《新青年》、《新潮》、《東方雜誌》等進步刊物。寫下“楚女肖秋我輩師,馬列主義播心田”的詩句。1924年春,因學校當局排擠進步教師,任用一些不稱職的教師,爆發“二師學潮”,李實等幾十名學生被校長單家燊開除。成立“二師學生離校團”。李實和黃民欽到武漢,通過武昌高師附小主任楊一如(襄陽人)找到中共武昌地委書記陳潭秋,陳要李實回校堅持鬥爭。李實回校後,聯絡進步學生,鬧得滿成風雨,省教育廳長范洪濤和二師校長單家燊被撤職。1925年8月,由武昌醫大黨團支部書記文監周介紹加入共青團,12月轉為中共黨員。是月,陳譚秋派李實回襄陽,傳達反對北洋軍閥政府鹽斤加價和碼頭附加捐的檔案。並繼謝遠定擔任第二任中共襄陽特支書記。姚昭德任組織委員,高如松任宣傳委員,發展被二師開除的毛定方、李明銓、程欽為黨員。並發展共青團員40多名,建立共青團襄陽地委,開辦“樂群書社”。
1926年12月,李實調任黃石港地委宣傳部長,後兼地委農委書記與大冶區委書記。汪精衛叛變革命後,李實按照省委命令,帶領500工農武裝和100多名青年,隨葉挺的十一軍政治部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到達廣東揭陽湯坑時,陷入數路敵人的重圍之中,李實突圍後從潮州經汕頭、上海輾轉到武漢,經歷無數磨難,於1927年11月中旬回到襄陽。11月下旬,中共襄陽縣委書記馬適安安排李實到襄陽北鄉接任區委書記。
襄陽北鄉位於襄陽之北,與河南構林接壤。光緒年間,襄陽縣分為四鄉,即東鄉、南鄉、西鄉、北鄉。其中北鄉駐黃家集附近的薛家集。民國16年,國民黨政府因地方土匪漸起,加之地方土豪劣紳矛盾激化。全縣由8個區改為20個區。設薛家集為第九區,馬家集為第十區。中共地下黨組織襄陽縣執委沿用清朝的行政區劃,將“中共薛家集特別支部委員會”更名為北鄉區委,駐薛家集及附近鄉下,活動於襄北以薛家集為中心的方圓十幾里範圍的農村地區。並指揮李自修、薛斌、張星若領導的襄北農民赤衛軍武裝力量500餘人,活動於襄陽北、光化南,谷城東和河南邊界等地。
為了適應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開展黨的工作和武裝起義的需要,便於北鄉與中共襄陽縣執委、鄂北特委的接頭聯絡。經過努力,李實在北鄉建立一條北線交通聯絡網點,即:由總站竹筱鋪韓家灣經第九區薛家集、石橋子到豫南特委,下設韓家灣、鄧城、張傢伙、下張家、黃山窪、薛家集、石橋子七個聯絡點,疏通鄂北特委至豫南特委交通線。發展薛家集地下黨組織,壯大了襄北農民赤衛軍。在傳遞上級指示,收集敵方情報,接待、護送軍政幹部,運送武器彈藥,分化互解敵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時襄陽縣第九區(駐薛家集)民團有步槍700支,盒子槍80支。土壕劣紳戶有門槍二、三十支。企圖一舉殲滅薛家集地方黨組織和襄北農民赤衛軍。李實利用農協會組織作掩護,成立鄉、保、甲農民協會糾察隊,千方百計收集槍枝,巧妙地與敵人周旋,保存了襄北農民赤衛軍這支黨的武裝。地主豪紳對農民赤衛軍恨之入骨,想借梁營匪首梁信子之手剪除赤衛軍,就將梁推到薛集區保衛團團總位置上。李實利用梁信子與西北軍楊虎成部馬文德師第十九旅索金亭有宿怨,讓地下共產黨員薛斌通過區農協會主席薛正顯(薛斌之父,國民黨左派)做工作,將襄北農民赤衛軍打入索部,以“合法”身份等待戰機,一舉消滅梁信子。
1928年1月,正當一個新的革命潮即將到來,鄂北特委調李實去隨縣擔任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不久,改任工農革命軍鄂北總隊政治部主任。(總隊長程克繩,是襄樊地區抓武裝鬥爭最早的領導人)繼爾,被推選為鄂北臨時特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